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繼2018年與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Museum)攜手合作「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2019年則分別與日本森美術館(Mori Museum)聯合推出「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和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共同展出「刺青:身之印」等國際頂尖博物館聯名舉辦特展後,此次將於春季推出的「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則是高美館以藝術家為主軸的品牌想像,來呈現當代跨界藝術大師的國際大展。
左圖: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2018年的作品《BUb》;右圖: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2020年的新作《GeN》。(Tony Oursler Studio提供)
高美館延續去年秋冬季檔期的各大展覽,如「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簡稱「以光織界」)、「大南方多元史觀典藏特展室——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奔.月——劉國松」以及「2020高雄獎」亦同步好評展出中;「以光織界」一展更延長展期至今年7月12日,部分作品將因應借展期進行調整,並於3月17日起呈現徐永旭最新力作《2019-11》。
「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展覽現場。(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奔.月——劉國松」展覽現場。(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0高雄獎」獲獎作品《臺灣山海屏風—木靈》。(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外,作為知名藝術家蕭勤邁向人生85歲的里程碑,高美館將於5月23日起至7月26日推出「象外.圜中——蕭勤八五大展」,展名取自唐代詩論家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語句。蕭勤的創作意象或背後的意涵,具有東方哲學藝術最高的追求境界,不論是禪中的頓悟,或是炁與道的渾厚與體悟,皆有收納生命迭起與世間繁華後再轉為東方底蘊內中之靜謐與無垠。
蕭勤《覺然 》,畫布、壓克力顏料,50x60cm,1962。(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蕭勤《天際之能 》,紙本、壓克力顏料,200x200cm,1994。(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超跨界錄像藝術大師湯尼.奥斯勒:亞洲首度大型個展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是美國1970年代首批國際錄像藝術家之一,與蓋瑞・希爾(Gary Hill)、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等知名錄像大師共同齊名於全球藝壇。其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簡稱MoMA)、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等國際知名博物館展出,並分別締造上百萬觀展人潮。本次高美館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將展出藝術家的62件經典作品,其創作年代從1980年起跨越至今約40年,堪稱是有史以來奧斯勒在全亞洲最完整的作品回顧展,將於4月11日起展至7月26日。
大衛・鮑伊(David Bowie)50歲生日派對,1997。(Tony Oursler Studio提供)
奧斯勒的作品擅長以詭譎的影像結合雕塑及表演,以多重「映像」的投影模擬人類的情感,展現出作品疊影交織的虛構幻象;其創作中最為知名的跨界聯名,就是替英國知名搖滾樂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製作《Where are we now》的MV及《鮑伊娃娃》(Bowie Double Doll),此外,奧斯勒於2016年在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5-D沉浸式劇場作品《莫測高深》(Imponderable),這個創造出130萬人觀展的作品,也將在高美館展覽中亮相。藝術家以自身的家族史為背景,從祖父富爾頓.奧斯勒(Charles Fulton Oursler)的生平,帶出「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作者阿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美國魔術大師哈里・霍迪尼(Harry Houdini)等人物所交集而成的長篇電影,透過對神秘主義、迷幻藝術、流行文化和媒體歷史的探討,來反思信仰體系和圖像真實性之間的關係。相信臺灣觀眾也將透過本次特展感受到湯尼・奥斯勒獨有的劇場魔幻魅力。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火山》(Le Volcan) ,3D影像裝置,2015–2016。(Tony Oursler Studio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擅長在創作脈絡裡探索科技與人類間關係的奥斯勒,本次將特別規劃為「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這個唯一在亞洲的大型個展中創作全新作品,在高美館所主辦的「『留臉』忘返——臺灣獨家徵臉活動」中,將由藝術家本人選出一位臺灣兒童的臉,成為他在高美館大廳展出的新作之一。今年3月1日起至3月15日止,凡符合年齡6至10歲者,皆可由家長為其報名,鼓勵民眾踴躍參與本次國際藝術創作計劃,成為藝術家在臺灣特別製作的作品主角。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莫測高深》(Imponderable) ,5-D沉浸式劇場裝置,2015-2016。(Tony Oursler Studio提供)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2019年的作品《2§ba》。(Tony Oursler Studio提供)
城市典藏記憶庫,三館共築南方文化新翼
為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李玉玲館長率高美館團隊於空間與營運改革上完成了諸多重要里程碑,接續推出「高美之友」會員制度、結合書店與輕食的「高美書屋」複合式藝術場域,美術館一樓104-105展覽室的空間改造屢獲TID Award臺灣室內設計大獎、金點設計獎以及臺灣光環境獎的肯定;亦完成本館三樓展覽空間改造、建置多元史觀典藏特展室,近日則完成作為高美館入口門面意象的館前廣場的整修,針對美術館園區東側範圍進行入館動線調整、鋪面材質更新並增設步道系統;今年上半年度也將完成噴泉廣場的改善以及內惟埤環湖步道優化,強化湖景視野。
高美館「一樓雕塑大廳」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美館「四樓展覽室」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預計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的「城市典藏記憶庫」獲得文化部前瞻計畫挹注1.3億元,將由高美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簡稱高史博)、高雄市電影館(簡稱電影館)三館共同以典藏藝術教育推廣為主軸,預計坐落於高美館的美術館園區西側,約800坪的輕量建築體將融入結合公共藝術的44公頃生態園區,逐步共同實踐典藏的公共性、教育性與美學展示;並且帶動西側內惟地區舊街區都市更新契機,以藝術引入社區經濟發展,創造城市一日藝術生態生活圈。
未來將以博物館典藏教育、培養年輕的藝文觀眾群、世代記憶的接軌為前提,由高美館、高史博、電影館共築之高雄城市典藏記憶庫。也將是亞洲獨一跨館與跨域、三館合作構築藝術史、歷史文化與電影美學的南方文化新翼。
高美館「戶外公共環境(迎賓空間)」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美館「東側迴廊」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修館不休館,見證高美館的蛻變與新生
高美館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屆27年,面對館體設備老舊,展示空間、照明等設施逐漸難以符合現當代藝術作品之展出需求,預計於年度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和「象外·圜中——蕭勤八五大展」兩展在7月26日閉展後,美術館館內展示空間將暫停服務至2021年2月下旬,以進行1樓公共空間、101-103展覽室、4樓展覽空間等場域進行展場及內部軟體更新等機能強化,預計於2021年春季重新對外開放。館舍暫停開放期間,高美館以「修館不休館」的方式運作,期間將持續透過戶外性展演及教育推廣活動、藝術生態計畫等多元藝文企畫,持續為市民打造的優質藝文環境。
高美館園區西側「城市典藏記憶庫」室內空間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接續2018年改造美術館104-105展覽室、2019年建構3樓大南方多元史觀典藏特展室,高美館東側園區以及第三波館舍展覽暨公共空間改造將於2021年春至夏季時節陸續開放;自許成為「新型態美術館」的高美館,從「孕育城市創意的發電機」到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也邀請觀眾共同見證一座城市美術館的蛻變與新生。
高美館園區西側「城市典藏記憶庫」室內空間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美館「戶外圓形廣場」示意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 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