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白先勇、黃心健、蕭麗虹及彭蒙惠獲第25屆臺北文化獎

白先勇、黃心健、蕭麗虹及彭蒙惠獲第25屆臺北文化獎

第25屆臺北文化獎表彰及獎勵對臺北市文化特質之形塑有特殊貢獻者,本屆為臺灣現代文學巨擘白先勇、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的蕭麗虹、獲得威尼斯影展VR體驗獎首獎之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三位得主,「特別獎」則頒給長年致力於臺灣英語教育的彭蒙惠。

第25屆臺北文化獎表彰及獎勵對臺北市文化特質之形塑有特殊貢獻者,本屆為臺灣現代文學巨擘白先勇、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的蕭麗虹、獲得威尼斯影展VR體驗獎首獎之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三位得主,「特別獎」則頒給長年致力於臺灣英語教育的彭蒙惠(Doris Brougham)。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預計於11月底於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由市長柯文哲親自頒發。

白先勇:臺灣現代文學先驅,刻劃多元族群文化歷史底蘊

白先勇(攝影/許培鴻,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為白崇禧之子。幼年輾轉遷居廣西、重慶、香港,後來到臺北。白先勇1960年就讀臺大外文系時,與歐陽子、陳若曦等同學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是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重要推手,是1960、70年代培育臺灣小說家的重要搖籃。

白先勇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以及長篇小說《孽子》皆是膾炙人口的作品。白先勇擅長描寫歷史脈絡中因族群認同帶來的社會寫實情況,《臺北人》即細膩刻劃了國民政府遷臺時期遠離故土人們的生活情形,《孽子》描繪在當時社會不被接納的同性戀故事,成為臺灣同志文學重要作品,並改編為電視劇及舞台劇。

2004年起,白先勇集結崑曲名家及劇場精英,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推動崑曲復興,掀起熱潮。白先勇對臺灣文學、傳統藝術美學領域耕耘有目共睹,更獲國藝會第7屆國家文藝獎及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肯定。

黃心健:VR作品威尼斯影展榮獲首獎,引領世界看見臺灣新媒體藝術

黃心健。(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黃心健1966年出生,臺大機械系畢業後赴美接受6年設計學教育,陸續擔任過矽谷研究員、電玩公司Sega與Sony娛樂藝術總監。在美國工作期間,黃心健開始反省與思考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回臺從事藝術創作,並致力推廣跨域整合的STEAM教育,也開啟黃心健新媒體藝術創作之路。

黃心健將科技作為工具,運用豐厚的業界經驗,探索以科技藝術提升人類生活的可能性。近年,黃心健專注於VR、互動、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動力機械等的大型新媒體製作,尤以革命性的VR作品備受國際矚目,獲得各大國內外獎項肯定。與美國Laurie Anderson合作的VR長片作品《沙中房間》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失身記》則獲2020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榮譽獎」及法國巴黎新影像藝術節最高榮譽「金頭顯獎」。2021年新作《輪迴》獲美國德州西南偏南影展(SXSW Film)評審團首獎,及法國坎城電影市場展XR單元最佳VR敘事大獎,國際表現亮眼。

2020年,黃心健獲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邀請擔任策展人,以「臺灣萬花筒」為策展主軸,號召不同世代的電子藝術家組成臺灣VR藝術國家隊,展現臺灣VR藝術在身體、自然、民族等議題的多樣思考,透過科技的多元應用將臺灣VR技術成果推向世界,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新媒體藝術實力。黃心健提升臺北國際能見度與光榮感,有目共睹。

蕭麗虹: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臺灣藝術家最有力的後台

蕭麗虹。(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蕭麗虹1946年出生香港,曾赴美攻讀經濟學、西洋美術史及性別議題,1976年後移居臺灣,並開啟藝術收藏生涯。40餘年來以收藏藝術家作品,支持不同時期臺灣藝術家,並在早期政府尚未完整發展文化政策時,成為臺灣藝術進駐、閒置空間再利用推手。

蕭麗虹於1995年創立國內第一座非營利國際藝術村「竹圍工作室」,是臺灣成立藝術村的先驅,於國內外擁有高知名度,以民間自營方式提供藝術家展演、工作的空間。「竹圍工作室」不僅是各世代藝術家發展前衛作品的孵化場域,更與諸多國際藝術平台密切交流,將臺灣藝術家推向國際,在當時「藝術家」並不被視作正式職業的困境下,「竹圍工作室」成為藝術家強而有力的後盾,成立25年來,曾進駐「竹圍工作室」或透過該平台出國的藝術家多達400餘位。

蕭麗虹亦長年關注環境永續、藝術發展與社會參與,積極推動公共藝術及藝術行動理念,其中與吳瑪悧所共同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第11屆台新藝術獎殊榮。為改善藝術界整體性別差異環境,2000 年時,蕭麗虹與賴純純等多位女性藝術家共同成立「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成為臺灣第一個以關注女性藝術家、推動及協助女性在藝術產業中發展之組織。

2021年,成立滿25年的竹圍工作室雖將宣告於年底關閉,蕭麗虹仍會持續積極參與各式文化行政事務,於國際連結及公共藝術領域發展所長,將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擴散至社會大眾,蕭麗虹在地行動、國際連結的努力,開拓市民文化視野。

彭蒙惠:全民英語老師,臺灣英語教育先驅

彭蒙惠(Doris Brougham)。(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今年特別獎頒給從事英語教學與福音傳播逾70年的彭蒙惠。彭蒙惠1926年出生美國西雅圖,1951年為傳福音來臺,1962年創立「空中英語教室」,成為華人世界英語教育的必讀教材,媒體更稱之為臺灣的「英語教母」。

彭蒙惠初抵臺灣時,有感當時臺灣剛開啟國際連結,卻缺乏相應語言能力,決心開始推廣英語教育,協助臺灣社會與國際接軌。彭蒙惠曾言「要把臺灣推銷出去,必須靠溝通。流暢的英語是溝通必備的工具。」因此創辦了「空中英語教室」,並同步推出英語教學廣播節目。多年來陸續衍生《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彭蒙惠英語》等不同英語程度雜誌,也配合科技設備,發展出相應的廣播、電視、網路及數位載具等多媒體工具,成為臺灣學校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教材。

彭蒙惠對偏鄉英語教育、城鄉差距的關懷不遺餘力,長年至偏鄉舉辦「雙語品格營」,更研發《Lucy Says》英語基礎教材,6年來已幫助近百個偏鄉課輔班及小學英語基礎教育,以實際英語教材及教學縮短城鄉英語差距。此外,彭蒙惠亦成立「天韻合唱團」至全球各地演唱,除傳揚福音更廣宣臺灣,藉由音樂使世界看見臺灣。數十年來臺灣英語教育推廣生活,已成為彭蒙惠人生一部分。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