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的境界」為王嘉驥生涯策畫的第一檔展覽,當時獨立策展意識剛萌芽,許多策展人因具備藝術史背景而開始處理策展領域,包括賴香伶、張元茜等,而王嘉驥在藝術史研究與評論實踐後,也開始涉及策畫展示。當時展覽特別要處理台灣水墨藝壇並無特殊派別與師承關係,卻獨具個人特色的創作者,包括袁旃、李茂成、于彭、李安成與黃致陽。王嘉驥指出當時的策展概念,「中心和邊緣的地位是流動性的,沒有創新傳統便是死的,而傳統不激活也是無效的。」李安成作為其首檔策展中之一的藝術家,也代表了王嘉驥對於他創作最初的定義:獨具有個人特色、以現代化概念實踐自我創作、不依照傳統水墨方式面對創作。
李安成,《無題山水》,水墨、紙本,116 x 184 cm, 2000s。(誠品畫廊提供)
王嘉驥雖在李安成生前與他有私人情誼,但總是在某段時期間斷續碰面,李安成也並非會主動揭露當下創作狀態的藝術家,因此當這次協助誠品畫廊策畫「世界微塵裡:李安成作品選」,他更有機會系統性的回顧李安成創作體系、風格分期、創作核心等,也由於誠品畫廊空間的連續性,他最後選擇以編年回顧的方式,作為理解李安成繪畫思考的途徑。
藝術家李安成於工作室內創作。(誠品畫廊提供)
風格分期:墨漬在紙張蔓延
以創作風格來說,李安成創作主要以黑、白兩色作為元素,1979年他和兄長李茂成寓居基隆時,應可定義為他自覺創作的起點。王嘉驥認為從1979至1997年間,可定義為李安成風格的早期階段,紙質的選用多以輕柔細薄的單宣為主,畫面通透感強、水氣淋漓,具有敏銳對於環境、氣候變異的體察,並經常使用排刷、層疊的方式,將他熟悉的自然內化為心景的意象。
李安成《無題山水》,水墨、紙本,42.5 x 85 cm,1990s。(誠品畫廊提供)
1994年後李安成曾有一段全心投身花藝事業的經營,創作時間少了許多。直到1998年,他重拾筆墨,作品也開始呈現差異的面貌,包括用筆上凝重許多,墨色也壓得更厚沉,色差分明的戲劇氣氛,以及墨漬在紙張蔓延交互的堆疊感,都層染出需要宣發能量的企圖。
2004年後李安成移居淡水紅樹林,開創其生涯穩定創作的階段,在材質上也從早期偏好選用的宣紙,到此時期嘗試駕馭質地厚韌的韓紙。也由於居所空間相對寬廣,在創作的尺幅上也更有餘力挑戰,由於韓紙本身並不容易吃墨,創作者在用筆上需更著力,因此筆觸的拖曳與飛白感凸顯許多,筆觸也因為紙質更加粗獷、厚重,而呈現出狂放但仍具悠然的自在底蘊。
李安成《無題山水》,水墨/紙本,120.5 x 186 cm,2000s。(誠品畫廊提供)
墨山、墨草與綠手指
在李安成水墨作品中能數度辨識出墨山、墨水、墨草等自然景觀特徵,看似無特別指向某種地理景觀特色,卻意外透露出土地情懷,然構圖上又趨向抽象、內在心境的顯現,令人不禁好奇他作品與成長、地理經驗與環境又有何互為的關係。李安成的生涯居所與工作室經歷數次搬遷,包括自幼生長於雲林縣莿桐鄉,家中務農、居住在老合院的經驗,泥巴與鄉土的濃郁感,一直是其創作中的基底。
李安成《無題山水》,水墨設色、紙本 ,78 x 165 cm,1990s。(誠品畫廊提供)
而高中畢業後,他北上投靠於基隆擔任教職的兄長李茂成,基隆多雨的溼潤感,與情感積鬱難排的氣質,也進入其繪畫當中。白天基隆青綠的山景,到夜晚瞬間轉為墨黑,他作品畫面屬於山、海、山徑景色構圖的險勢,抑或視覺上自然的反差感,都讓故鄉同在基隆的王嘉驥特別能辨識,「我能感受到他這時期處理的,可能就是八斗子附近的景觀,許多山景旁空白處便是波光粼粼的海,再留出一條山路。」熟悉基隆景致的觀者,會立刻感受到此種景觀湧上的熟悉感。
之後李安成數度落腳於陽明山、新店、紅樹林等地,住所大半都與自然鄰近,他會自主往山裡走,或住處栽種許多植物,體會環境的季節變遷與自然感的連結,在其生命中幾乎沒有中斷過。即便1994年後,他有一段全心投入經營花藝事業的階段,也仍與人工自然緊密連結。王嘉驥透露李安成一家都是「綠手指」,他的直覺感特別強,常不按牌理出牌,即便短暫轉業花藝經營,他把玩植物和布置的方式,也充滿直覺和野趣感,「他可能將芋頭放到花籃中,或是在庭院規畫裡使用一般人較少使用的筆筒樹,不是用傳統的花藝、園藝規則來束縛自己,他一直會跳脫慣性的思考方式,思考調皮、靈活,但敏感度、審美又獨具特色。」回看其作品有其抒情、豪邁、光影、天空、水氣的自然鄉野感,持續貫穿其一生,他總是思考如何在畫面中安排自然。
李安成《無題山水》 ,水墨、畫宣板,24 x 27 cm,1999-2000s。(誠品畫廊提供)
茂成的北宋,安成的南宋
而影響李安成創作甚深的,也包括其兄長李茂成。李茂成熱衷水墨書畫,更積極培育弟妹們的藝術素養,李安成高中畢業後,北上投靠在基隆擔任國小教職的大哥,並從旁協助兄長的畫班。在畫班休息的時間,即是李安成可以自行研究創作的閒暇時光,相較於哥哥茂成對於書法的熱衷,繪畫擅用長鋒的筆觸,李安成有意識與哥哥的風格作區隔,選擇以水作為表現的方式,將筆觸藏於水和墨之間。
李安成《藍天》,水墨設色、紙本,90 x 240 cm,2001。(誠品畫廊提供)
雖然兄弟倆都有意識地突破,傳統山水固有的透視和結構,且相較傳統水墨多屬於創作者心中有了確定的圖像去畫面上執行,李茂成與李安成的水墨創作更重視過程中的靈光與偶然,但風格上李茂成相對用筆較為複雜,而李安成則傾向類潑墨山水的風格,從淺至深的節奏與塊面感也較為強烈。王嘉驥也借用「北宋」和「南宋」的山水風格來對照兩兄弟的藝術表現,李茂成如同北宋山水風格般,偏重皴法、山石與本質的結構,李安成的作品則帶有南宋面對西湖的氤氳、朦朧、水氣感,並具有南宋山水的感性與細緻;當李茂成的風格座標出現後,也能更清晰的比較出李安成作品的特殊之處。
李安成《無題山水》,水墨、紙本,149 x 214 cm,2000s。(誠品畫廊提供)
線性理解的重要
由於藝術史研究與策展專業,王嘉驥近年時而受委託,梳理單一藝術家的回顧展覽,包括徐冰、梁銓、蘇旺伸、趙春翔等。他也提到這與近年注重議題式導向與重視空間體驗的策展方式不同,更需要美學與藝術史研究的基礎作為策展前沿的工作。而通常面對這樣的展示,他會偏向將展覽回歸到中性空間,讓作品詮釋的自由度返回觀者,「回歸到中性,讓作品來說話,這是作展覽的基本原則,而非由策展人過度引導。」
他認為這些具有資歷的藝術家,「線性」理解他們創作生涯的軸線,還是在展示裡必須呈現的,「線性可能會被認為是某種程度的簡化,但仍是重要的,可能還是了解藝術家發展最好的方式」。他也認為自身定義好的展示,是不刻意外顯,而是當中累積諸多研究、準備工作鋪陳在其中,最終讓展示具有解讀的層次與多元性。
李安成於工作室。(誠品畫廊提供)
此次展覽也因李安成2015年意外病逝前,曾將手上累積的一整批個人畫作,寄存於誠品畫廊,並委託早在1988年就曾在永漢畫廊為他舉辦過個展的趙琍,安排後續的展覽。相隔多年後,王嘉驥也得以再次為李安成策畫展示。提及這次經驗,他覺得「的確就像看到老朋友」,也耗費許多時間與李茂成確認許多未落款作品的分期,而許多他自身對於李安成未確定的揣測,也在這次大量審視其作品的過程中得以證實。他與趙琍兩人也透過此次展覽實踐,重新以當代的視野,為李安成的藝術風格定錨及再詮釋。近年收藏品味趨於多元,王嘉驥也強調,也許此刻更是放下各種東西方媒材高低,真實探問藝術作品好壞的時刻,而李安成一生始終堅持活於喧囂的邊緣,走在非主流的實驗邏輯間。透過此次的展示,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其創作道路,與創作純粹性,也成為眾聲喧嘩裡一聲寧靜的提醒。
藝術家李安成。(誠品畫廊提供)
世界微塵裡:李安成作品選
展期:2019.09.07-10.13
地點:誠品畫廊
地址:台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