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跌水」是水的墜落, 也是創作流動與生命轉折的精神地形 「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 展覽後記

「跌水」是水的墜落, 也是創作流動與生命轉折的精神地形 「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 展覽後記

Cascade, Falling of Water, Also Spiritual Terrain of Creative Flow and Life's Turning Points Thoughts on "Great Love and Beauty - Dr. Chen Chih-Ping Art Exhibition"

當一位長年穿梭於產房與實驗室之間的醫學專家,選擇以畫筆為伴,將詩詞與色彩並置於畫布之上—這樣的轉換,是否僅是興趣使然,抑或是某種深層情感的出口?2025年6月13日至7月6日,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第三展廳展出的「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不僅是一次藝術展演,更是一位醫療者對內在精神世界的一次公開提問。

陳持平是產前細胞遺傳學的重要推手,在鑲嵌型染色體異常的診斷上有著決定性的突破,挽救無數新生命。他以嚴謹與理性構築醫學領域的里程碑,卻也以詩與畫柔軟地延展個人對生命的觀照。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第三展廳展出的「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展出一景。(陳持平提供)

「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所展出的170幅作品,融合他一貫以來,試圖透過中國古詩詞意境,作為當代表現語彙的個人創作實踐。其色彩奔放、筆觸自由,反映出創作當下的心理狀態,也映現出他對「藝術療癒」的見解——繪畫不只是抒發,更是一種深層的內在整合。他曾以「量子力學」來比喻藝術的感染力,認為其可遞延正向能量,影響創作者與觀者的情緒狀態。

生命經驗進行圖像轉譯的關鍵線索─「瀑布」

值得關注的是,「瀑布」作為自然意象,在陳持平的作品中,除了高度出現之外,也出現獨特的變奏。他筆下的瀑布不只是風景的描繪,而是一種圖像母題的反覆召喚,瀑布可能掛於山崖之間、閃現於星際虛空,甚至化為抽象筆痕與光點組構的宇宙節奏。在畫作序列中,瀑布作為主體顯現出某種內在張力,成為他對生命經驗進行圖像轉譯的關鍵線索。
從自然科學角度觀察,在地學中被稱之為「跌水」的瀑布,是河流在地質構造斷層、火山活動或冰蝕地形中因地勢劇變而形成的落差斷面,為動能與重力交會的視覺現象。它是河道中的斷裂與轉折,也象徵著從連續過渡至劇變的一瞬。在這樣的語境下,瀑布不僅是地形的產物,也承載著某種破碎與再生的意涵。

陳持平長年處於醫療前線,見證無數生命的開始與消逝,其對時間、轉折與界線的敏銳感知,極可能成為他反覆描繪瀑布的深層動因。在這些作品中,瀑布既是物理現象,也是象徵符號—是水的墜落,也是生命轉折、創作迸發的水花。

陳持平|秋詞(一)(唐‧劉禹錫)(2832)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年 陳持平提供

激盪之潰堤─唯「瀑布」可訴矣

在《秋詞(一)》(2832)一作中,引用劉禹錫的詩作,以其著名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為核心。畫面聚焦於三隻鳥自水霧中穿飛而過,水流斜斜劃過畫布,留下層疊的白色刷痕以水藍色的鋪陳,並透過天際與雲層的處理,引導觀者視線向上延展。構圖使用大片天空與開闊空間,筆觸鬆動,呈現一種空氣感與高度感。這種處理方式與詩中強調的「詩情到碧霄」意象相對應。

與《秋詞(一)》(2832)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2850)在情境的營造上更為劇場化。畫面以大量紅、藍交錯的筆法構成雲層與天空,並在中央置入夕陽與瀑布。畫面上半部密集堆疊筆觸,下半部則以噴灑與濕畫技法處理水氣與地面。整體色彩濃重、構圖對比鮮明。瀑布在其中作用較少做為自然再現,而更近似一種場景中的視覺節點。元稹詩句中的「滄海」與「巫山」並未以具象描繪呈現,而是透過抽象筆法將水與雲融為一體,形成大面積流動的筆觸與色彩堆疊,傳遞詩句背後的情緒張力。

陳持平|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2850)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透過陳持平的創作不難發現,他對於描繪詩詞中所呈現的自然景致有著高度興趣與執著。然而,在《秋詞(一)》(2832)與《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2850)這兩件作品中,所引用的詩句本身與瀑布並無直接關聯,畫面卻依然以「瀑布」作為主要視覺呈現。這種圖像與文本之間的錯位,反而更突顯出藝術家對於瀑布意象的高度依戀,也可視為其創作初期對這一奔放水體的主觀探索與象徵轉譯。

值得一提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2673)所引王維之〈山居秋暝〉,原意描繪的是靜謐溪流,並無瀑布意象。然而畫面卻依然採用瀑布構圖,顯示出藝術家對此意象的高度偏好與依附。此舉既可能是視覺慣性所致,也可能反映其在圖像處理中,傾向於以瀑布作為強烈水體動勢,與精神投射的象徵化手段。瀑布遂在其創作中,超越了詩句語境的侷限,成為詮釋性強、情緒濃度高的視覺原型。

陳持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2673) 丙烯顏料、畫布 91× 72.7 cm 2024年 陳持平提供

瀑布意象的變奏與超越─〈望廬山瀑布〉

在陳持平大量以古詩為題的創作中,「瀑布」是一個高度重複且圖像變化豐富的主題。這一系列作品大多源自李白〈望廬山瀑布〉詩句的延伸,然而瀑布並非僅限於詩句中所描繪的自然現象,更被轉化為形構畫面空間、節奏與情境的視覺核心。

作品《望廬山瀑布》(2869)以灰階處理的山水構圖,呼應傳統水墨畫的語法。山形輪廓以粗重筆勢勾勒,瀑布以白線自畫面中景傾瀉而下,未明確描繪細節,僅以水痕與留白呈現水勢。霧氣與雲層穿梭於山谷之間,以暈染與擦拭技法營造出氣流與濕度。整體構圖趨向空間簡化與語境抽象,不設人為建物,亦無多餘裝飾,使觀者能專注於「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畫面動勢。此作在風格上顯示藝術家對傳統筆墨語彙的接近與實驗,並藉由節制筆觸掌握「宏觀遠勢」的視覺策略。

陳持平|望廬山瀑布(唐‧李白)(2869)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年 陳持平提供

而在《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2871、2874)中,陳持平發展出多種視覺變奏。一幅(2871)以簡化結構處理山體與瀑布,黑色塊面形成左右對稱構圖,白色瀑布自中央垂直而下,背景為灰天、紫雲與洪日構成的天際。整體畫面色彩對比強烈,造型符號化,氣氛內斂安靜。另一幅(2874)則在畫面下方加入一位面對瀑布而立的人物,使原本純風景畫面轉化為一種觀察與凝視的場景。

陳持平|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唐‧李白)(2871)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陳持平|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唐‧李白)(2874)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870)則將夜空與瀑布結合,形成極具幻想感的構圖。紫藍色天際灑滿星點與色斑,瀑布從黑色山影中垂直而下。銀河意象被抽象化為光點群與筆刷痕跡,整體色調明亮、動態強烈。此作突破具象邊界,朝向更自由的色彩與形式探索,將詩句中的誇張譬喻具現為視覺流動與能量場。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70)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年 陳持平提供

在陳持平描繪瀑布的眾多作品中,《望廬山瀑布》(2875)特別之處在於將自然景觀與宗教符號並置呈現。畫面右側出現一尊觀音像,以粗筆黑線勾勒輪廓,造形簡約近似敦煌壁畫或石雕浮刻,呈現速寫感與象徵性。左側則為典型瀑布構圖,水流自山體垂直而下,松林環繞,落入畫面下方。整體以橙紅色調鋪陳,營造曙光時分的視覺氣氛,瀑布以白灰筆觸形成畫面焦點。
整體而言,這些瀑布主題作品並不僅止於再現自然景觀,而是在詩文引導下發展出一系列圖像變奏。瀑布作為視覺母題,在作品中經常超越文本限制,成為情境建構與精神象徵的核心。它是水體的落差,是空間的分割,也是陳持平自身創作能量的出口與遞進。

陳持平|望廬山瀑布(唐‧李白)(2875)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年 陳持平提供

從瀑布到星雲的圖像轉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然而,針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詩文,陳持平也並非只有具象的描繪,他在同名作品《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877)中,幾乎完全捨棄形體描寫,轉向色彩與流動技法的實驗。畫面以深黑為底,交織出一條不規則的流動通道,內含藍、紫、青綠等顏色,如煙如雲般交融,黃點遍佈其中,形成彷彿星體塌縮、氣體擴張般的視覺印象。
黃色斑點狀顏料宛如星雲碎裂後的殘光,亦可能對應詩中「銀河落九天」之意象。水與光的概念在此被重新物質化,轉化為顏料的具象擴散與堆疊。作品無任何重心或明確景深,視覺運行呈現漫遊式的空間感。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77)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此作更接近對自然力量的抽象模擬,而非景觀的描寫。其表現技法上依賴丙烯顏料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在創作層次上展現出對於詩意的另類理解—不是再現「瀑布」本身,而是表現「飛流」與「銀河」兩個動態與無垠的觀念。

《望廬山瀑布》(2879)則延續對「銀河」、「飛瀑」等意象的自由轉化。在構圖上,畫面以一條彎曲而向下延伸的金黃色帶狀物為視覺主體,明確地呈現出「流動」的速度與方向性。右側以紅、黃、紫為主調的色點密集區域,形成強烈的顏色對撞與擴張,喚起瀑布撞擊空氣或岩面時產生的飛濺感。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79)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30F) 2025 陳持平提供

更強調運動軌跡的表現與視覺導引的節奏性。色彩層次較前作明亮且具對比性,線條處理也更加收斂與具備方向。瀑布的抽象被賦予了幾近符號化的筆觸,與周圍渲染性質的色斑形成張力。值得注意的是,畫面整體帶有一種「太空景觀」般的氛圍,黃色流線彷彿宇宙中的能量通道,而色點則如塵埃、星體碎屑、或是未知的粒子流動。藝術家藉由顏料的堆疊與噴灑,形塑出一種非物理空間的「銀河」,進一步將詩句中對宇宙與自然規模的聯想推向感知經驗的極限。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880)是藝術家於五月連續兩日創作的第三幅同題詩畫,其處理手法與《望廬山瀑布》(2879)有明顯差異。畫面整體以深藍為主調,銀白色的筆刷痕跡錯落於畫面之上,宛若漫天星軌或是蒸氣流動痕跡,佈局隨興,近似塗鴉般書寫。這些揮灑的筆勢在無重心的畫面中構築出如舞動般的線條系統,呈現流體在空間中的擴張與旋轉。

若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877)著重於點狀爆裂與色彩密度的星雲感,《望廬山瀑布》(2879)強化瀑布軌跡與動能導向,那麼此作則幾乎脫離重力的敘述,轉向對「銀河」概念更純粹的視覺模擬。畫面中的動線輕盈無壓,類似於宇宙空間中的氣態物質或光軌殘影,與瀑布的奔騰重力形成根本性的對比。《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880)則幾乎放棄了地景或物理參照的暗示,徹底進入非物質化的抽象場域,是藝術家對詩句中「銀河」一詞的形象性、方向性與質感的一次自由重組。其筆法由過去直線式的瀑布轉為渦狀、旋狀與雲氣般的圖式。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80)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三連幅作品《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2881-2883)是陳持平近期對李白詩句《望廬山瀑布》中「銀河」意象的又一次延伸與變奏。相較於上述幾件同名抽象作品,此作採取三聯畫格式,使得視覺場域不再侷限於單一畫面,而是延展為橫向擴張的「觀測窗」。
畫面以深藍為主體背景,混合粉紅、綠、紫色斑塊與大面積白色點狀飛濺,營造出類似哈伯望遠鏡觀測到的星系雲層與星爆場景。這些以「灑落」與「滲透」技法構成的畫面,帶有實驗性質,顯示出創作手法向水性顏料特性與偶發性筆觸的探索。

三幅畫雖各自獨立成幅,卻在色彩流向與星點分布上隱含連續節奏。從左至右依序可見色塊變化由濃轉淡、點狀分布由密集至疏朗,暗示出某種由凝聚至擴散的宇宙運動邏輯。這種視覺動勢模擬了「銀河傾瀉而下」的概念,但不再訴諸垂直性或重力感,而是透過擴張與遍佈式的語彙,回應詩句中「九天」作為天文象徵的層義。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81)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82)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陳持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2883) 丙烯顏料、畫布 91×72.7 cm 2025 陳持平提供

飛瀑之下,意識之流

「瀑布」在陳持平的畫布上,已不只是自然景觀的再現,更是一種心靈經驗的映現。它既是視覺母題,也是情緒流域,蘊藏著詩意、記憶與精神力量。從具象山川到抽象星雲,從詩句轉譯到形式變奏,這些瀑布匯聚成藝術家獨有的精神地形圖—在重力與光影之間書寫他的內在律動。

畫筆所無法言明的情感、醫者所無法觸及的生命裂痕,終於在一淌又一淌的「跌水」之中,獲得流動、迴盪與釋放的出口。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第三展廳展出的「大愛大美—陳持平創作個展」,展出一景。(陳持平提供)
李京樺(Jing-Hua, Lee)( 65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