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當代藝術的「悍圖」二十年

台灣當代藝術的「悍圖」二十年

台灣藝術市場,自90年代前輩畫家市場熱潮以降,便直接進入並面臨來自國際藝術市場的白熱化競爭。「悍圖社」作為自1990年代持續活躍至今的當代藝術畫會團體,其14位藝術家成員藉由各自的創作取徑,其個體藝術生命的演進與突破,更能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及繪畫象徵的宏觀指標代表。
繪畫,一向是藝術產業中不論創作、展出、銷售、研究等,各範疇運作最熱絡的藝術種類及媒材。尤其是以真金白銀展現實力的藝術市場上,繪畫更是永居鰲頭的長青樹。而台灣藝術市場,自90年代前輩畫家市場熱潮以降,便直接進入並面臨來自國際藝術市場的白熱化競爭。「悍圖社」作為自1990年代持續活躍至今的當代藝術畫會團體,其14位藝術家成員藉由各自的創作取徑,其個體藝術生命的演進與突破,更能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及繪畫象徵的宏觀指標代表。
悍圖社前身由1980年代起陸續成立的數個畫會演變而來,包含1982年的「101現代藝術群」及「笨鳥藝術群」、1983年的「台北前進者藝術群」、1985年的「台北畫派」等。關於悍圖社的歷史沿革,自2017年起,在國立臺灣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台東美術館,接續邀請悍圖社舉辦聯展,也藉這幾次大規模展覽的機會,整理出悍圖社編年史表及展出重要文件史料。2018年,延續《悍圖文件I》畫冊的策劃方向,出版《悍圖文件II》,並將1980年代以來悍圖社重要史料掃描入冊。
2018年啟程,多位悍圖社成員開創新創作風格
自2018年以來,除了聯展外,多位成員也以個展發表最新創作,如楊茂林2018至2019年的彰美館「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及耿畫廊「黯黑的放浪者 II:幽遊之域─楊茂林個展」;涂維政2018年於泰國雙年展發表《甲米神話遺跡》,2019年的《巨人與巨獸遺跡—義村遺址》與該年10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的個展「現在的未來:國家博物館的卜湳文明」。陳擎耀2019年2月於双方藝廊的個展「AK Girls and Panzer」;楊仁明2019年3月於VT Artsalon非常廟的個展「我執我念 Obsession」;常陵2019年6月於高美館的「大玄玄社會─歷史日常」;2019年8月,李民中於日帝藝術舉辦「李民中第15次個展」;2019年9月連建興於宏藝術的個展「靈山茶訪」;郭維國2019年10月於大未來林舍畫廊睽違六年的個展「圖像煉金術:郭維國的繪畫秘儀」;2019年11月,賴新龍於高雄潤隆樹禾苑的個展,展出「夢蝶」、「大塊噫氣」、「荷塘秋色」、「暗夜花香」等新系列作品;2019年12月,鄧文貞於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舉辦個展「喜喜—鄧文貞個展」;唐唐發延續多年的「市場擺攤藝術計畫」,2019年更遠赴印尼日惹舉辦。
楊茂林《黯黑的放浪者.哥布林號 L180》,油彩、壓克力顏料、畫布,167×248cm,2018。(楊茂林提供)
悍圖社藝術家各有獨特的風格,而在多數聯展中,每位成員的作品都保有相當高程度的獨立呈現地位。但若不以風格、媒材,而以其創作主題及所涉及面對當代社會的議題視之,則可分為「自我與社會」、「常民與歷史」及「意識的底層鑽流」三條脈絡子題,並於今年月臨畫廊的悍圖社聯展「悍圖21世紀─未來昔日」中發表。「自我與社會」這條脈絡探討藝術家以一己之身如何返視、連結、再造個體經驗與社會的各種牽絆與連結。
常陵《大玄玄社會-菱形星空》,油畫,260×195×5cm,2019。(常陵提供)
自我與社會─楊茂林、陸先銘、郭維國、常陵、陳擎耀
如楊茂林「黯黑的放浪者II」回顧己身,將自我解離化身為三種深海魚性格,潛入生命之初的幽暗中,繼續未竟之途;陸先銘「老樹時期」,將過往社會寫實風格的拼搏悲憫,沈澱並轉化為生命本體的哲思;郭維國新的「自我形象」,將過去占據畫面的完整身軀轉為破碎、隱晦的肢體,將乘載了過多的記憶包袱與瘡疤,因破碎而得解放。常陵「大玄玄社會」系列,透過藝術的濾鏡看向社會,扭曲變色顛倒錯視的影像畫面,與其說是控訴社會,毋寧是省視並再現創作的母體。陳擎耀的自我扮裝與一手培育的「AK47少女」,直探東亞國家文化體系的歷史傳承,以及重視團體、領導勝於個人的表面歡愉假象。
陸先銘《仲夏夢覺》,油彩、畫布,194×112cm,2018。(陸先銘提供)
常民與歷史─吳天章、唐唐發、鄧文貞、涂維政
國族社會大歷史的豐功偉業,過去是常民仰之彌高象牙塔;但在如今無厘頭的網路文化與社群媒體推播下,常民生活反而成為推動歷史的主流。吳天章《難忘的愛人》,以藝術家的少年回憶與當時複雜的台灣政權更迭,如同詭豔的變裝男子般撲朔迷離。唐唐發與鄧文貞的作品,透過溫巧恬淡的家常滋味,帶出了寶島的飲食及常民物質文化,透過藝術傳達食與色,才是更貼近生活之常在。涂維政的「卜湳文明」及「巨人遺跡」系列作品,透過人造物、人造遺跡、再現人造文明的歷史等進程,從再造回觀「未來已成歷史」的當下省視。
意識的底層鑽流─連建興、楊仁明、李民中、賴新龍、朱書賢
若將藝術家的意識視為創作過程中的中央處理器(CPU),則其作品無關具象、抽象、幾何、卡漫、影像等形式,皆是意識與無意識共同合作後的再現。連建興的超現實廢墟場景,滿足了當代浪漫主義者追求鄉野山林的美感體驗。楊仁明將思維與情緒脫離理性與感性的二分,由線條、色彩與光點構成發散、聚焦、平衡的視覺動態,描繪出無以名狀之個體感受。李民中作品中各式奇幻的圖樣形態,有如卡漫片頭的蒙太奇拼貼,如意識般於畫布中流動。賴新龍探討莊周哲學中的「物化」,意識與真實,誰是造物主,誰又是造物主之手筆?當我們透過自我意識辨析或理解真實,真實是否為還能「真」或「真實」?朱書賢的3D動畫影像,透過視聽的感官效果,刺激(或催眠)大腦營造出順應而生的情境。個體安居、沈浸在自我營造的幻象中,即便獨白、冷落、孤漠、隨波蕩漾,都是自選的自溺,直至驚醒而幻滅。
連建興《龜振武當山》,油畫,97×145cm,2018。(連建興提供)
賴新龍《夢蝶已飛》,壓克力顏料、畫布,130×194cm,2019。(賴新龍提供)
呂卿( 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