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4年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整中的韌性與機遇

2024年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整中的韌性與機遇

2024 Art Auction Market: Resilience and Opportunities in Midst of Adjustment

2024年度整體市場下滑,高價品明顯疲弱,向下調整的態勢尤以近現代書畫影響顯著,市場趨於謹慎保守。2024年中國書畫古董藝術珍品並未誕生人民幣億元拍品,最高價拍品為元趙孟頫〈行書三札卷〉,其次則是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回顧2024年,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下,藝術品拍賣市場整體波動趨勢明顯,中國文物藝術品區塊顯現大幅調整態勢。國際與中國內地主要拍賣行普遍面臨成績下滑壓力,反映出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不穩定以及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儘管整體成績不及以往,市場仍展現出一定的韌性,在調整期中,存有挑戰也有機會,特別是對優質藏品而言,仍能吸引穩定的競投需求。

佳士得香港遷入The Henderson亞太區總部。攝影/江采蘋

疫情後雖漸次回暖,2023年較2022年高價精品回暖,然而2024年度整體市場下滑,高價品明顯疲弱,向下調整的態勢尤以近現代書畫影響顯著,市場趨於謹慎保守。有別於以往,2024年中國書畫古董藝術珍品並未誕生人民幣億元拍品,8件超過五千萬價位拍品(2023年則囊括有8件人民幣億元拍品,古書畫3件、近現代書畫4件、瓷器1件)。最高價拍品為古代書畫的元趙孟頫〈行書三札卷〉成交價人民幣9200萬元,其次是瓷器則以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一對963萬英鎊、約合人民幣8896萬5792元,緊接著為近現代書畫為傅抱石〈西岳雄姿〉人民幣8280萬元。過往工藝品常見於高價榜的宮廷御製精品,如御璽類項本季缺席,與估價較高而市場反應遇冷有關,皇威萬代的宮廷御製審美品味熱潮消退,工藝品的第一高價為明晚期〈黃花梨獨板大架几案〉,成交價4542萬5000港元。

來源有緒具名頭的精品依然為價位標竿,而有著學術價值的珍稀物件表現突出,如:中國嘉德(香港)之張珩《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手稿,成交價2355萬港元;佳士得香港之唐《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六》,估價220萬至420萬港元,成交價2094萬5000港元,均值得一提。

年度最火爆專場絕對為佳士得香港之「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專場估價可親,百分百成交,落槌總額為低估價近600%,締造五件千萬拍品,斬獲2億1477萬8200港元。據參與競標的資深藏家表示競舉者熱烈,現場買家與得標者多為年紀約在40歲上下的中國內地買家,亦有聽聞收藏當代藝術者跨足本場高古玉,購藏力驚人。或許市場不是沒錢,而是在這買家時代,什麼樣的貨才賣得動,才吸引人。

佳士得香港秋拍「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斬獲白手套。攝影/江采蘋

「藍田山房」來自臺灣古玉藏家許作立,拍品多曾經雲中居張偉華經手,且有著1999年臺北故宮《羣玉別藏續集》的超級展覽著錄。僅此一場成交額即勝過許多小規模拍賣公司一季成績,為佳士得亞洲下半年成交額創下2021年以來新高,秋季拍賣(香港及上海)斬獲32.8億港元,其中中國內地買家貢獻金額為第二高,僅次於香港。以品類來說,高古玉可謂在2024年低迷的氣氛中逆勢直上,除佳士得香港,中國嘉德(香港)、西泠印社拍賣都締造千萬佳績。

除了高古玉市場欣見年輕買家的參與,邦瀚斯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拍賣主管兼專家譚遠卓(Dora Tan)也表示,喜馬拉雅藝術市場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尤其為亞洲40歲以下的族群正逐漸涉入此領域。年輕藏家的積極參與,也為未來古董藝術持續發展注入新力量。年度最遺憾的則是拍賣公司北京誠軒的關閉退場。

2024年,藝術市場正處於典型的買方市場,整體成交額有所下滑。資金流動性下降,導致買家在出手時更加謹慎。與此同時,藝術市場可選擇的拍品數量多,更不會衝動強求。而,值此市況,賣方亦相對願意降低心理預期,提供更具吸引力人的估價,以確保成交。在這一環境下,買家在選擇上占據更大優勢。(以明宣德〈鎏金銅寶帳大黑天立像〉為例,原先3月於紐約蘇富比上拍估價400萬美元約為3120萬港元,未能成交,轉至11月香港蘇富比,估價1500 萬至2000萬港元,最終成交價4080萬港元。)

延伸閱讀|乾隆洋彩三元轉旋瓶4260萬港元領銜,銅鎏金造像千萬易主,香港蘇富比2024秋拍二大器物場次收官

香港蘇富比於置地遮打的旗艦藝廊。攝影/江采蘋

儘管高估價拍品仍能吸引競價,但普遍落槌價趨於估價區間的低端,甚至有流拍現象。另一方面,單一資深藏家拍賣專場的成功,正說明買家在市場低迷期更傾向選擇來源清晰、市場認可度高的作品,以規避風險。此外,私人洽購業務的增長也表明買家更傾向於在非公開市場中爭取更優價格,而非在激烈競投中承擔過高溢價。根據佳士得發布的2024年度業績數據,私洽成交總額較前一年度增幅高達41%,占當年度全球業績近三成。邦瀚斯也同時在亞洲大力推動私人洽購業務,成交額顯著提升,相較去年增幅多達68%。

香港蘇富比於置地遮打的拍賣現場。攝影/江采蘋

在這一市場環境下,拍賣公司需調整策略,定價務實,而買家則有更多機會以合理甚至低價購入優質藝術品。對愛好藝術的長期收藏者而言,現在應該是個難得時機,能夠在較低競爭壓力下,獲取真正優質、具備增值潛力的作品。以下就2024年度幾點觀察分享:

單一資深藏家的市場魅力:來源可靠與品味背書

單一資深藏家拍賣專場近年來成為藝術品市場中的重要力量,受到迴響。資深藏家成為「品牌」,有著品味的保證,代表著信任,及對於市場的信心。吸引力主要源自兩個核心要素:可靠的來源與高水準的文化品味。

4月,保利香港「寥若星辰—望星樓藏清代御窯瓷器」8件成交5件,成交總額3702萬港元。香港蘇富比「樂山堂存珍(二):蔡一鳴藏中國書畫及藝術精品」68件,成交率92.64%,總成交額1億5511萬9930港元、「溯源仇焱之:重要歐洲收藏陶瓷」49件拍品100%成交,總成交額7105萬港元。

保利香港秋拍現場。攝影/江采蘋

5月,佳士得香港「十全─望星樓珍藏清代官窯瓷」10件100%成交,成交總額1億2270萬4000港元。6月,巴黎邦瀚斯「耀采凝輝: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28件拍品成交率近93%,成交總額近1520萬歐元(約1.27億港元),逾拍前估價三倍之多,傳出捷報。9月,佳士得香港「區百齡珍藏:首拍」19件100%成交、落槌總額為低估價160%,成交總額8697萬4000港元。

10月,中國嘉德香港「龍舉雲興─望星樓藏清代御窯瓷器」11件100%成交,成交總額5641萬8000港元、香港蘇富比「小聽颿樓藏珍」52件,成交率 82.7%,總成交額1億2051萬6000港元。「扇海─小萬柳堂舊藏明清書畫扇面」113件100%成交,成交總額8907萬2400港元。「藝海觀濤:坂本五郎珍藏中國藝術」37件100%成交,總成交額6615萬4800港元。

延伸閱讀|香港蘇富比小聽颿樓創三件千萬拍品,小萬柳堂扇面百分百成交

11月,佳士得香港「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75件100%成交、落槌總額為低估價近600% ,成交總額2億1477萬8200元。「嘉木留芳─『木趣居』精選明式家具」15件100%成交、落槌總額為低估價200%有餘、成交總額5636萬5000港元。

延伸閱讀|佳士得香港2024秋拍器物,藍田山房古玉2.14億港元全場賣爆

香港邦瀚斯「燕幾衎榻:攻玉山房藏中國古典家具」預展。攝影/江采蘋

資深藏家專場通常具備清晰且可追溯的來源,使買家對拍品的質量和真實性充滿信心。此外,這些拍品往往經過藏家多年珍藏,有著一定的新鮮稀缺性號召,代表了市場高度認可的收藏標準,並展現出深厚的文化積澱與審美品味,從而成為市場的風向標。這種信任與品味背書,使資深藏家專場對買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兼具市場價值與文化意義。

在整體經濟下行,市場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性時,買家,尤其是投資者,謹慎中傾向選擇穩定且可信賴的藝術品來源。資深藏家的品牌效應尤為關鍵,他們長期積累的收藏經驗與獨到眼光,為買家提供更高的安全感,也使得這些專場更具投資吸引力。買家普遍認為,出自知名藏家的作品更可能在未來保持甚至提升價值,因此,即便市場整體低迷,資深藏家拍賣專場仍能憑借信譽與品味,在動蕩中提供相對穩健的收藏選擇。

此外,資深藏家專場通常採用「少而精」的策略,亦符合市場低迷時期買家對高端藝術精品的需求。在信心不足的市場環境下,高品質、稀缺性強的拍品更容易吸引藏家關注,並促成高成交率。然而,這類專場並非毫無風險,仍受到市場檢視,若估價較高未能與市場期待相合,仍可能使買家卻步,導致競投熱度下降,影響最終成交表現。

香港拍賣市場的新紀元:拍賣行總部化的變革與影響

2024年,香港的國際拍賣市場迎來變革。最顯著的即是蘇富比、佳士得、邦瀚斯相繼在新總部空間展開拍賣活動,蘇富比、佳士得告別了長期依賴的香港會展中心,邁向更加自主的運營模式。這不僅是空間上的變遷,更代表著藝術拍賣市場商業模式的轉型,傳統的集中預展將被更長週期的展示所取代,各大拍賣行也可在自有場地內舉辦文化沙龍、教育活動、跨界合作展覽,將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市場的邊界。從傳統的春秋大拍時代,進入到全年化、更精細化運營的新階段。

邦瀚斯位於太古廣場六座的全新亞洲總部。攝影/江采蘋

蘇富比7月在中環置地遮打開設旗艦藝廊,開放式的設計將銷售、展覽和私人洽購無縫銜接,並舉辦拍賣活動。佳士得新亞太區總部於9月20日在中環地標The Henderson大廈開幕,融合拍賣、展覽、私人洽購等多元功能,提升購藏體驗,佳士得亞洲2024年度下半年成交總額創下自2021年以來新高,佳士得亞洲秋季拍賣成交總額港元32.8億,成交項目比率近90%,近40%拍品成交價超逾高估價。10月邦瀚斯在太古廣場六座的全新亞太區總部開幕,空間更為開闊,全年拍賣成交額上升18%,私人洽購增長更高達68%。

這一系列舉措的核心意義在於,拍賣行不再依賴短期集中交易的模式,而是通過自有空間,實現全年不間斷的市場運作,並能夠更快地回應藏家的需求。從過去的春秋兩季大拍,到如今的常態化拍賣、私人洽購與展覽,交易的節奏變得更加靈活,藏家的參與方式也更加自由,然而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各家的拍賣日程,是否能有效地增加集客效應。

蘇富比佣金調整的試煉:市場反應與策略再回歸

2024年2月,蘇富比宣布實施史上最為重大的佣金調整。公布後,未有一家拍賣行跟進。未滿一年,自5月生效的新模式,於年底12月蘇富比宣布撤回,並恢復原有的佣金架構。這一變化標誌著市場對於佣金策略的敏感度與拍賣行運營模式的微妙平衡。

蘇富比原先意在透過削減買家佣金,最高佣金金比例從26%下降至20%,而高價值拍品(600萬美元以上部分)的佣金更降至10%。降低了競拍門檻,進而提高競投意願。同時,蘇富比還首次在公開框架下明確了賣方的佣金回饋機制,打破了拍賣行業長期以來不透明的佣金協商模式。

延伸閱讀|蘇富比宣布下修佣金比例,公開收費標準或將擾動拍賣市場生態

2024國際古玩展。攝影/江采蘋

實施半年後,蘇富比在客戶郵件中坦承,新佣金模式並未達到預期效果。而不得不重新審視,並恢復此前架構,買家佣金回歸至15%至27%的階梯式收費。如此迅速的政策回擺,反映出拍賣市場對佣金體系的複雜需求:一方面,客戶確實希望降低交易成本,但另一方面,拍賣行的盈利模式、藏家群體的心理預期以及市場運作的慣性,都使得佣金調整的影響遠超單純的費用變動。

儘管希冀提高市場透明度,降低買家佣金以促進更激烈的競拍,但實質上並未能直接轉化為更高的拍品成交額,反而影響了利潤空間,也影響了高端拍品的徵集能力。此外,買家與賣家並非單純以佣金為考量,拍品品質、市場推廣、客戶服務等仍是重要因素。降低佣金並未改變藝術品市場的根本運作邏輯,反而可能削弱拍賣行在高端市場的吸引力。

佣金的調整,雖能改善部分客戶的參與體驗,但並非萬能鑰匙。未來,拍賣行的競爭仍然將在拍品徵集、客戶關係、市場拓展等多方面展開,而佣金策略的調整,則更需審慎權衡買賣雙方的長期利益。


(文圖出自《典藏.古美術》390期〈2024年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整中的韌性與機遇〉,作者:藍玉琦。)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藍玉琦( 27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