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挑戰油畫,拓闊邊界:馬思博香港個展

挑戰油畫,拓闊邊界:馬思博香港個展

馬思博利用油彩黏稠的質地特性,塗抹於畫布表面,呈現出光線的變化。他刻意對形體作出模糊處理,著力於空間的深化,營造出平滑的光影流動質感和微妙的色彩氛圍。作品不只是現實的再現,更添上一層精神性的追求,帶出一種近於禪修的內在靜寂。
甫走進畫廊,擺在面前的是2公尺乘1.6公尺的平面作品。畫面中是一道梯子和一個水池,看起來霧氣很重,有點像失焦的相片,但其實它是中國藝術家馬思博的油畫。 「當你帶點距離去看時,你能看得清楚描畫的主體事物;反而當你走近看,畫面卻沒那麼清晰,看起來更像抽象繪畫。」香港德薩畫廊(De Sarthe Gallery) 總監威廉.姆思沃斯(Willem Molesworth)如是形容。他以《島嶼》(Island)一作為例,遠觀清晰可見巴士站的形狀,但近觀卻是線條與色彩的斑駁,畫作遊走於虛實與真假之間。
1979年出生於中國天津的馬思博,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隨後曾到法國土倫國立藝術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art et de design Toulon Provence Méditerranée)和尼姆國立美術學院( Éco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Nîmes )深造。馬思博利用油彩黏稠的質地特性,塗抹於畫布表面,呈現出光線的變化。他刻意對形體作出模糊處理,著力於空間的深化,營造出平滑的光影流動質感和微妙的色彩氛圍。作品不只是現實的再現,更添上一層精神性的追求,帶出一種近於禪修的內在靜寂。
馬思博《Enclosure》。(德薩畫廊提供)
2016年, 北京德薩畫廊為馬思博舉行首場個展「棲息地」。藝術家以輕薄的方式圖繪顏料,倍添空靈虛渺的感覺,該展覽亦大獲好評。因此,畫廊計劃再下一城,近月在香港開辦其個人展覽 。姆思沃斯表示,早在個展開幕之前已經開始與馬思博合作,畫廊所舉辦的聯展中也不時陳示馬思博的作品。他解釋,畫廊策略上將畫廊的北京空間看作是當代藝術家的實驗場地。在北京受歡迎的藝術家,其作將會帶到香港,逐步邁向國際市場。從北京到香港,他認為馬思博的光線實驗愈來愈純熟,看得出藝術家逐漸進步的軌跡。
油畫技巧超卓,拓闊物料媒介邊界
姆思沃斯指出,馬思博的作品看起來與相片的質感相似,也是其作引人入勝之處。 藝術家應用光線的技巧,透過顏色的層次、顏料的分布,捕捉光線的變化,其中的漸變效果更具攝影寫實主義(Photorealistic)的影子,「當你看得久了發現這是幅繪畫作品時,更會欣賞藝術家的超卓技巧。」姆思沃斯特別提到,若將馬思博的作品置於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則更能覺察其價值所在。他超越超寫實主義繪畫的同時,延續美國加州「光與空間運動」(Light and Space Movement), 「就像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透過投映等方法,捕捉真實的光線與空間的關係。 馬思博的實驗方向相似,但卻是使用油畫這種媒材。」
德薩畫廊關注並代理戰後現代和印象派的繪畫,當代藝術的作品則較多錄像、雕塑和裝置。 為什麼選中了馬思博的繪畫呢?姆思沃斯解釋畫廊處理當代繪畫時,關注作品的實驗性,如何促成下一波的藝術革命。 他不確定馬思博是否具備未來藝術運動的影響力,但認為他利用光線調配,針對空間進行重新定義,遊走於記憶與想像之間,可以肯定的是藝術家「挑戰了油畫的物料和媒材,營造出介乎繪畫和攝影之間的想像空間,嘗試拓闊邊界。」
馬思博在香港德薩畫廊(De Sarthe Gallery)。(德薩畫廊提供)
發掘普世主題,呼喚觀眾潛意識
技法以外, 姆思沃斯提醒馬思博在作品選材上的普世性,並以簡潔的筆觸和構圖呈現。內容指向山水風景、巴士站和旋轉木馬等,有些基於藝術家的個人記憶, 有些則來自藝術家在網路或者書本收集所得的圖像。觀者容易從中找到呼應回憶之處,即使從未親眼見過描繪之物,也不難從中扣連關係,「在每件作品中,觀者都能從中找到熟悉之處,畫面觸及潛意識的層次。」另外,姆思沃斯認為,作品名稱之於馬思博的作品並不那麼重要,僅僅提出閱讀繪畫的其中一種角度。他曾建議以「無題」命名,但藝術家卻堅持保留作者的詮譯,「他認為作品始終需要一個名字吧?但我覺得他不想標題太引導性,或者太資訊性。他應該更想繪畫本身足以自圓其說,所以這次所有畫作的尺寸都是均一的,讓焦點更加集中。」
而該如何閱讀馬思博的繪畫,姆思沃斯說明「距離」的重要性。他認為藝術家嘗試營造氣氛再現似曾相識的畫面,透過如霧似夢的質感導引觀者進一步遁入沉思,「藝術家沒有直接地告訴你他所描畫的事物,而是開出一個時空讓觀者沉思」。就像《不可見的天使》(Invisible Angel)一作,看起來就是一座拱廊的入口。姆思沃斯補充藝術家創作的背景,指該作參考中世紀義大利油畫家安傑利科修士(Fra Angelico)的作品《受胎告之》(The Annunciation)。馬思博刻意地屏除畫中人物,讓作品走出《聖經》故事的影子,剩下背景,開啟普世意涵的想像。
馬思博《不可見的天使》(Invisible Angel)。(德薩畫廊提供)
北京香港獲好評,下一步邁向國際
「繪畫具有一種不可言說性, 在光與色的描繪中傳達情緒。」馬思博曾如此寫道。對於藝術家來說,光之所以成為其創作的重心,源自有了光才能看見的物理現象,乃至得出「光的處所,靈魂的故鄉」一說。因此,他的作品強調物體描繪以外,也得讓觀眾感受到光的存在。藝術家親自設定展場燈光,在光管和投射燈的配合下,隨著觀眾的腳步和視點的轉變,油彩所折射出的顏色也有所不同,箇中流變令人驚奇。
「大部分展覽作品在開幕之前即已售出,開幕後一、兩周左右,全數作品都名畫有主了。」姆思沃斯認為,馬思博的作品來到香港,仍然廣受藏家喜愛,反應非常正面。歐、美和南亞的觀眾來訪,均能從中取得共鳴,他相信藝術家應該可以走得更遠,也計劃未來與其他畫廊和博物館合作,向更多觀眾介紹馬思博的作品,「我們將協助藝術家邁向下一步, 嘗試從全球的角度開發更大市場。」
馬思博在香港德薩畫廊(De Sarthe Gallery)的個展一景。(德薩畫廊提供)

馬思博個展

展期:2018.11.24-2019.01.19
地點:香港德薩畫廊(De Sarthe Gallery)
地址: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20樓

 

黎家怡( 3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