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預算案」,行政院原提出878億4,136.9萬元,最終刪減59億263.7萬元後定案。其中最大爭議,文化部2億8,085.8萬元與媒體宣傳費4.29億元,全數遭刪,引爆朝野激烈攻防。Tacps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於今日(9/1)在臉書上立即發布一份措辭嚴正的聲明,直指此舉不僅侵害人民的文化權利,更以「要飯」等貶抑言論羞辱全國藝文工作者,並將預算審查的焦點從單純的財政科目,拉回到國家對文化的定位,以及民主社會中文化與人民之間的權利關係。
819億的「贖金」與59億的「犧牲」:追加預算的政治邏輯
此案可追溯至2025年1月,當時立法院審議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即大幅刪減約2,075億元,創歷史新高。文化部年度預算雖仍編列290億元,但經立院刪減後縮減約6.24億元。此次追加2.8億元,多為館所維護與媒體業務所需,卻再度遭刪除。
延伸閱讀|文化預算面臨大幅刪減或凍結,民間連署聲浪四起,文化部及文化藝術界籲立法院理性審查預算
文化部長李遠強調,追加預算主要是館所經費與媒體宣傳,金額有限,卻被外界扭曲為「大罷免經費」或「養側翼」。他表示「假如我一直低頭說好,大概什麼都剩不下了,所以我選擇為文化部講話。文化部所有補助皆經公平評審,沒有外界指控的情況。」他也強調,預算本質上是納稅人的錢,應回歸理性溝通,而非情緒化刪除。

然而,在野陣營以人數優勢全數刪除文化部追加預算。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直言,行政院送來的追加預算「根本不符預算法規定」,批評其是將年初被立法院刪除的預算「複製貼上」,企圖「借屍還魂」,完全不尊重國會的審查權。他更以「擄人勒贖」來形容行政院將地方補助款等民生項目與爭議預算綁在一起的做法,認為立法院只能被迫「先付贖金,把肉票救出來」。
國民黨與民眾黨均質疑,追加案不符合《預算法》「重大事故」規定,更批評文化部已有龐大基礎預算,不應再伸手要錢。民進黨則反擊,此舉是對文化界的報復與羞辱。
最終審查結果,地方補助款636億元、軍職人員加給59.5億元、原住民禁伐補償23.7億元等項目獲保留,但中選會罷免與公投經費15.4億元,以及文化部追加預算與各部會媒體宣傳費,悉數刪除。
這場預算風暴,表面是財政調整,實則凸顯文化資源分配的政治裂縫。刪減2.8億元究竟是節省公帑,還是削弱文化發展,將成為臺灣社會與藝文界持續辯論的核心。
延伸閱讀|【文化預算追蹤】要捍衛文化預算,是否已創建有效的政策影響力評估?——專訪文化政策學者劉俊裕
來自藝文界的憤怒:文化工作不是「要飯」
在國會表決落幕後,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率先對刪減文化部預算一案發出聲明。聲明稿強烈駁斥部分立法委員以「要飯」、「側翼」等羞辱性詞彙來描述藝文工作者。學會強調,文化藝術是一項專業性極高的工作,它憑藉的是專業的知識與能力,絕非乞討。
為了佐證其專業性與經濟貢獻,聲明稿也直接引用數據:文創產業僅佔台灣2.54%的就業人口,卻能創造高達4.81%的國家GDP,無疑是對「要飯論」最有力的反擊,學會也譴責,這些輕蔑的言論更加強化了台灣社會將藝術文化視為低下、沒有價值的負面刻板印象,嚴重貶低了來自文學、藝術、思想等人文社會學科工作者的專業累積。這種在國會殿堂公然的汙名化,不僅是對特定領域的侮辱,更是對整個國家社會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被侵害的人民文化權利:從法律到生活
除了對尊嚴的捍衛,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更從法律與權利的角度,對預算刪減案提出嚴正批判。學會指出,文化部的存在與預算編列,其法定目的並非只是為了補助藝術家,更重要的是為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落實人民的文化權利。根據《文化基本法》,國家負有保障人民文化權利及文化永續發展的責任。
這2.8億元的預算,包含了博物館的營運、展覽的舉辦、以及各種藝文活動的宣傳。當預算被刪除,這些本應由國家提供給民眾的文化參與機會將被剝奪,從而直接侵害了人民的文化參與權、文化認同權、語言權與傳播權。學會強調,當博物館無法順利營運、當展覽與活動無法如期舉辦或宣傳,受影響的不僅是藝文界,更是每一個失去接觸優質文化藝術機會的台灣公民。這場刪減案的結果,無疑是國家在履行其對人民的文化權利保障義務上,投下了不負責任的一票。
文化軟實力的危機:誰來述說台灣的故事?
聲明稿的第三個核心論點,是文化預算刪減對台灣國際文化交流與軟實力的深遠影響。學會認為,文化與民主同為台灣重要的軟實力資產。近年來,許多國外觀光客因為台灣的影視、音樂、藝術等文化傳播而對這片土地產生興趣,這正是文化外交成功的體現。
然而,當用於國際傳播與交流的預算被刪減,這條通往世界的文化路徑也將被阻斷。學會憂心,若缺乏優良的文化作品和國際傳播管道,台灣民眾將更容易受到來自外國,甚至各種社群媒體上的虛假訊息與低劣內容影響。這不僅會弱化台灣本身的文化產業,更將危害整個世代的思考、認同與發展。在國際政治局勢瞬息萬變的當下,文化軟實力是台灣在世界舞台上最堅實的無形資產,而預算刪減無疑是對這份資產的自我削弱。

回歸專業審議,文化部應強化溝通
對於國會,學會主張,文化補助及預算分配應回歸專業的實質審議監督制度。立法院的教育文化委員會與外部專業委員都應嚴格遵循既有的專業標準與評估機制,避免政黨傾向或政治意識形態凌駕一切。維護文化創作的獨立性與多元發展,才是國會應盡的責任。而對於文化部,學會則呼籲其應強化與立法院及社會大眾的公共溝通,加強民眾對文化權利與文化外交的理解,拉近與文化事務的距離;也應改善與立法院的溝通與說明方式,提供清晰補助理由、評選過程、標準、結果,以及補助的具體效益影響評估。
延伸閱讀|預算刪減將為藝術帶來寒冬?重新討論當代藝術工作的個體與共事 —— 策展人Renan Laru-an的柏林經驗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針對立法院刪除文化部2.8億預算之聲明稿全文



藝術研究與評論人。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