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廖家明:姿態與崇拜

廖家明:姿態與崇拜

Liao Jiaming: Posture and Worship

透過挖掘宗教和大眾媒體,藝術家指向了人的慾望。他將自己的肉身和大眾媒體上的肉身變成神並置在展覽中,藝術家將社會規範中對男性的標準模糊化甚至逆轉,可以反面理解成一種陰性書寫,含蓄地暗示了這種美學潮流的短暫。

在藝術行業,藝術家駐留計劃的概念並不陌生。計劃的發起機構往往會邀請外地藝術家前往當地,並提供工作室和生活空間,以及與當地藝術社群交流合作、參與工作室參觀和研討會的機會。

然而,德薩畫廊連續八年舉行的藝術家駐留計劃卻有其獨創性。與一般藝術家駐留計劃不同,德薩畫廊的藝術家駐留計劃主要以本地的新進藝術家為對象,邀請他們脫離日常的工作室空間,在畫廊的空間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工作,透過機會因而和畫廊的工作人員和觀眾進行更加緊密和連續性的交流和溝通,繼而準備駐留結束後的個展。畫廊於藝術家駐留期間亦對公眾開放,觀眾因而可以看見一些半成品和思考過程。

廖家明,《為你好》,三維建模、現成及藝術家生成人工智能影片和藝術家拍攝片段製成的單頻錄像,2024。(德薩畫廊提供)

今年德薩畫廊邀請了香港藝術家廖家明參與駐留計劃,從他過往的創作,會見到他主要探討大眾媒體中的影像生產如何影響身體的表現,及與慾望之間的關係。例如在過往的展覽,他會在同志交友應用程式上收集用戶的身體圖像,透過人工智能將圖像變得模糊和抽象,隱約地折射出這個交友平台如何形塑人類潛意識中對身體的慾望想像和習慣。

今年,藝術家利用駐留時間作出了一些新嘗試—不妨將他駐留的時間視為一個分成上下兩部分、演化中的展覽。在上半部份,觀眾在現場除了可以觀看他試驗中的物料,還可以看到他展示的互動裝置《萬試萬靈》。這裝置有如一間告解室,以占卜命理的形式邀請觀眾輸入問題,然後由藝術家設計的人工智能會根據問題生成一張獨一無二的塔羅牌。來訪者奉上他們已刪除的照片,以換取廖家明的人工智能指導。乍看之下,到底作品和他過去的研究之關係為何?

廖家明,《敞開自我》,凝膠圖像移印於藝術家舊衣服、不鏽鋼管和不鏽鋼鍊,215×145cm,2024。(©廖家明、德薩畫廊提供)

答案在正式的展覽中揭曉。在作品《敞開自我》和《創世者2.0》,他視覺化了現代社會(特別是同志界)對於肌肉的崇拜和迷戀。他甚至將這個現象推向極致,將他過去在同志約會軟件上收集的身體圖像轉移至白色的襯衫上,並將這些白色的襯衫拼貼成一個殘破的大型肉身。在展覽末段的作品《創世者2.0》,藝術家延續自己曾經的作品《最大重複次數》,以矽膠將自己的身體倒模、再製成洩氣的皮囊,並與卡片販賣機並置。販賣機售賣的卡片,正是他過去在交友軟件中收集的肉體。

廖家明,《創世者2.0》,三維全息投影風扇、特製閃卡、自動咭片機、鋁合金、不鏽鋼、矽膠、玻璃、地毯和圍欄, 270×320×490cm,2024。(©廖家明、德薩畫廊提供)

透過挖掘宗教和大眾媒體,藝術家指向了人的慾望。他將自己的肉身和大眾媒體上的肉身變成神並置在展覽中,藝術家將社會規範中對男性的標準模糊化甚至逆轉,可以反面理解成一種陰性書寫,含蓄地暗示了這種美學潮流的短暫。

除此之外,我認為這次藝術家和過往作品不同的地方是,他開始嘗試建立一個和觀眾持續互動的機制,觀眾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成為作品論述的一部分。觀眾由駐留階段的開始占卜提問,最後乖乖奉上私隱(已刪除的照片);在正式展覽中,觀眾會發現自己親自上繳的私人照片正在人工智能裝置殘骸中播放。當你在卡片販賣機購買一張閃閃發亮的肉體卡片時,這些廉價的快樂最終都成為藝術家設計下,對世界現況冷峻的隱喻。這是否本次駐留計劃造就藝術家開拓的新創作方向,也值得我們繼續留意。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9月號384期

袁嘉駿(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