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美國傳奇攝影家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以其劃時代的攝影集《美國人》(The Americans),留住了美國20世紀中期轉瞬即逝的瞬間。1955年,他展開一場深入美國心臟的公路旅行,用鏡頭捕捉戰後美國社會的樣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電車—紐奧良》(Trolley—New Orleans),透過一扇車窗映照出不同膚色、年齡、性別、面貌的乘客,引發了人們對種族議題的反思。這趟旅行最終也匯集成1959年在美國出版的攝影集《美國人》,該作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一。
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由「Lightbox攝影圖書室」主辦,展覽邀請了長年與Frank合作的德國藝術出版人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來台策展「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Gerhard Steidl於1968年創立出版社「Steidl」,早年便與約瑟夫・博伊斯、馬塞爾・布勞塔斯與白南準等藝術家合作,至今逐漸打造出全球最大藝術攝影書出版體系。Steidl與Frank的合作,可謂是一場跨越半世紀的對話,展覽將帶領觀眾一窺《美國人》背後的編輯歷程,包括珍貴的印樣、書信等檔案資料。Steidl也特地來台分享並接受採訪,重現兩人在藝術出版上的對話與實踐。
延伸閱讀|親密的混亂:羅伯特・法蘭克「異者的凝視」

印刷的精神性回歸
Steidl在座談中回溯歷史的長河,從《聖經》的誕生、古騰堡的活版印刷,一路講到他的出版哲學。這些看似遙遠的歷史,其實都與他現在所做的一切息息相關。在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之後,修道士們以驚人的耐心,耗時十年手抄一本《聖經》,這是一項只有貴族富人才能負擔得起的服務。這些神職人員在教堂的角落,細心描繪、上色,創造出文字與圖畫結合的藝術品。當時,大眾無法理解經文,只能依賴教義的口頭傳播,這些詮釋,無論是正確或錯誤,都可能導致政治與宗教的分歧,甚至是派系鬥爭。
直到15世紀,印刷術的革命者——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在德國誕生。他發明的活版印刷術,讓書籍的製造變得便宜且迅速,讓書籍不再專屬於極少數人,而是為未來的大眾化奠定了技術基礎。時間來到16世紀,比古騰堡晚了約50年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渴望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傳遞資訊,他將活版印刷的技術應用於傳單和報紙,用以傳播他宗教改革的理念。這場革命點出了中世紀歐洲制度的弊端,並引發了戰爭,但它也為現代民主的開端播下了種子。
Steidl指出,當代印刷術的大眾化,始於1970年代。當時的印刷出版社,匯集了藝術、政治、美學上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他們能將藝術家腦海中的書籍概念,從設計到印刷,都在同一個地方完成。但到了1980年代,產業規模擴大,開始流行外包。出版社老闆不再具備美學教育,無法給予專業建議,藝術家必須自己找設計師、印刷廠、裝訂師,在全部定稿後,再將PDF檔案交給出版商,最終的品質控制只能透過螢幕進行。出版社失去了對整個印刷服務鏈與技術的總覽。
然而,Steidl反其道而行,堅持「內包」模式。從設計、製版到印刷,幾乎所有環節都在他的公司內部完成。這種垂直整合的模式,讓他能夠直接與藝術家緊密合作,從概念發想階段就全面參與,確保藝術家的想法能夠最完整、最忠實地被實現。

從反「磚頭書」到「感官極致」:重新定義書籍
Steidl另一個目標,是希望能透過合理的價格,讓大眾也能享受到精緻的印刷品,使優質書籍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屬奢侈品。過去,他一直避免出版傳統上被視為「磚頭」的咖啡桌書,強調書籍應是便於攜帶與閱讀的。
不過,他最近重新定義了這一概念,推出了「Non Plus Ultra」的新模式,這個詞來自義大利語,意為「感官上可能達到的極致」。他以2025年出版的Joel Sternfeld攝影集 《American Prospects: Non Plus Ultra Edition》舉例,這本攝影集需要一張桌子才能完全打開,兩頁照片可以同時呈現,讀者甚至也能站起來,在不同光線下反覆觀看,它不再只是簡單的翻頁,而是創造出照片與讀者身體互動的絕佳體驗。
「當你把書頁拆下來,裱框掛在牆上,它就是一個一流的攝影展覽;當你將它放回書中,它就是你桌上的私人展覽。」Steidl說。

攝影書的革命:與Robert Frank的長途對話
本次TIPF展覽,特別邀請Steidl來呈現了傳奇攝影師Robert Frank的攝影,這也成為闡述其出版哲學的絕佳案例。Frank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形式的攝影。他使用35釐米黑白底片,用萊卡相機拍攝街頭,創造出粗顆粒、失焦、即興且富有原創性的視覺語言。
Steidl認為,Frank在1959年出版的最著名攝影集《美國人》,其過程是一場長期的奮鬥。Frank堅信「照片會自己說話」,主張去除所有文字,讓攝影本身成為獨立的藝術語言。這在當時是革命性的想法,因為照片多被視為旅遊書或指南的插圖,獨立的攝影書根本不存在,攝影也尚未被廣泛認可為一種藝術形式。最終出版的第一版《美國人》因包含了文字而讓Frank感到失望,認為它並未忠實呈現他夢想中的樣貌。

不過從那時起,人們也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照片,不再僅僅是輔助性的視覺材料,而是可以單獨定義一本書內容的圖像,Frank的實驗彷彿為當時「將攝影視為藝術」開了燈。而這也帶來了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他創作照片並非是為了美術館的無菌相框,也不是為了收藏家那緊閉的檔案櫃,縱使畫廊與美術館紛紛對攝影展開了雙手,但他卻盡其所能地避免任何形式的商業化。Frank希望他的作品可以永遠開放給大眾。
這精神也影響到兩人後續開啟「快閃展覽」的合作。某次Steidl利用報紙作為印刷媒材,將Frank的作品印製成約一公尺長的版面,這些印刷品可以被裁切、回收再利用。Frank對這種簡單、低成本的印刷方式感到興奮不已。他甚至主張快閃展覽的照片就應該「隨便排」,無需進行過多設計。在這次TIPF展覽中,Steidl也遵循Frank的理念,用簡單的壓克力墨水、輕便的裝幀,將照片從天花板垂吊下來。展覽結束後,這些材料可以輕鬆地用手提行李帶走,照片不會被出售,也沒有其他商業價值,符合Frank 對「展覽」自由、隨性的追求,以及「為大眾而非少數」的中心思想。
延伸閱讀|為何Robert Fank跟常玉是好朋友?一個微觀的藝術史

策展作為一種生活態度
事實上,在Steidl的哲學裡,「策展」並非僅限於博物館的白盒子空間,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萬物的選擇與呈現。他將這個概念延伸至日常零售業,他將這個概念延伸到日常零售業,認為一家麵包店的烘焙師、一位書店的店主,都在從事著一種「策展式企業」(curated business)。
Steidl指出,這與當今流行的網路消費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數位世界裡,消費者透過螢幕瀏覽、下單,不喜歡就退貨。這種模式不僅對資源缺乏尊重,更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相較之下,他更推崇實體店面的體驗。當人們走進一間經過精心策展的書店,與店主交流,他們買下的不只是書,更是一種體驗、知識,以及與人真實對話的奢侈,而書店也是店主精心策劃的空間。這是一種無法被演算法或人工智慧取代的人性價值。
這份對「人」的重視,也貫穿了他的策展實踐。Steidl解釋,無論是為展覽設計佈局,還是在書中安排照片序列,他都會從一張象徵性的白紙開始。這個過程,充滿了人類獨有的直覺與選擇。他以數位音樂服務為例,指出演算法雖然能根據你的聽歌習慣推薦更多同類型音樂,但這種推薦是可預期的,甚至是「無聊的」。Steidl堅信,如果你在網路上自己探索,肯定會找到一些「完全意想不到」的東西,而你永遠無法從演算法中得到這種驚喜,因為這份驚喜正是藝術與創造力的核心。

保持眼睛張開
在訪談的結尾,Steidl認為出版不僅僅是製作書籍,更是在創造文化,甚至是一種政治行動。他也呼籲年輕的攝影家,在面對這個充滿誘惑與挑戰的時代時,最重要的是保持眼睛張開,去觀察、去感受、去創作。同時,他也向所有讀者發出邀約:
「請去購買書籍和報紙吧,保持這樣特別的政治與美學並存的形式,讓它們繼續活著吧!」
延伸閱讀|只有道歉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反芻世界!日本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室賀清德的「編輯」與「實踐」


藝術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