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亭、王壽來、呂坤和開講
林柏亭一開場便道出此次展覽及座談會之可貴,「有這個展覽才能有這個論壇。大概十多年來,很多朋友想辦鄭老師的展覽,有人找我幫忙推薦。鄭老師很低調都不願意辦,這次能辦這麼大的展覽是很難得的。」探討鄭善禧繪畫面向多元,林柏亭以其最重要特色、基本功之「寫生」為切入面向。林柏亭之父林玉山為鄭善禧就讀師大時的老師,在其大三1959年作〈祖孫秋江垂釣圖〉上題識,點出鄭善禧與泛泛習畫者的不同:沒有臨稿的習氣,能持恆實踐寫生與自然相印證,更參酌古法,融匯書道。林柏亭續以藝術史脈絡,辨析寫生的真意:「關於寫生,近代有一些誤解,認為寫生就只是拿著畫架對靜物寫實,認為這就是寫生,認為是創作前的畫稿。這些都不完全對,只是談到部分而已。真正『寫生』這兩個字是來自宋朝。宋人為什麼講寫生,就是要寫生命、寫精神,是從花鳥動物、大自然而來,觀察人就是從社會人生而來。從其中觀察、研究、領悟後,再來進行表現創作。但是表現創造必須要融合畫家的學識和修養。」林柏亭並提出鄭氏重要且特殊的突破。彼時素描課皆以炭筆作畫,唯鄭善禧在師大任教時,以毛筆水墨畫人體素描,並留下許多精彩作品。他的花鳥、走獸、人物、山水,任何生活題材皆可入畫,且無一不寫生。「通常山水裡的點景人物,較為簡約,多是簡單的高士而已。但鄭老師是在什麼地方就放什麼人物,形態、動作、穿著都非常用心經營。這讓我想到范寬〈谿山行旅圖〉,宋代也是在什麼地方,就有什麼樣的人物在那邊走來走去。鄭老師的點景人物非常精彩,有宋人精神。」林柏亭遂集中於人物作品,舉例〈電視呆的孩子〉、〈姊妹上學圖〉、〈不惜歌者苦〉、〈草聖風神〉、〈草書自畫像〉等多幅精彩佳作,並配合題識,讓觀畫者更懂畫者心聲。「鄭老師是屬於大隱隱於市的,不是脫離紅塵、化身山中高士的感覺,他的題材常常以可見到熟悉親近的小人物為主。他的作品有時候是很古典,也是很精彩摩登。」「鄭老師可以把寫生發揮得這麼好,除努力去畫之外,還有用功,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林柏亭強調鄭善禧的重大突破,是用毛筆教人物素描。圖為鄭善禧作〈人體素描課〉。攝影︱張筠
觀鄭善禧畫作,除可賞生活百態的具象「寫生」意趣外,最令人感到痛快淋漓的就是「題識」,既能表述創作者情思且能讓觀者知其所以然,更添興味。王壽來以「將『默片』變成『有聲片』─鄭善禧的題識藝術」為題,說明鄭善禧當年在師大美術系時,對老師溥心畬強調之「畫不題就如看默片」一語,極為信服,並深受影響。王壽來由題識之內容、形式種類、藝術史基本演變,漸進引領聽眾進入鄭善禧的畫作中,論析〈溪山清暑圖〉、〈馬祖芹壁石屋〉、〈布袋戲偶:三國演義〉、〈寫雨竹〉、〈保庇保庇〉、〈春風翠柳燕雙歸〉、〈先師林玉山教授百歲紀念〉等諸多畫作,歸納其題識特色:「一、詩文精準誠摯,語淺情深,加深畫作的感染力。二、題識與畫作兩相烘托,且每每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三、題識布局精妙,使空間之運用益見張力,引人入勝。四、題識顯現飲水思源的人文價值觀,諸如對斯土斯民的熱愛,對前輩的感念,對後進的有教無類、不吝提攜。」最後王壽來並以「一、永遠要保持做人做事的熱情。二、永遠要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三、永遠要銘記世間許多美好的情誼。」回應此次展覽感受並向鄭善禧致敬。
王壽來表示鄭善禧在〈先師林玉山教授百歲紀念〉題識中自稱「老學生」,並以臨摹來緬懷師恩。攝影︱張筠
在「寫生」與「題識」,畫作與書法,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兩大主題後,呂坤和隨心所欲,隨思所言,散談鄭善禧的藝術教學與創作理念,直率有情。呂坤和為鄭善禧的學生,在師大美術系求學期間深受其啟發,對鄭師之教學風神,記憶深刻,「那時剛從金門來台北,什麼都不知道,也沒聽過老師的名字。第一次上老師的山水技法,就喜歡上老師了。他的創作量多,但生性低調且謙虛,有著傳統文化底蘊,出口成章,充滿文人體會。」「老師最重視的是齊白石、豐子愷的畫和詩,齊白石什麼東西都能入畫,豐子愷的詩文則貼近現實。老師畫作是中國畫裡用色最重的。他說墨分五彩,那何不就直接用色彩。」鄭善禧從未遲到早退,總是傾全心教學,認真細膩,態度大方,未曾藏私。「各位有機會看看老師作品,無論尺幅大小,都不會少掉氣勢。他每張出去的都是好作品,不滿意的會撕掉。有時作品掛在家,不滿意會再加,這種現象在他的作品裡面經常看到。」呂坤和感受「假如說台灣這50年歷史裡,那最有台灣味的大師就是鄭善禧。」他並預告明年年初將於金門舉辦鄭善禧展,歡迎諸位到金門,感受具歷史深度的金門。
鄭善禧2016年作〈隔海相望 和樂共榮〉,137×70公分。圖/聞名畫廊。
鄭善禧自說自畫
三位講者各以不同角度探析鄭善禧的藝術創作,座談會接著邀請鄭善禧與講者上台列席,和聽眾直接交流。鄭善禧在台下,一聽要上台,便謙虛的婉拒說:「大家多看畫好。」自然的態度,令全堂莞爾,深覺鄭善禧之直率可愛。「我看可以散會了。再次謝謝各位貴賓的光臨,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更是迎來哄堂大笑。幾番推辭,鄭善禧在台下向大家致意,「我感覺到太不容易,這樣的畫有人在看,那裡頭一張圖畫就是我自己的說白。不識歌者苦啊,但感知音稀。唱歌的人唱到愁眉苦臉、要死要活的。那個我就在裡面,請客人來看看,我是好心好意呀,台北有五、六個美術系,希望今天有同學來看看,不要只畫那種破破爛爛的抽象畫。」鄭善禧以〈不惜歌者苦,但感知音稀〉自我比況,畫中題識:「時人聽畫看音樂,此君聲揚貌不揚,徒嘆奈何奈何。」致詞中且洋溢對青年學子藝術教學之熱忱,饒富深意。
鄭善禧1984年作〈不惜歌者苦〉,75.5×26.5公分。圖/聞名畫廊。
觀眾提問,認為其筆法古樸,有別於一般追求線條的整齊感。其風格學習培養,是刻意為之,又或是自然而然?面對提問,鄭善禧快意回答:「畫畫很簡單啊,大家都會畫畫,小朋友自己會畫畫。陽明山紀念的王陽明先生有說,人本來有良知,『致良知』。人生下來,自然有喜歡的一個趣味,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運動,我喜歡畫畫,那樣過癮且秉著本性,所以這叫做良知。我感覺到,自己是小孩時就喜歡畫畫,畫到現在,還是感覺到有意思有趣味。那麼最重要,我自己在畫畫有兩大支柱,一個是素描,一個是書法。」鄭善禧並痛陳現在所謂的「創新」,實在是「自欺欺人」。他強調:「我的畫平平實實、實實在在,小朋友看得懂,老人家也看得懂,平易而近人,不敢騙人的事情,且總是要畫出趣味來。」「畫畫和文學結合,非常重要,畫以表情,文以表意。你要畫一杯茶,畫一杯酒,那只是一個咖啡色塊在杯子裡,誰知道是酒是茶。你要畫一盤鹽,畫一盤糖,那就是畫碎碎白色塊在盤子裡,誰知道是甜是鹹。『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只有水晶鹽。』所以呀,有詩的意趣把它表達出來。人家說題畫沒有意思,其實大有意思,有書法、有圖樣,還有文學背景。」「林玉山老師說寫生是基本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海水游的,各種型態千化萬變,能把自然物象體察出來。自然是美的,天空的月亮太陽星星都很美麗,山河景象美麗、四季春夏秋冬都各有美妙。連我都是自然出來,父母生的。背離自然的不自然。」鄭善禧真誠率意,毫無造作。歷時三小時多的座談會,意猶未盡談不完,現場觀眾除分享心得,會後更紛紛熱情的與鄭善禧合影。6月10日舉辦呂坤和演講「鄭善禧老師的教學與創作」;6月11日「鄭善禧的彩墨視界邀請展」閉幕,鄭善禧師亦會親在現場和觀眾交流。
520,相邀熟識鄭善禧
「我是最小的兒子,我父親的話,他很認真地教我,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就抓我的小手來寫字。我的基本功夫就是一個書法,一個素描速寫。」甫榮獲第36屆行政院文化獎的鄭善禧,在紀錄片開場時講了這一段話。一路走來老老實實,本本分分,誠誠懇懇作畫的他,為自己多年不輟的藝術歷程說明了基本功。
集鄭善禧最完整、最大規模作品的「鄭善禧的彩墨視界邀請展」現正於中正紀念堂展出,並於5月20日在演講廳舉辦座談會,鄭善禧親至現場,由台北市政府參事、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擔任主持人,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林柏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首任局長王壽來、金門縣文化局局長呂坤和擔任講者與談人,向滿堂的與會者分享他們所了解的鄭善禧其人其藝。
鄭善禧(站立者)與主持人謝小韞(右)、與談人林柏亭(右二)、王壽來留影。攝影︱張筠
藍玉琦( 25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