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邦瀚斯將於6月11日隆重推出「Profound Beauty:The Elsa Peretti Brush Washer」單一拍品專場,呈獻傳奇珠寶設計師愛莎・柏瑞蒂(Elsa Peretti)珍藏宋或元代《哥窯灰青釉葵花式三足洗》。西方傳奇珠寶設計師珍藏的中國古典哥窯精品首現拍場,這場重要的拍賣,勢將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
Elsa Peretti與她的藝術視野
Elsa Peretti(1940-2021)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珠寶設計師,她的作品以簡約、雕塑感與自然靈感著稱。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她,最初以模特兒身份活躍於時尚界,後來轉向珠寶設計,並在1974年受邀與Tiffany & Co.合作,推出一系列銀飾作品。她是珠寶革新的設計先鋒,將純銀提升至奢華位階,一舉奠定其在高級珠寶界的地位,而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女神卡卡Lady Gaga、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和碧昂絲(Beyoncé)等國際巨星皆曾佩戴過她設計的珠寶,她的設計作品也經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in Boston)及休士頓美術館 (Museum of Fine Arts in Houston)典藏。

Peretti的設計哲學深受自然形態的啟發,尤其擅長將日常物件的輪廓轉化為藝術品,如她著名的Bone Cuff手鐲與Diamonds by the Yard系列。她的設計不僅展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也顯示出她對於藝術和工藝的高度敏銳度。
作為一位收藏家,Elsa Peretti的藝術視野並不限於珠寶領域。她欣賞全球不同文化的工藝品,尤其對中國古代藝術有著深厚興趣。其中,她珍藏的一件宋代哥窯葵花洗,正是其藝術鑑賞力的體現。
邦瀚斯中國古董藝術部環球主管Asaph Hyman表示:「Elsa Peretti的天賦,在於她能創造出形式與功能完美平衡的設計,以雋永之美跨越時空。她常以自然為師,此筆洗呈錦葵造型,素雅含蓄,即便歷經七百餘年歷史,仍令她傾心不已。哥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釉面溫潤如玉,金絲鐵線交織,展現出化混沌為有序的匠心之美,這同樣讓Elsa Peretti為之著迷。
她以獨具慧眼與自由之思,融匯世界多元文化,欣賞各地工藝與創意,此筆洗正是其最重要的藏品之一。邦瀚斯有幸受Nando and Elsa Peretti基金會委託,呈獻此文化瑰寶,我們深感榮幸。」
哥窯的歷史價值與重要性
哥窯與汝、官、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其風格獨樹一幟,自宋代起便深受宮廷貴族及文人雅士的青睞。哥窯最大特點在於其獨特的釉面開片,不規則的大小、深淺不一的開片紋路自然天成,錯落有致,即所謂的「金絲鐵線」,此與燒成過程中的氣氛和溫度直接相關,形成了瓷器表面的天然裝飾,展現了偶然之美,且蘊含著精工巧藝。
元末孔齊《靜齋至正直記》稱哥窯器的燒造質地細膩,釉色瑩潤。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在講筆洗之時,亦特別提及哥窯葵花洗,足見其在士人階層中的高度評價。在明清宮廷收藏中,據明代《皇明紀略》、《宣德鼎彝譜》等文獻記載,哥窯瓷器於明初就已進入了皇家視野,並被收藏。至清代,宮廷收藏除承繼前代的哥窯瓷器,更在清代帝王的主導和推動下,通過王公大臣、地方官紳的搜集,以年節進貢等方式不斷納入宮廷收藏。清代雍、乾兩帝的宮廷繪畫,早為此留下詳實記錄,而乾隆皇帝不僅多次要求將臣工持進的哥窯瓷器認看品級,還常下旨為瓷器配置座架、囊匣,並決定陳設和收藏地點,並作有多首御製詩詠哥窯。於今,清宮舊藏中的四件宋或元代哥窯青瓷葵口碟上均有乾隆皇帝的題詩,現分別藏於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宋/元《哥窯灰青釉葵花式三足洗》

葵花洗作為文房用器,造型典雅,功能實用,在歷代文人雅士間備受推崇。這件哥窯葵花洗,比例精確,釉色溫潤,在已知的傳世哥窯中,該筆洗與其他同類器相比略大,呈八瓣葵花式,平底微凹,下承三蹄足,足端露胎,外底有九個支釘痕。通體施釉,釉質肥厚,釉面潤澤如酥,器身開片紋褐、金二色相間,「酥油光」與「金絲鐵線」等典型傳世哥窯器鑑識特徵十分明顯。


此外,該洗器身內外、口沿等處還見有縮釉點,外口沿下邊緣處積釉較厚,形成圓潤微凸的現象,這兩種特點在北京故宮院藏傳世哥窯洗中也比較常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在談到傳世哥窯瓷器鑑識特徵時曾說:「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形帶,是為哥窯器之一絕,除宋『官窯』器作品外,後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宋哥窯瓷器均無此特殊現象。」
本品的諸多細節都與宋元時期哥窯的典型特徵相符。哥窯的燒製技法十分講究,窯工需控制燒製過程中的氣氛與溫度,以確保釉面的乳濁質感與冰裂開片的均勻性。

大約七個世紀前,當時的陶匠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創造了被文人雅士案頭必不可少的筆洗。而錦葵的稜瓣結構又便於使用者在此擦拭漂洗毛筆。因此,造型與功能在此筆洗上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此外,錦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長壽與忠誠,這種自然形態的設計,使得筆洗在文房空間中更顯典雅而富詩意。南宋以來,對於器物的審美趨向含蓄內斂,這件哥窯葵花洗正體現了該時代以來的品味特質。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組研究館員黃衛文撰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洗〉表示:「從傳世品和清宮檔案的記載可知,葵花式洗是傳世哥窯器中最典型的洗類器造型,而愛莎・柏瑞蒂珍藏葵花式三足洗,可為我們了解清宮檔案中所記『哥窯三足洗』的歷史面貌提供有益的參考。」
哥窯葵花洗的歷史傳承與影響
這件哥窯葵花洗所代表的不僅是當時匠人對工藝的極致追求,也見證了後世對哥窯的持續推崇。從明清時期的宮廷收藏,到現代私人收藏家如Elsa Peretti的珍視,哥窯器物的價值在歷史長河中從未減退。
Elsa Peretti曾言:「觸感是創作的重要元素:我從富有質感的物件中得到很多靈感」,她以其獨特的審美眼光,收藏這件哥窯葵花洗,並將其視為自己藝術靈感的一部分。她在設計時強調「形式與功能的平衡」,而這件筆洗的造型正完美契合了她的理念——簡約卻不失精緻,樸實中蘊含優雅。

她的珠寶作品常從自然界擷取靈感,她的設計過程與宋代工匠的創作理念如出一轍。 正如七百多年前的陶工從植物形態中尋找靈感,Peretti也從有機形態中提煉出雕塑感的珠寶設計,帶來無可抗拒的感性及質感。她曾說:「對我而言,擁有一雙能敏銳發現美的眼睛很簡單⋯⋯那就是成為一個好人。這不一定是容易的事,但我願意嘗試。」她的話語無意中呼應了乾隆皇帝詠哥窯御製詩中關於奉行天命照料萬民的觀念,她自身亦以父親與自己為名創立了Nando and Elsa Peretti慈善基金會,表達她從自然環境、社會福祉到藝術事業的關切。
雖相隔百年,乾隆皇帝與Peretti對哥窯器的欣賞不謀而合,宋代的工藝美學與當代設計理念相合。宋/元《哥窯灰青釉葵花式三足洗》不僅是一件古董,它體現了從古代工匠的巧思,到Elsa Peretti對極簡主義與雕塑感的探索,以雋永之美跨越永恆的時空。這件哥窯葵花洗見證了一場橫跨中西時空的美學對話,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間,仍能產生共鳴,並持續啟發後人。
Profound Beauty:The Elsa Peretti Brush Washer
港臺預展
臺北BELLAVITA 寶麗廣場B1藝文空間|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8號
4月11至13日
香港邦瀚斯|香港太古廣場六座11樓
5月1至5日
拍賣時地
巴黎邦瀚斯 Cornette de Saint Cyr
6月6至10日預展
6月11日拍賣 北京時間下午5時、巴黎時間早上11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