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亞洲藝博戰國元年起跑:當新加坡成為「亞洲」的新加坡

亞洲藝博戰國元年起跑:當新加坡成為「亞洲」的新加坡

Asia Art Fairs Enter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en Singapore Becomes Singapore of “Asia”

2023年初即是亞洲新興藝博會檢視的首場——ART SG的首屆開幕。新加坡的藝術市場,過去一直被台灣畫廊評估為藝術生態未完全成熟的市場,包括2011年成立的Art Stage Singapore,由藝博會能手Lorenzo Rudolf創辦,許多台灣畫廊都曾參與過,但都未在商業上有所斬獲,Art Stage Singapore因為逐年招商的成績逐步下滑,更在2019年宣布停辦。因此這次ART SG對於許多台灣畫廊而言,都是非常重要重新檢視新加坡藝術市場在疫後、香港因素的影響下,是否有正向的質變開始產生?

全球的藝術市場自2006年起開始呈現爆發性增長,包括最指標的藝博品牌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逐步擴展至邁阿密、香港等地,而藝博會的入駐也被證明會帶動著整個城市區域的藝術生態活躍度,過去亞洲城市積極爭取大型藝博品牌包括Art Basel、Frieze等品牌入駐亞洲,目前兩個品牌各自選擇了香港與首爾作為發展據點。

然而根據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自2020年起,全球藝博會明顯受到COVID-19大流行而面臨震盪,創造限縮的藝術市場環境。但2021年隨著藏家越來越習慣線上閱覽與交易模式,2021年的藝術市場總銷售額出現了超出預期的反彈,比2020年逆勢成長30%,恢復到2019年的水準,在2022年多數地區已經開始恢復實體藝博興辦的正常節奏,但大環境仍有許多變因,包括政治和經濟不穩定因素仍持續,包括俄烏戰爭,疫情後通脹率飆升,能源供應問題加劇等,都將持續影響到2023年的藝術市場。

亞洲城市積極爭取大型藝博品牌包括Art Basel、Frieze等品牌入駐亞洲,目前兩個品牌各自選擇了香港與首爾作為發展據點。圖為谷公館ART SG參觀人潮盛況。(谷公館提供)

而另一個亞洲藝術市場突出的觀察點,是藝博會公司如The Art Assembly,開始在亞洲各國際城市插旗中小型規模的精緻型藝博會,包括「東京現代」(Tokyo Gendai)、Taipei DangdaiART SG、Sydney Contemporary等。2023年初即是亞洲新興藝博會檢視的首場——ART SG的首屆開幕。新加坡的藝術市場,過去一直被台灣畫廊評估為藝術生態未完全成熟的市場,包括2011年成立的Art Stage Singapore,由藝博會能手Lorenzo Rudolf創辦,許多台灣畫廊都曾參與過,但都未在商業上有所斬獲,Art Stage Singapore因為逐年招商的成績逐步下滑,更在2019年宣布停辦。因此這次ART SG對於許多台灣畫廊而言,都是非常重要重新檢視新加坡藝術市場在疫後、香港因素的影響下,是否有正向的質變開始產生?

新加坡藝術市場的藏家結構

TKG+負責人吳悅宇曾因為2008年在新加坡就讀蘇富比藝術學院,當時的新加坡開始興辦新加坡雙年展第二屆,相當類似台灣1980年代各種實驗性的場域,但是有一種到處都在奠基基礎的狀態,具有一種生猛的能量。而至2023年再檢視新加坡的狀態,她認為是整個藝術生態都更加完整,並銜接上國際化的藝術市場。TKG+曾經參與過Art Stage Singapore,此次參與ART SG明顯感覺到新加坡的藝術生態在各方面到逐步到位。造訪的藏家多以亞洲為主,但來源上很多元,且多屬於亞洲地區的重要藏家。

同樣參展的誠品畫廊經理趙琍認為「新加坡已從東南亞的新加坡變成亞洲的新加坡」,誠品畫廊接觸到的客人,當然新加坡本地人最多,即是所謂的新加坡人。另外還包含香港、日本、中國大陸北京、上海甚至有四川的藏家;東南亞的部分就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來源是非常多元的。VIP首日的人潮完全爆滿,且是含金量極高的VIP時段。目前新加坡本地有許多國際銀行的亞洲總部,而目前新加坡移民的門檻必須財力到達資產台幣一億以上,才有移民資格,所以其富人數量比例是相當高的。

誠品畫廊經理趙琍認為「新加坡已從東南亞的新加坡變成亞洲的新加坡」。誠品畫廊ART SG展位的參觀人潮。(誠品畫廊提供)

同樣參與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則回饋,新加坡的城市氛圍,原本就是很多文化融合的地方,這次他所接觸的藏家群,有住在新加坡的德國人、瑞士人、美國人等,而且品味是開放的,不僅是迷信高價位的名牌藝術家,也信賴自己的品味,尤其東南亞藏家很多是印尼華僑、另外包括中國近期的移民、香港金融的高階白領等,都是新加坡所會遇到的藏家。另外包括羅智信,受到中國新興的畫廊主的關注,蔣勳的作品也開始有年輕藏家進場購藏。

銷售與參展策略

TKG+在這次ART SG銷售有很好的銷售反應,顯示新加坡藝術市場和TKG+的藝術品味是可以銜接的。TKG+藝術總監邱耀正表示,畫廊從三年前就開始經營東南亞藝術家,而東南亞藏家的經營,更是已經邁入二代藏家的交誼維繫。吳悅宇認為這次TKG+在ART SG取得好成績並非運氣,如果只是空降去嘗試一個區域的市場,通常效果都會有限。

TKG+一直以來的經營狀態都是有自己的核心精神,而非隨著市場有大的跳動。以這次在ART SG銷售表現佳的邱承宏為例,TKG+不會讓他參與一次藝博就確定他的市場反應,會持續推廣兩三年,讓藏家都留下印象後,推廣才能順利,對藝術家經營保有耐心和信心。

TKG+首次參與ART SG就有不錯的斬獲,畫廊經營品味與當地藏家品味能有銜接。(TKG+提供)

吳悅宇和邱耀正也強調畫廊品牌經營的重要性,因為藏家進到博覽會一定會有自己的參觀次序,而造訪每間畫廊也一定對於會展出的藝術家有所掌握,因此藝術家和畫廊品牌是綁在一起的,相輔相成能夠增強藏家對於畫廊與代理藝術家的印象。目前TKG+代理藝術家何采柔、蔡佳葳、陳敬元等在國際上都非常活躍,都有廣泛的合作邀約。未來TKG+也會強化畫廊品牌的個性,讓藝術家與畫廊的關係連結更加緊密。

誠品畫廊在參與ART SG前,對於新加坡在地藏家的藝術品味的預測,通常是比較能接受具象作品,作品的語彙也盡可能不要太複雜,色彩也盡可能亮麗,最重要的趙琍認為「第一屆,就是要做好、做開。」所以誠品畫廊最終選了黃本蕊作為打開誠品畫廊重新探測新加坡藝術市場的標的。以誠品畫廊這次完售的黃本蕊為例,其作品價格區間大約是落在1萬至2萬美元,是新加坡本地藏家很好入手的作品。更便宜落在1500到2000美金的版畫,更是30幾件,全數銷售一空。

趙琍不否認這樣的策略是安全的抉擇,而非實驗性的,但對於重新接軌新加坡和東南亞藝術市場,必須要探測看看這個市場最能接受的價位區間。這次誠品畫廊總收額突破2000萬台幣,所有攜帶的作品全數售出,剛回到台灣的趙琍難掩欣喜,但也坦言作寄送事宜所產生的相關費用,因為銷售佳也相對吃重。

誠品畫廊在參與ART SG前,評估新加坡在地藏家,較能接受具象作品,色彩也盡可能亮麗,因此最終選了黃本蕊參與藝博。(誠品畫廊提供)

同樣在ART SG創下銷售佳績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表示,在選擇這次參展藝術家時就有從藝術家東南亞藝術市場過去的反應來評估。包括韋嘉原本在東南亞,特別在印尼就有固定的藏家客群。而簡翊洪也獲得新加坡藏家、本地美術館策展人的踴躍詢問,也恰好藝術家日前在泰國駐村,作品也呈現一種熱帶、東南亞南洋生活感,也恰好對應新加坡本地的地理氣氛。

許多畫廊重複提到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台灣藏家多數已經收藏相當多年,畫廊也開始為藝術家拓展其他地域的藝術市場做準備,這也是許多畫廊參與這次ART SG的理由。

更精緻、更精準的策略

在這波亞洲各地城市國際博覽會的興起,台灣畫廊的處境與藝博會的處境,是否也產生質變?受訪畫廊多表示,在亞洲藝博會產業更深層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下,藍籌畫廊大者恆大,而類似台灣中型畫廊要脫穎而出的難度,會比過往更加困難。

谷浩宇認為中型畫廊的策略就要更「精緻」,就算旗下的藝術家無法像跨國畫廊有眾多藝術家名單的牌可以打,但是卻是每一個藝術家都是經營者精選過的,並對其市場策略有徹底、量身訂做的安排,知道藝術家適合被擺在哪個藝博,這都需要經營者對於藝術家有完整的掌握。而作為並非國際大品牌的台灣畫廊,其實中型尺幅的國際藝博,反而創造更能好好交流的場域,目前ART SG是他認為台灣以外最合適自己畫廊藝術家推廣的市場。谷浩宇表示,雖然目前亞洲各個城市開始興起新興的國際藝博會,但台北當代仍是他會長期參與的平台,因為台北永遠是台灣畫廊的主場,他認為以自己根據地的市場,逐步點狀的連外參與,才是鞏固自己畫廊根基的開始。他認為中型的畫廊對於資源的應用要更精準。

大環境仍有許多變因持續影響2023年的藝術市場。圖為谷公館ART SG展出簡翊洪作品。(谷公館提供)

台灣畫廊亞洲與國際藝博策略的盤整

趙琍認為目前許多畫廊對於首爾表現興趣,但她評估台灣畫廊可以完全打進去的勝率不大,因為韓國的市場非常排外,貧富朝M型化的發展,所以不太有中小企業的藏家,多數都是企業等級的收藏家。她認為目前日本的東京也比較類似首爾的藝術市場結構,以大型會社的金字塔頂端收藏群為主,但是近年藝術市場的藏家結構持續變動,趙琍不排除看到新的藏家結構的興起。「如果市場有新的財富結構才有新的可能,也就是說有添入中產階級買畫的比例。」畢竟,日本多數的居家環境是狹窄的,但公共美術館的品質很好,民眾不一定要買畫,但可以透過公共場域欣賞到作品與畫作,所以畫廊相對可以著力的點就變少。

TKG+在首屆ART SG的表現不亞於香港巴塞爾的表現,而今年實體的香港巴塞爾3月正式登場,這也是TKG+在連續兩年都以衛星展的方式參與,今年將重新回到實體藝博會的參與方式,來確認現今亞洲與國際藝博在疫情結束後的實體狀態。

目前TKG+在精選每個區域的藝博參展策略,都會選擇該區域最有代表性的,因為藝博會是最快能跟當地藏家、藝術機構、學界最快速有實質接觸的地方,並且會參與二至三次,才會比較準確評估國際城市的市場是否合適自己畫廊。過去TKG+也參與過金島隆弘(Takahiro Kaneshima)所主導的東京藝博會,雖然TKG+成績是好的,但是也觀察日本市場也是相對排外的市場,空降的畫廊或是藝博其實都要經歷一段被日本在地市場接納的陣痛期。

然而對於日本市場最好的參展經驗,是去年TKG+首度受邀參加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ACK的博覽會策略是呈現了日本在地畫廊與國際畫廊,不同文化底蘊能否共同合作的機制,吳悅宇表示「當過去的藝博會都在拚規模,其實反而開始有一個路線是刻意操作中小型的精品的路線藝博。」而ACK策略就是由日本當地畫廊搭配一間國際畫廊的合作模式,吳悅宇認為這樣的合作減少了國際畫廊落地還需要調適在地藏家互動模式的適應期,雙方合作畫廊會熟悉彼此的藝術家和交流藏家名單,這是一個面對日本相對封閉的藝術市場,很好打開合作模式的合作策略。目前對於歐美市場TKG+仍會保持樂觀積極,但也很清楚亞洲畫廊的優勢、主場仍應放在佈局亞洲的藝術市場。

TKG+首度受邀參加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與洗澡堂畫廊合作展位。(TKG+提供)

新加坡的限制與台灣藝術市場的機會

這次參展ART SG的畫廊在整體參訪的經驗都是順暢的。從機場出來搭乘捷運,很快就連到市中心的地鐵,無論是到展覽現場,或是旅館的交通都是順暢的,且交通成本是物美價廉的。多數畫廊觀察,新加坡政府現行的文化策略,就是要將藝術進入一般常民生活,政府方很努力在提升整個國民的文化藝術水平,美術館與博物館在當地非常活躍。

但目前新加坡博覽會交易仍有8%的稅,台灣目前是5%,香港藝術品交易是免稅,所以近幾年一級市場拍賣會、拍賣行,還是會繼續留在香港,但博覽會需要聚集人潮,還有就是可以容納各式各樣的藝術的題材都可以被展出,需要金流是很自由,然後付款可以很迅速,新加坡則已有這樣的條件。

今年雖然亞洲各城市的國際藝博品牌紛紛成立,但香港即便在受到政治、經濟等多重的衝擊,其亞洲藝術市場的樞紐地位暫時還是維持領先,也顯現香港本地的藝術生態鏈仍有一定的韌性,以及不可取代之處。至於目前亞洲各地興起本地規格的國際藝博,是否會壓縮台北當代與台灣畫廊在亞洲的能見度。趙琍認為台灣缺乏真正國際的藝術明星,能夠完整拉抬台灣整體的能見度與藝術市場。台灣收藏家的收藏實力雄厚,也會到世界各處的國際藝博購藏藝術作品,但台北當代將這些國際畫廊請到家門口,台灣的藏家絕對會躍躍欲試,但也一定程度會邊緣化、空洞化排擠台灣本地的收藏資源,趙琍表示「很有可能的狀態就是台灣畫廊陪著這些國際畫廊參展,但作品銷售成績卻不佳,主因還是台北本地的藝術市場對於國際藏家的誘因有限,但由國際專業團隊操刀的藝博,仍是對於本地藝博產業國際視野有示範的作用。」

誠品畫廊ART SG展位展出黃本蕊。(誠品畫廊提供)

趙琍觀察,目前近兩年的台北當代藝博會,已經很明顯客群以台灣本地藏家為主,但台灣藏家其實都很熟悉台灣本地畫廊,那台灣畫廊到底能在台北當代的藝博會現場爭取到什麼樣的藏家名單,這是台灣畫廊要清楚自問的。另一個潛在危機是,國際藍籌畫廊除了有西方藝術史與生態的龐大系統支撐,也可以大額的媒體預算在台灣本地藝文媒體積極曝光,台灣畫廊的能見度也會在這樣雙重的資源排擠下逐漸黯淡,這是她對未來比較悲觀的部分,因為台灣與國際畫廊在規格與資源上都有非常巨大的落差,也會造成現階段畫廊實力強者越強、弱者恆弱的結果。然而,這也讓我們省思藝術博覽會除了營收之外,是否應該思考如何真正協助、調節到藝博會興辦城市的藝術生態、在地畫廊,朝向更健康的方式發展。

TKG+則提供不同視野的檢視角度,在經歷Frieze Seoul的參展經驗後,也體會出香港特殊的地域環境,包括英語使用的普及性,和觀光環境的便利性,整體的配套還是目前旅遊亞洲的藏家感到最舒適的環境。而現今香港是累積了超過十年才有今天藝術生態的狀況,新加坡可能才是十年前香港的狀態,邱耀正表示,「只是問哪個城市可以取代哪個城市,我覺得是一種議題的炒作,為什麼不可能兩個城市都成功呢?香港目前還不會退步,新加坡可能會進步,越來越多城市對博覽會是友善的,對畫廊的發展一定是好的。」

TKG+於ART SG展位,這次銷售捷報也來自於畫廊長期佈局於東南亞藏家群。(TKG+提供)

差異規模的畫廊在面對這類無法抵抗的藝術市場趨勢演變,相同的共識如果無法抵擋外部刺激,那何不如開放的看待這些刺激與競爭,都好過關起門來僅以國內的藝術市場與參展商而自足,面對國際各城市都興起國際藝博興辦,台灣中大型規模的畫廊,勢必將更精準判斷自身畫廊與各城市間的市場口味銜接度,以在不斷流變的藝博會商業模式間,平衡出最佳的生存與藝術家行銷策略。

延伸閱讀|香港.新加坡.首爾.東京亞洲藝博戰國時代:Taipei Dangdai與ART TAIPEI品牌差距持續縮小?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