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道夫學派與托瑪斯.魯夫」講座現場。(©Mai 36 Gallerie)
以瑞士蘇黎世為基地的Mai 36畫廊(Mai 36 Galerie,簡稱Mai 36)與典藏在台北合辦「杜塞道夫學派(Dü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與托瑪斯.魯夫(Thomas Ruff)」的講座,於本月9日順利落幕,其負責人維克多.吉士樂(Victor Gisler)本月初也接受了典藏ARTouch團隊的線上通信訪問,分享畫廊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衝擊下的應變與求新之道。
Mai 36創辦人與負責人吉士樂過去熱情向典藏介紹代理藝術家馬格納斯.普萊森(Magnus Plessen)作品.普萊森本次也參與了「凱若斯」Pop-up香港巴塞爾項目展。(簡秀枝提供)
自1987年創辦Mai 36以來,吉士樂始終堅信其為一個「人對人」(people to people)的事業,品質、信任、關係、鑑賞為之中的關鍵。惟隨著疫情爆發與相繼而來的防疫與封關措施,畫廊在3月16日配合瑞士政府政策暫時關閉,加上藝術博覽會一個個相繼延期或取消,上述的價值信念遭受到了嚴正挑戰。吉士樂告訴我們,這是他從業30餘載來,首次超過八週未出門遠行,倘若一切如常,他應在此季參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簡稱香港巴塞爾)與米蘭當代藝術博覽會(MiArt)。更甚者,他於3月自馬德里當代藝術博覽會(ARCOmadrid)賦歸後,因喉嚨不適也實行了居家隔離。
位於瑞士蘇黎世的Mai 36畫廊。(CC BY-SA 4.0)
「我們只能接受此刻病毒就是老大。」吉士樂無奈表示,但他也持續對此非空前絕後的未知保持樂觀正向,「其中有件事情是清楚的,亦即情況終將好轉,且我們必須從中學習適應新局。」Mai 36的當務之急,首先得被迫面對劇變衍生出的開源節流難題。吉士樂說明,經過與地主協商租金,以及與政府、銀行等機構的交涉補助與貸款後,他們很幸運地獲得三方及時且有效的應援,得以在財務缺口上稍喘口氣;接著,實體老牌畫廊,也必須在為吉士樂稱作「新型PDF」的線上展廳的浪潮席捲下,積極面對媒介轉向。吉士樂坦言數位化與社群媒體並非Mai 36原本的強項,但過去幾週內,在他兒子的數位行銷公司的協助下,他們全力開發該領域,將其設定為畫廊現階段的營運重點。於是,畫廊較過去更為用心地經營Instagram,並推出常態線上展廳,首檔於本月6號起展出魯夫的「太空怪談」(Space Oddity),為期一個月的展覽含括他1989年至2005年以來的五個相關系列的作品。
Mai 36的線上展廳首推托馬斯.魯夫的「太空怪談」,含括他1989年至2005年以來的五個相關系列的作品。(©Mai 36 Gallerie)
托馬斯.魯夫「太空怪談」展覽一隅。(©Mai 36 Gallerie)
但或許也因為吉士樂對於藝術市場中人與人之間實際互動的信奉,延續至Mai 36的數位化經營,總帶著些專屬的老派人情味。像是畫廊自四月起推出的「新發現」(Trouvaille)系列計畫,便由吉士樂每週從其典藏庫中推薦一件作品,至今已介紹包括克里斯托夫.魯提曼(Christoph Rütimann)、羅倫斯.偉納(Lawrence Weiner)、麗塔.麥克布萊德(Rita McBride)、麥特.穆里根(Matt Mullican)等人的創作。從吉士樂的推薦中,常見其私人情懷,或自日常生活的觸發,因而為數位世界注入了某種親切感。比如他對魯提曼攝影作品的介紹靈感,便是源於他前日在自家附近油麻菜籽園的散步經驗,長文介紹內涵畫廊主面對面般娓娓道來的珍重。吉士樂重申,「嚴肅認真是藝術世界中最具價值的貨幣。」目前畫廊仍與地方與國際的忠實顧客保持緊密聯繫,同時也因數位行銷吸引了新的藏家客群向其洽詢。在此非常時期,Mai 36結合老派堅持與求新精神,似乎為市場展示了一種優雅從容的轉身姿態。
吉士樂從在自家附近這片油麻菜籽園中的散步經驗,觸發至他於「新項目」計畫中介紹魯希曼的作品。(©Mai 36 Galerie)
克里斯托夫.魯提曼,《Chi ha detto che il giallo non é bello》,數位輸出、鋁板,72 x 102 cm,1989。(©Mai 36 Gallerie)
Mai 36上次展出魯希曼的這件作品是在2018年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Paris)中,慶祝本作20週年。(©Mai 36 Gallerie)
而這般轉化也可從Mai 36化實體展售之危機為轉機的應變策略中略窺一二。香港巴塞爾的取消雖對其造成波及,去年新聘為亞洲區代表的王維薇卻機靈地將已運抵香港的展品轉送至她的家鄉臺灣展出,為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別開新局。王維薇迅速地運籌帷幄,已於三月中在內湖國家企業園區推出名為「凱若斯」(KAIROS)的「Pop-up」香港巴塞爾項目展,此一採預約制的展覽獲得熱烈回響,畫廊決定將展期延長一個月至5月14日,並於本月首開繁體中文的臉書專頁,近年來進軍亞洲的用心,可說未受疫情阻撓。Mai 36介紹「Kairos」為希臘文中指涉「時間」的一個有別於現性概念的字眼,「指的是一個特殊的時間點,類似時間的開口,因為這個時間點之前的能量流動,水到渠成。」此番「從實體到虛擬再到實體」的轉型期,內涵舊有系統的失效與新系統的超速生成,Mai 36便自問:「當下是否可能是一個『凱若思』時刻呢?」而若期盼在這時間開口轉化與發展跳躍,進而「成為我們希望變成的那個自己」,Mai 36強調其中選擇的智慧,仍奠基於「相信人與人,人與藝術之間的連結,是藝術產業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Mai 36將原定於香港巴塞爾的展出作品轉送至臺北,推出「凱若斯」(KAIROS)Pop-up香港巴塞爾項目展。(©Mai 36 Galerie)
Mai 36於臺北推出之「凱若斯」,展出包括魯夫作品「基質 36 I」(Substrate 36 I)。(©Mai 36 Galerie)
回到蘇黎世,隨著疫情趨緩,Mai 36也將於本月15日重新對外開放,搭配「私人瀏覽周末」(Private Viewing Weekend)的設計,同樣採取預約制,並限定一次最多開放四位觀眾、限時30分鐘的參訪。原定於3至4月展出的捷克攝影師耶特卡.漢兹洛娃(Jitka Hanzlová)個展與古巴藝術家米切.佩瑞兹.保羅(Michel Pérez Pollo)個展「香水」(Pefume),皆將延長至8月結束;而作為吉士樂兒子亨利(Henri Gisler)所倡議的項目「36.1」的一部分,瑞士攝影師羅杰.艾伯哈德(Roger Eberhard)的系列作品「人的地域性」(Human Territoriality)則將展出至五月底結束。有趣的是,艾伯哈德對於領土、疆界等議題的探討,在各國政府紛紛祭出嚴格的國界管控之際,又開啟了另一個討論向度。
Mai 36將重新於本月15日開館,延長展出捷克攝影師耶特卡.漢兹洛娃個展至今年8月。(©Mai 36 Gallerie)
羅杰.艾伯哈德「人的地域性」展覽一隅。(©Mai 36 Galerie)
吉士樂也對Mai 36原定的六月節目做了調整預告:畫廊將以「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聯展接替艾伯哈德攝影展。穆里根新作將延期至下半年可望舉行的香港巴塞爾。向年初甫逝世的美國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的致敬,則將移至9月11至13日舉行的「蘇黎世藝術週」(Zurich Art Weekend)展出;吉士樂表示,縱使疫情趨緩之曙光漸露,但接下來的出差移動勢必仍會受限。因此,Mai 36將更專注於與在地的、瑞士的、歐洲的客戶進行實體互動,國際受眾部分則需以完善的數位資訊傳播建置實行之。
因疫情影響,吉士樂也預估緊接而來的暑假,大部分在地民眾仍會待在瑞士境內度過,這也提供了Mai 36在國內實現戶外計畫的機會。自六月起,他們將於畫廊附近的公共區域展示西班牙雕塑家賈科波.卡斯特拉諾(Jacobo Castellano)的新雕塑作品。與不同地區之場館、空間之串聯,在此時對Mai 36而言,又重新開啟了新的合作可能。吉士樂表示,他們將試圖評估與理解客戶的需求,重新設計「一個聰明的畫廊」的經營模式,並將屬於Mai 36特有的氣氛與投入動力注入實體與虛擬空間,為兩邊的平台開創豐富的經驗。
Mai 36於今年初首次展出賈科波.卡斯特拉諾個展「梳理地表」(Combing Grounds)之展覽一隅。(©Mai 36 Gallerie)
曾見證藝術產業挺過波斯灣戰爭與金融危機的吉士樂表示,縱然前景堪憂,疫情對全球經濟的重創,讓人很難保持樂觀,但在他的經驗中,「總是有一群對藝術充滿熱忱且忠誠的藏家,持續塑型與開發其收藏,並追隨著各式崛起的機會。」他進一步說道,雖然今日藝術品交易確實越來越可為議價,但我們卻也站在一個新時代的開端,亦即正受注目的、近30歲的新興一輩藝術家,將會遇見一個全新世代的藏家,而非只有老一輩的藏家會對其投以關注。他鼓勵藏家保持熱情以及與畫廊、藝術家之間的聯繫,共創機會以為長遠思考,「只要需求可在適當的客群中被鼓勵與創造,局勢即可能迅速翻轉,市場也就會初步跟上前來。」吉士樂在信件開端中與我們分享過去幾週,瑞士已迎來了大地回春,為詭譎的現實帶來一絲光明。作為一個隱喻,或許再借用臺北的「凱若斯」展的精神宣示對照之,「以射箭為例,『Kairos』就是那個箭被飽滿的力量射出,射進靶心的時刻。」誠然,吉士樂帶領Mai 36對「新」的適應學習與敞臂擁抱,正蓄勢待發地等待著疫情過後的長程發射。
隨著春暖花開,吉士樂首先在「新發現」計畫中,再次向大眾分享魯希曼的這件作品,此為2018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一隅。(©Mai 36 Gallerie)
童詠瑋、採訪|謝盈盈(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