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Lightbox攝影圖書室(簡稱「Lightbox」)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贊助下設立的2024「NEW WAVE攝影創作獎」(簡稱「NEW WAVE」),在今(22)日揭曉機構贊助獎、評審團特別獎與首獎等三大獎項:由獲得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獲得首獎、郭哲希《殖民地之杉》與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嚴紹恩《旅遊複製年代的生活》獲得機構創作獎。
NEW WAVE 關注廣大的臺灣當代攝影社群的創作力,儘管是第一屆舉辦,便有相當踴躍的報名數量。在今日的頒獎典禮中,Lightbox發起人曹良賓說明,首屆獎項有519組報名、398件作品投件完成,在這個數量上,五位評審又從初審和複審的過程裡,最終選出15組作品入選,並角逐首屆NEW WAVE的三個獎項。
首屆 NEW WAVE 吸引了各行各業的影像創作者。在頒獎典禮中,Lightbox 團隊也讓15組入選的攝影新秀透過典禮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讓獎項的鎂光燈不侷限在獲獎結果,有的入選者無法到場,則以播放預錄影片發表。儘管投件規定以一組作品為主,但透過每位入選者的發表,也令人意識到投件創作者身份、職業、觀點、方法上的多元性。
曹良賓表示,Lightbox設立 NEW WAVE 的核心價值,是以幫助臺灣攝影社群為初衷,獎項頒發完之後,除了可以在Lightbox的空間內看到十五組作品之外,團隊也規劃了398件投件作品的線上展。「在線上展中,我們只放上作品跟名稱,不揭露作者資訊,讓作品能被更客觀地觀看。」除此之外,Lightbox緊接著也正籌備著NEW WAVE攝影專輯出版計劃,明年年初也將舉辦國際攝影節,讓國際的人們去看看台灣的攝影創作。

第一屆NEW WAVE獎項評審團由新加坡國際攝影節總監李錦麗(Gwen Lee)、香港M+策展人鄭秀慧、立方計劃空間總監鄭慧華、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莊偉慈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展覽組組長黃舒屏等人組成。今日出席頒獎典禮的莊偉慈表示,從接到邀請到評審過程,可以感受到Lightbox的用心,在和其他評審的討論過程中,也有許多激盪。
「攝影的新視野如何開拓呢? 我們活在影像過剩的年代,尋找攝影的新視野,就是這次獎項評審的任務。」莊偉慈認為,NEW WAVE是在召喚另一種影像創造的可能性。「像是漢斯哈克(Hans Haacke),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姚瑞中、袁廣鳴、陳界仁,都是創造影像可能性的實踐者。」
鄭慧華在致詞時,則特別提出NEW WAVE的獎項價值。「NEW WAVE的民間自主性、專業度與美學建立的企圖,起因於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特質——民主與開放性。這也內涵在攝影圖書室的組織精神裡面。」Lightbox希望藉NEW WAVE鼓勵更多攝影者,跟影像創作者,「同時,由民間自主發起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它並不是來自於一種由上而下、官方說法的一個美學。」
她補充,這個獎項同時也希望重新賦予影像與人的連結。「我們需要什麼影像呢? 這是這個獎項對當代的提問。這個時代我們可曾思考過,我們到底如何主動或被動觀看著,思考著影像?」頒獎不是結束,我們可以從這個美好的頒獎結果再出發。
自2016年起長期支持Lightbox的Lightbox空間顧問鄭國正Gordon致詞時,以近期甫揭曉的國際攝影獎「1839彩色攝影比賽(1839 Color Photography Awards)」的事件,來點出Lightbox設立NEW WAVE的時代意義。在「1839」中,攝影師邁爾斯·阿斯特里(Miles Astray)拍攝的照片獲得AI照片組的第三名。「但是Astray被取消獎項,因為它缺乏AI生成的這個創作元素。攝影在當代的這種情境下,Lightbox組織一個討論攝影議題的公共平台,它的位置和角色更顯重要。」
鄭國正也特別向Lightbox從無到有設立NEW WAVE的辛勞致意。「參賽者要脫穎而出很困難,Lightbox要獨立創辦這樣的攝影展,更是困難。」他補充,Free to all是Lightbox發起人阿定(曹良賓)成立攝影圖書室的價值,希望大家不要只是看到「Free」,而是看見「all」。「『對待人們就像對待他們應該成為的人們一樣』,Lightbox也一直在實踐著哥德所說的這句名言。他在角落裡耕耘了八年,未來能否繼續發揮影響,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考驗。」

機構贊助獎:嚴紹恩《旅遊複製年代的生活》
「機構贊助獎」的支持單位為富邦文教基金會,今年的獎項基準是以支持「最年輕創作者」的獎項,由嚴紹恩(2002)《旅遊複製年代的生活》獲得。作品結合自身拍攝的圖像與農復會攝影師所拍攝的影像以及官方檔案。對於學校及其周遭空間的形成使然,創作者拍攝了位於陽明山周遭與中美文化相關的場域,大多是拍攝學校旁的美軍宿舍群。
嚴紹恩試圖用相機拍下當年美軍來台,其曾生活或旅遊的場域。同時,將底片掃描為數位檔,與象徵美援宣傳的農復會攝影師所拍攝的黑白影像並置,再運用數位技術,將所有影像套上網點。試圖讓平版印刷中的網點,能在數位影像上再現。將過去與現在、國界線的地理疆界,得透過印刷技術齊平化,讓旅遊與生活互為交織。


評審團特別獎:郭哲希《殖民地之杉》與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
首屆評審團特別獎增設共二名,分別由郭哲希《殖民地之杉》與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獲得。
郭哲希在《殖民地之杉》中,拍攝了分布在全臺各地的南洋杉,藉以呈現出這個外來種樹木,在臺灣如何被殖民者使用,並賦予不同政治意義。創作者認為,南洋杉獨特的生長型態,在不同的時代與政治意識型態下接連被不同統治者相中,被有意識地栽種。如今,南洋杉大量出現在政府機關、學校、軍營、國宅等,也是早年植樹節(亦是國父逝世紀念日)時政治人物樂於種植的樹種。
鐘苡綾在《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裡,將天馬行空的幻想佈局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像萬花筒的斑斕,在影像裡講述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對我來說虛幻與現實都是存在的, 所以在影像創作裡不需要任何既定, 我把想訴說的、痛苦的、慾望的,轉化爲一種語言;一種影像的符號,我喜歡荒誕與荒謬這兩個詞,因為同時擁有了真與虛,就像每天的生活日常。」




首獎: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
首獎得主由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獲得,卓杜信上台領獎時難掩激動地感謝Lightbox團隊與評審。「在創作投件的時候一直在想,到底該怎麼把不在臺灣的事情,透過攝影讓臺灣的觀眾知道。」卓杜信是在臺灣生活的馬來西亞人,拉央( LAYANG-LAYANG)是他的故鄉,在馬來文中也是風箏的意思。
「約20年前,故鄉老街被大火摧毀,剩下火車站成爲爲數不多且屹立在老街範圍内的地標建築,是鄉鎮居民遠行、工作、移動等記憶的連結。」創作者藉著攝影,進而思考「家」的概念。「長年漂泊在台灣求學到工作的我,隨著時間的維度變長,回家機會越來越少、工業建設所改變家鄉的範圍越來越廣,我發現所謂『家』的概念,開始停留在過往拍攝的照片中。」


觀看2024 NEW WAVE 攝影創作獎15組入選作品,請點擊此處。
關於2024 NEW WAVE 攝影創作獎
為了支持台灣本士的新進創作者、填補攝影新秀獎項的空缺,Lightbox 在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贊助下,設立了「NEW WAVE 攝影創作獎」,並且於2024 年春季,舉辦第一屆的公開徵件與系列活動。
首度公開徵件的 NEW WAVE 攝影創作獎,總計有398組作品完成報名,在歷經三輪的評審過程後,最終共有15 組作品入選,共同角逐「首獎」、「評審團特別獎」及「機構贊助獎」,競爭相當激烈。
在徵件辦法、機制設計、評審人選上,Lightbox 嘗試朝向更開放平權、更具國際視野的道路前進,希望讓年輕世代能有目標,堅定信念的走下去,創作不綴。
在6月6日至7月7日期間,則推出「NEW WAVE 線上展」,讓每位投件者都可以在 Lightbox 的官網上,以去識別的方式,觀摩彼此的作品。此外,Lightbox 也開放所有對攝影藝術有興趣的社會大眾,以捐款贊助的方式,獲得欣賞所有投件作品的機會。
 陳晞(Sid Chen)( 133篇 )追蹤作者
											陳晞(Sid Chen)( 133篇 )追蹤作者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