正在閱讀
香港當代「以藝術之名」重新思考生活

香港當代「以藝術之名」重新思考生活

作為「香港週2015@台北」重點節目之一的「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是香港藝術館與台北當代藝…
作為「香港週2015@台北」重點節目之一的「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是香港藝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首個跨館際合作大展。館長譚美兒表示,所挑之作內容集中在生活面貌,包含居住正義、媒體亂象、勞工問題乃至社會運動與革命,除了搭起話題,也留下一個鮮活的「香港印象」,並且從中發現到一點點的自己。換言之,「以藝術之名」目的不在介紹藝術潮流,而是顯現香港藝術家追求的理念與價值。「就我觀察,如今仍受關注的藝術多因其市場價格及服膺於美的觀念,以致其發展到了當代,與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不僅被視為與自身無關之事,甚至嘲諷『看不明白的就是當代藝術』。我想藝術不純粹是一種概念和抽象且形而上的思考,而是對生活的表達。尤其當代藝術提供了不同生存語境的人們一個討論問題的方式。」
因此,在配合當代館擁抱實驗性創作及強化社區互動的定位下,展出八位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黃照達、伍韶勁、張慧婷、鄧國騫、文晶瑩、程展緯、林嵐合作社的十三組裝置作品,不僅多為大眾陌生的新作,亦不受市場青睞,為的是讓展出不光只是藝術品,更重要在於整個創作過程,以及其與社區居民的互動關係。
文晶瑩《一坪金磚》.海報、紙、米、錄像.尺寸因地制宜.2015。(攝影/陳芳玲)
透過在紅白藍帆布上切割台灣年輕人對家的想法的字句,輔以略具社運現場的懸掛方式,《這是我家:有喜有悲》將常見於香港建築、包裝物料的「紅白藍」帶回原有地台灣,以群眾參與的方式回應人與人的相互需求。同時,揭示了整個展覽對社會現象的勾勒。「為了買房,你放棄過什麼?」是《食左我隻居?》對房價高漲的時代人民的提問,文晶瑩基於「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古訓,以一本書回應受訪人的答案,繼而打碎書籍、製成紙磚;與《一坪金磚》的米製金磚、樓盤廣告,一起諷刺投機炒房的現象。世界的丕變不禁令人沮喪。林嵐邀請遭淘汰的工廠車衣女工,將港台回收的雨傘布織成一個中間有碩大圓月的巨型天幕,並懸掛流瀉出港台名曲的紙杯狀聽筒,營造啟發其創作的太陽花運動現場氛圍(以傘為象徵的佔中事件在林嵐遞交計畫書後才發生)。
香港藝術館館長譚美兒與當代館館長石瑞仁對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這種以藝術介入社會的精神原是「反博物館」、「反展覽」的,但因為香港藝術家以特有的幽默化解醜陋紛擾,好比又一山人從早期作品頌揚正向的力量,轉至當代館悲喜共存更顯立體的刻畫;《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將充滿愁緒的歌溫柔唱出,抑或黃照達嫁接港台電視新聞的《什麼新聞台》,竭力把藝術還原於生活,使得展覽散發親和的感染力,進而重新思考藝術與生活。
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展期:2015/08/15-2015/10/11
台灣人到了香港不見得看藝術展,那麼一個由香港藝術館策畫的展覽,又何以可能到了台灣而能獲觀眾青睞呢?況且,什麼是香港當代藝術?它與台灣觀眾有關嗎?
又一山人《這是我家:有喜有悲》.塑膠帆布.尺寸因地制宜.2015。(攝影/陳芳玲)
陳芳玲( 6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