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巨作於半世紀後重現拍場
2018年,香港邦瀚斯將隆重呈獻暌違香江逾半世紀的兩幅珍罕巨作,歐洲私人珍藏之傅抱石(1904-1965)巨幅傑構《韶峰春曉》以及美國私人珍藏之宋理宗趙昀(1205-1264)楷書《丹砂芳蕊聯句》。
傅抱石《韶峰春曉》,設色紙本、鏡框,146×201.5cm,1961。(香港邦瀚斯提供)
近現代書畫大家傅抱石,此次於秋拍呈獻的《韶峰春曉》,創作於1961年2月,乃其晚年最鍾愛的題材之一,時代氣息濃鬱,且將傅抱石獨特的審美情趣與筆墨成就完美結合。這幅《韶峰春曉》,是目前所見存世傅抱「韶山」題材中,尺幅最為碩大的作品。
在這幅作品中,傅抱石以俯瞰視角截取韶峰一角,充分展現了韶山的清麗景象。遠景韶峰聳立,結構以中鋒長線勾勒,山體則強化破「筆點」,以示草木蔥蘢,春意盎然,更遠處山巒數疊,由濃到淡,漸行漸遠;近景山坡巨石嶙峋,凝重渾厚,與韶峰的峻峭形成強烈對比,而大片松林以重墨畫成以支撐畫面,既真實又活潑。畫面色墨交融,形象突出,層次分明,完全是一種自然平緩的抒寫。於是,晴朗的天空中到處彌漫著春天的溫馨煦色;韶山,也在其溫潤的筆調中朝氣蓬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生命。
本幅作品乃歐洲私人珍藏,1968年年中,因緣際會,購於香港華潤集團,自此懸於其客廳正中,乃其所藏中國藝術品中最寶愛者。然物有聚散,50年彈指一揮間,今藏家年近耄耋,方捨得釋出,亦成就中國藝術海外收藏的又一段佳话。
宋理宗楷書《丹砂芳蕊聯句》,水墨絹本、鏡框,19×16.5cm,1259,沙榮存舊藏,並由其後人珍藏至今。(香港邦瀚斯提供)
而另一件自海外徵得的珍罕宸翰——宋理宗楷書《丹砂芳蕊聯句》,絹本方幅一開。觀其絹質,極為緊緻細密,摒絕千載塵埃於外;察其墨色,烏金沉沈厚,朱泥御印褪去鮮麗,微泛出歲月幽光;審其行筆,飄逸跳脫而健勁爽利,細微處常見險峭的鋒芒,跌宕有致。南宋偏安,西子湖畔的風流旖旎,彷彿便聚在這咫尺之間。
據史料載,理宗崇好道與禪,素對佛寺道觀賞賜有加,且常以書畫及御書相賜。傳世公私收藏理宗御筆詩畫,多涉禪道之思致,如國立台北故宮所藏題馬麟畫幾幅《伏羲像》、《靜聽松風圖》等,本幅丹砂經九轉、芳蕊占長春聯句,亦屬此類,人生飄忽無常,韶光稍縱即逝,求仙問道,以祈長生,又豈獨為帝王所思哉 。
【著錄】
◎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宋高宗團扇書冊,該冊頁共絹本12幅,本幅「丹砂」即為卷首。續卷上四集第七輯,世界書局有限公司,台北,2017年,頁499。
◎孔廣陶,《嶽雪樓書畫錄》卷二,宋元翰墨精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1年,頁360。
◎孔廣陶,《嶽雪樓鑒真法帖》,中國書店,1997年10月,頁87。
◎朱省齋,《書畫隨筆》,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約1958年,頁120-123。
◎徐邦達,《徐邦達集》第十二卷,《古書畫偽訛考辨》叁之「理宗趙昀書題」,故宮出版社,2015年9月,頁376-377。
◎潘正煒,《聽颿樓書畫記》,宋高宗團扇書冊,該冊頁共絹本12幅,本幅「丹砂」即為卷首。續卷上四集第七輯,世界書局有限公司,台北,2017年,頁499。
◎孔廣陶,《嶽雪樓書畫錄》卷二,宋元翰墨精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1年,頁360。
◎孔廣陶,《嶽雪樓鑒真法帖》,中國書店,1997年10月,頁87。
◎朱省齋,《書畫隨筆》,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約1958年,頁120-123。
◎徐邦達,《徐邦達集》第十二卷,《古書畫偽訛考辨》叁之「理宗趙昀書題」,故宮出版社,2015年9月,頁376-377。
張大千:老輩風流,令人懷想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1983年4月2日,落葉歸根、定居台北的張大千尚未完成傾耗近兩年心血的《廬山圖》,便棄案丟筆,溘然仙逝。他身後留下了未及署名鈐印的鉅作,猶如一個頗具遺憾色彩的人生註腳,令人唏噓喟嘆。藝術往往如此,既可錦上添花,平添樂事;又讓人淒迷茫然,空留懷想。去歲十月,值大千作古35週年紀念,國立故宮博物院一揭《廬山圖》的真面目,其氣勢磅礴、攝人心魄的潑彩奇境,引得無數觀者駐足。人們對於張大千傳奇的藝術人生,仍然追憶種種,不曾忘懷。
在本季秋拍中,邦瀚斯(Bonhams)書畫部有幸從大風堂弟子李順華先生處徵得細膩精巧的《折柳集》一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小冊定名「折柳」,是張大千為李順華的餞行之作。冊頁經折式裝潢,計14頁,緩緩展開,三幅山水小景款款呈現,另有折枝海棠,奇石瓶花並自畫小像各一。穿插其中的是張大千應景題寫的宋人詞句,方岳《清明日舟次吳門》、俞桂《江頭》、張道洽《瓶梅》、劉克莊《西山》、《海棠》,與畫面相映成趣,一冊集山水、人物、花卉、詩書,且開開精絕,足見張大千對這個弟子之疼愛,其別情依依俱匯於筆端。
張大千《折柳集》,設色紙本、冊頁14開,單幅18×23.5cm,1955,李順華藏。(香港邦瀚斯提供)
1950年代,張大千遠赴南美,開始旅居生涯。在巴西聖保羅郊區的摩詰城,他覓得一片寶地,頗類成都平原,且種滿柿樹與玫瑰,隨即買下,開路挖湖,親自設計修建成「八德園」。時值李順華中學畢業,他接受父親李凌雲的建議,去往摩詰拜張大千為師,入住「八德園」。李凌雲和張大千、張善孖兄弟為莫逆,李順華自與張大千亦師徒亦父子,兩家的情誼在之後巴西與美國間的不斷往來中沉澱。
八德園雖座落於風情迥異的南美,然一花一木,一湖一亭,卻全按中式園林營造,張大千「治園如作畫,不肯輕下一筆」,園中花草樹木「必故國所有者植之」。八德園中,不但遍植海外移來的奇花異草,還飼養了猿、鶴、雉雞、孔雀等故國珍禽異獸。苦心營造的八德園成為張大千棲息的世外桃源,也成為他藝術靈感的源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大千在此獲得了求變的靈感,令其享譽世界的潑墨風格便成於八德園,而本冊《折柳集》中,是否已可見些許端倪呢?亭台樓閣、柳岸舟船都是舊時模樣,但點染皴擦已漸去傳統,以赭石、花青為主要基調,大膽鋪陳著色。構圖佈局注重整體氛圍的把握,咫尺畫面,意蘊千里。
張大千《環蓽庵食單》,水墨紙本、立軸,64.5×44.5cm,1972,李順華藏。(香港邦瀚斯提供)
李順華向張大千討教古禮、書畫、鑑賞、烹調,然烹飪功夫卻下得最深。1970年代,張大千移居美國,入住「環蓽庵」,偶有朋友造訪,李順華便身擔主廚之責,為之治饌,作於1972年的《環蓽庵食單》即為見證。當日食單上,葷素搭配,有青菜,有豆腐,更有樟茶鴨、粉蒸肉、水舖牛肉片幾道川菜中的名菜,張大千愛吃、會吃,不愧為老饕中的老饕,真應了黃君實先生詩堂所題「老輩風流,令人懷想」。
文化鉅儒:檀圓山房珍藏18至20世紀書畫
除此之外,自晚清到民國,中國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動盪環境中,從而孕育了一批胸懷天下的文化鉅儒。邦瀚斯本季拍賣推出「檀圓山房珍藏18至20世紀書畫」一輯,匯佳作數十件,由晚清名臣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麐至一代帝師翁同龢、粱鼎芬、陳寶琛,再至新文化運動中堅陳獨秀、蔡元培等,可圈可點。該藏家生於海外,二戰後始習中文,接觸書法藝術,遂沉迷此道。1970年代結識港澳兩地書畫同好,陸續購藏中國書畫,與澳門知名畫商鄧氏傳研樓交往最密,又屢於紐約拍賣會投得心愛之作。在40、50年間,孜孜不倦,漸次匯為可觀的收藏。
林則徐,節錄孫過庭《書譜》,水墨灑金紙、立軸,169x30cm,1817,檀圓山房藏。(香港邦瀚斯提供)
曾國藩《楷書七言聯》,水墨灑金箋、立軸一對,單幅166.5x36cm,檀圓山房藏。(香港邦瀚斯提供)
左宗棠《行書七言聯》,水墨灑金箋、立軸一對,單幅162.5x36cm,檀圓山房藏。(香港邦瀚斯提供)
左圖:翁同龢《行楷書法》,水墨紙本、立軸,164.5×39.5cm,檀圓山房藏。右圖:蔡元培《文人》七律一首,水墨灑金箋、立軸,124x60cm,檀圓山房藏。(香港邦瀚斯提供)
藝術作品在離開創作者手中的那一刻便有了自己的生命軌跡。不理斗轉星移,朝代更迭,始終兀自芬芳,歷久彌新。除了上述流傳有序、首度釋出市場的珍罕鉅作外,邦瀚斯為此次台北預展帶來近30件古代與近現代的私人珍藏。賞古論今,浮生之樂,有過於此乎?
香港邦瀚斯:中國書畫秋拍
台北預展
展期|2018.09.01-02,10:00-18:00
地點|寒舍艾美酒店,畢宿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8號)
展期|2018.09.01-02,10:00-18:00
地點|寒舍艾美酒店,畢宿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8號)
紐約預展
展期|2018.09.06-09,10:00-17:00
地點|紐約邦瀚斯藝廊(紐約麥迪遜大道580號)
展期|2018.09.06-09,10:00-17:00
地點|紐約邦瀚斯藝廊(紐約麥迪遜大道580號)
拍賣地點
展期|2018.10.01
地點|香港邦瀚斯藝術廊(香港金鐘太古廣場一期2001室)
展期|2018.10.01
地點|香港邦瀚斯藝術廊(香港金鐘太古廣場一期2001室)
香港邦瀚斯( 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