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成為資訊主流傳播介面之前,人們如何傳遞訊息?而聲音——特別是透過無線電廣播——又曾是如何穿越空間、被收聽、被控管、甚至被壓抑的?
今年4月,RADIOTOPIA攜手致力於前衛聲響實驗的C-LAB未來視覺實驗室,和邀請自2007年起耕耘臺灣聲音藝術場域的「失聲祭」,共同策劃無線電藝術工作營「SIGNAL+」。RADIOTOPIA為藝術家鄭淑麗與奧地利藝術家Franz Xaver於2021年共同發起的計畫,以非中心化的無線電實驗為核心,結合Wi-Fi、藍牙、ISM頻段、行動與業餘電波等媒介,探索電磁頻譜作為創作與通訊的潛能。活動於2025年4月11日至4月13日舉行。期間包括研討會、論壇、表演和工作站。工作站總共駐有12個,其中6個由來自歐洲的9位藝術家和策展人駐紮,作為TOOLKIT OF CARE培訓學校計畫的一部分;另外6個則由失聲祭邀請臺灣藝術家參與。

訊號與權力交織史
回看臺灣無線電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訊號與權力交織的歷史。廣播技術最早於日治時期導入,作為日本帝國現代化治理的一環;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所有無線電設施,並透過《廣播電視法》(1958)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廣播體制。訊號使用權與發聲權緊密綁定於國家機器,廣播成為政治宣導與意識形態輸出的關鍵工具之一,言論與語言皆受嚴格審查與排除。
直到1990年代,隨著戒嚴解除與民主化進程推進,大量地下電台自民間浮現,挑戰官方對電波的壟斷。這些以地方語言、社會運動、民間議題為主的非法廣播實踐,將訊號重新嵌回生活與社會,聲音不再只是上對下的單向傳遞,而成為政治參與與文化自我組織的一種手段。不過在2006年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成立後,臺灣的頻譜政策邁入數位匯流的年代,在制度表面開放的同時,資源卻依舊集中於主流媒體與財團集團之手。後來網際網路迅速崛起,無線電技術就成爲僅剩下少數人還持續關注與使用的媒介。
尤其當代藝術的創作領域,臺灣的藝術家們也鮮少以這類型的技術來進行創作。而這也是藝術家鄭淑麗「SIGNAL+ 」的發起原因之一。旅居歐洲的鄭淑麗指出,相較於歐洲已有一批成熟的創作者與策展組織,長期投入無線電作為創作媒介的實驗工作,臺灣的藝術現場則缺乏相關探索。無線電在臺灣的公共想像中,往往也與軍事監控、天然災害通訊等高度功能性用途連結,radio常被視為一種「萬一網路斷訊時仍能使用」的備案,這也折射出島嶼地緣政治與位處於地震帶上等某種生存焦慮。
為了打開這樣的技術想像,鄭淑麗團隊與來自法國APO33及奧地利STWST的藝術機構合作,參與其共同推動的國際計畫「TOOLKIT OF CARE」。該計畫主要關注在數位與後數位語境中,藝術與科技如何發展出關懷的實踐方法,並建立行動者之間的知識交換網絡。而鄭淑麗也希望能將這樣的創作模式引介至臺灣,拓展radio作為臺灣藝術家創作的思考媒介。鄭淑麗強調,「SIGNAL+」所要談論的radio並非是文化節目或電台節目的再製,而是回到radio作為「訊號的發送與接收」的媒介本質,這次的工作站也並非定調為展演活動,而是著重於跨文化的技術交流與教育訓練。

不只是句點的fnal show
工作營最後一天的表演,也是這次活動的最終的階段性呈現。鄭淑麗提出了一場廣播/聲音干涉的集體表演《聲音干涉堆肥廚房》,將廣播傳輸融合了食物烹飪、氣味與餐桌對話,認為radio除了是一種技術之外,也是交流、溝通、交換。現場除了有藝術家們準備的食物之外,他們也會從各自的工作站發送迷你AM/FM廣播信號,觀眾可於現場可透過手持廣播設備,藉由切換頻道聆聽不同內容,體驗即時生成的動態聲響空間。


失聲祭策展人暨聲音藝術家賴宗昀,就透過微型無線電發射器與接收器製造多個自體回授的訊號,形成不同頻率的震盪電波,觀眾可以透過收音機調頻至特定頻道,來收聽被擾動過後的訊號的聲響。同樣熟稔於聲音創作的藝術家王福瑞,在這次的工作站中,使用電磁波接收器,接收CRT電視(映像管電視)的電磁波,再將電磁波聲音輸入CRT電視產生影像,形成一個電磁波與電視影像的迴圈,再用超聲波干擾電視影像,同時調變電磁波的聲音。有趣的是,影像在此的生成並非是來自一般我們想像的攝影機或程式演算,而是純粹回到類比訊號被干擾與波動,也將看不見的訊號可視化。王福瑞也透露,這個實驗也將會成為他下一階段創作的思考重心。

新創的跨領域藝術創作團隊雜波(ZAP)在這次的工作站,也是以視覺的方式回應訊號波動,他們帶來一款具互動性的無線電藝術裝置,此裝置會對周圍聲響及持有者的動作,產生即時的燈光變化,使看不見的聲音訊號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效果。工作站現場他們播放著海浪的聲音,此聲音訊號將會連結至一旁方形面板的燈光,使燈光呈現有如海邊的落日景色般,具有橙紅和藍紫交錯的光影變化。

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如居住於柏林的凱特‧多諾萬 (Kate Donovan)則從廣播的美學概念上提出「兩棲」的看法。「兩棲」一詞來自於「amphi-」意指「圍繞、雙方」,以及「-bios」意指「生活」。她認為兩棲性代表了差異性,或是多重的世界性。廣播是傳輸與接收,也是一種兩棲實踐,它連接了兩個差異的世界。她將工作站視為是展開思考的筆記,將現場混雜的訊號和聲音作為案例,呈現兩棲的概念與哲學層面的討論。
在展演的最後階段,所有來自不同藝術家與工作站的廣播訊號,經過現場混音後,由法國的∏-Node平台進行串流播送,將聲音訊號傳遞至更遠的地方。∏-Node是一個致力於建立去中心化廣播結構的藝術團隊,這次的合作也呼應了「SIGNAL+」工作站的核心理念──以開放、去中心的方式重新思考訊號傳輸與感知的可能性。

鄭淑麗形容,這類型的工作站就是一場排演,每一次排演都會召喚更多人參與,一起學習、交流與實驗。透過重新學習AM發射器的製作,理解聲波與電磁波的特性,並試圖普及技術與激發對訊號媒介的想像。「我們要奪回電磁波空間,想像有一天當網路不再可用,我們如何透過現有的電波技術來進行訊息的交換與溝通?」鄭淑麗說。在這樣的前提下,「SIGNAL+ 」不僅是藝術實驗場,更是跨越語言、距離與媒介的另類社群構築計畫。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主要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等。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現任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