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2019年於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即創下日本觀展人次紀錄,共計有66萬人次入館參觀的紀錄,展覽以藝術家最為人所識別的空間裝置作品為主體,透過細線纏繞呈現如血管般被包覆的空間感,闡述藝術家對於記憶、生死、創傷、夢境極具感染力的作品呈現。這檔在日本高人氣的展覽,在宣布即將登台後也造成轟動,使得「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在台灣開展前即備受注目。台灣過去多數特展不是內容艱澀票房奇差,就是過於向庸俗文化靠攏,專業評價低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難得在近年大型國際巡迴特展中,人氣與專業評價上都取得成功。日本美術館與藝術家,一向都有對展覽品質高標準堅持的慣例,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如何在眾所矚目下執行這項艱鉅的展覽任務?
從過往便累積的信任關係
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一直和北美館有良好的互動,從過去邀請前館長南條史生(Fumio Nanjo)擔任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數年前「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展」也是森美術館與北美館前後舉辦,就逐步累積彼此的信任關係。「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2019年於森美術館開幕時,當時北美館館長林平也赴會開幕現場,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當場就詢問林平,若「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之後有巡迴展覽,北美館是否有意願成為巡迴其中的一站?林平與美術館團隊當下就判斷這將會是一檔相當轟動的展覽,因此雙方就朝向未來此展會巡迴到北美館的方向來討論。
現任館長王俊傑表示,片岡真實應該對北美館的空間條件有先行的理解,才會在日本展覽開幕就和北美館提出巡迴展的邀請。而後,日方來北美館勘場地時,主要就是確認展覽中的每件作品可以放置在北美館哪些展廳呈現,北美館可以支撐展品的完整度到哪個程度,每件作品的展廳高度、施工方法,北美館有無技術上無法達成的部分。
森美術館與北美館的不同版本
其中森美館和北美館版本展呈方式中最大不同的是作品《去向何方》。《去向何方》在森美術館呈現時是從入口處的手扶梯緩緩而上,人們觀看作品會隨著上升和下降的視線而改變,當時船隻是懸吊在挑高的大廳,而在北美館的版本則移到有落地窗的一樓走廊。有這麼大的展呈方式調適,王俊傑解釋,主要因為北美館大廳挑高懸掛作品的成本極高。館方、策展人與藝術家經共同討論後,一度考慮放棄在台北展出《去向何方》,因為作品沒有一樣的空間條件呈現,甚至從俯視變成水平近距離觀看,整體作品的感受將會落差極大。最後因為北美館中庭有一定的穿透性,從地下樓層向上望,仍可以觀看到《去向何方》,在三方綜合評估後,這件作品以轉換展出的方式呈現。
另外,以紅線構成的《不確定的旅程》現地製作作品,在森美術館的呈現是在比較狹長的展廳呈現,而森美術館的地板是木質溫暖色系,而北美館是比較偏向灰白色系的水泥地板,是比較冷調的空間,光是毛線打在地上的光影,就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不確定的旅程》在北美館有樓梯結構的展間,塩田千春也試圖讓纏繞的線包覆樓梯的結構,藝術家必須去重新感知空間條件不一樣的狀態。王俊傑解釋,巡迴展很大的討論會是在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場域裡要如何被呈現,因為每個美術館的空間條件都有落差。
跨國展覽的製作流程
而展覽的製作流程,塩田千春團隊有從日本與柏林工作室前來總共6位布展技術人員。由於是跨國工作的巡迴展覽,前期規畫必須是在比較精密的狀態下進行,包括展品的位置、動線、懸掛物上方結構的位置、燈光等,這類佈展流程的細緻規劃,需要非常精準、明確的工作確認過程。
以《不確定的旅程》等線材為主的作品,由塩田千春團隊6位助理,帶領台灣的布展人員來施作,包括館員、委外的布展公司等,有20多位的工作團隊。線材怎麼拉線、釘槍怎麼固定,有一個工作方法的教學流程,之後再讓工作人員自主處理。展覽組陳苑禎表示,展場中幾件大型空間裝置作品的現地佈展時間很長,其中藝術家工作室的6名技術人員,在佈展期間就像一個工班的小班長,不同的作品每天會有不同的進度,而進度就是各班長們的壓力來源。剛進場的前幾天,可以明顯感受到日方技術人員,看到北美館實際空間後的不同反應。
《不確定的旅程》呈現的103展間特別高大,讓《不確定的旅程》的紅線組團隊氣氛很緊繃,102展間《時空的反射》的黑線組顯然比較滿意於空間的高度和整體大小。因此《不確定的旅程》紅線組人員一開始受到比較軍事化的工作訓練和要求,從無到有完成布滿整個空間的編織是漫長且充滿手做的過程,對體力上的要求蠻嚴苛的,小班長們會給不同的訓練,也會給休息的時間。過程中,小班長們也有在觀察團隊成員個性和擅長面向後的任務調配改動,也無形成為很有趣相互認識的過程。陳苑禎表示「兩週的佈展時間過去,對佈展參與者來說,除了完成一件艱鉅任務的感動,也像真的參加完一場夏令營一般。」
王俊傑還提到一個插曲,是展覽入口處一座塩田千春女兒手翻銅的雕塑作品《在手中》,及7件攝影及素描作品,卻在前期空間討論時被遺忘,等當時多數的作品都已經定位完成,而這些作品是塩田千春希望一定要擺在入口處的作品。王俊傑與布展團隊討論,最終建議展品往走廊延伸,並搭出一個牆面創造展示的空間。王俊傑表示,空間規劃確認前都要一直小心地拿圖面溝通,有了調整也是要跟藝術家方、策展方都做確認,北美館要積極提出解決方案,因為最了解館內結構、應變方式仍是北美館,以專業的建議來讓日方策展人與藝術家理解許多細部的調整。
疫情下的數位服務策略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在開展後,立即為北美館帶來爆量的人潮,當時周末每天幾乎都有5,000人入館,平日也約有3,000人入館。然而開展兩週後,台灣肺炎疫情大爆發,北美館也不得不做出閉館的決定。許多還沒參觀的民眾相當惋惜,北美館也思考如何在實體展覽體驗消失的時刻,仍能讓民眾有親臨感的可能。
首先,美術館團隊先投入了數位服務的各種討論,包括王俊傑親自導覽展覽的影音,在美術館各社群平台共創下150萬的觸及率,以及約有20萬人次的點閱。當時在希望拉近與觀眾距離,以及能在最短時間內製作完成並釋出的雙重考量下,選擇較為傳統的影音「帶看」模式,這樣專屬感的導覽作法,對於疫情下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無疑是個補償。而數週後館方亦以線上展廳呈現展覽中的裝置作品,提供線上觀眾不同探索展覽的方式。
衍生商品的區段規劃
北美館行銷推廣組,也為「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製作了衍生品的規劃,包括每一波段的行銷時間、產品推出的順序都有仔細慎思考。北美館行銷推廣組宋郁玫表示,因為藝術家慣用媒材及其象徵的特殊性,行推組從一開始討論衍生品的設定,就朝不僅是單純圖像的壓印與複製方向進行,將藝術家抽象創作概念轉化到日常為目標。
在所有的衍生品品項中,都可以顯見「線」以不同樣態呈現:包括「Uncertain Bag織網袋」以紅棉線交織出無形的穿透空間; 「Note of the Soul繡線筆記本」內附縫線與針,在封面及封底上穿針引線,便能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隨身筆記本;「刺繡帆布袋」之袋面銘記塩田的長期創作命題「presence in absence」(不在中的存在);與台灣飾品品牌Vacanza聯名,結合蠟繩與銀鍊的「靈魂旅程.手鍊」,其墜飾更以常見於塩田作品中「船」的意象獨家訂製。而衍生品配合塩田常使用的「黑線」與「紅線」,大多數的品項皆備有兩色供選擇。而即便宣傳商品品項多樣、多線進行,藉由沿用展覽視覺設計元素與標準字,每項商品各具特異性卻仍同時能彼此相調和。
微解封的預約系統與延期安排
後來疫情減緩又要開館之際,美術館也要馬上應變出預約系統,尋覓工程師,並思考預約開放場次多寡、預約頻率,以及面對線上預約塞車時民眾的客訴。預約系統每次開放兩個禮拜的時段可以預約,隨著疫情趨緩逐漸增加每梯次預約名額,後來也增加週六夜間開放預約時段與預約人數極限,最終約可以有大約兩週32,000人預約,但仍供不應求,可見想觀看展覽的需求人次非常大。
因為疫情的封館與微解封後預約的稀缺性,北美館在閉館後,馬上就研擬延期展覽的規畫,但延期展覽檔期有其複雜的問題存在,包括展覽付出費用,如保險金額追加,布卸展人員機票、旅宿、隔離等安排都要重新排定,展覽相關合約也要做變更。其他原本排定的多檔展覽,也要重新變更合約以順延檔期。所謂的延期,並不是口頭更改時間即可,後續有相當繁瑣的行政要進行。而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就是台北展覽結束的下一站上海,從展品要起運的最晚時間往前推估,讓塩田千春團隊有充裕時間裝箱運輸與布展,最後確定還可以延長一個半月左右。雖然仍不斷有民眾抱怨「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期過短,但這已是北美館與塩田千春討論出可以延長最大的底線。
台灣展覽輸出國外的可能?
今年11月,「2020台北雙年展」登陸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展出,也讓台灣藝文界思考,台灣自製展覽是否也有輸出國外的可能?王俊傑認為有幾個先行條件必須滿足,第一當然是展覽本身的精彩,以及第二是平常要和國際館舍建立互動關係,讓他們隨時知道美術館展覽的動向。他列舉如之前黃心健和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跨國合作的虛擬實境VR作品《沙中房間》,在國際就有廣泛的接受度,因為有新興科技VR的使用,又與Laurie Anderson合作,所以國外洽詢的機會就會很多。王俊傑也透露,目前北美館有和國家電影中心就共製展覽進行討論。他認為電影領域其實是台灣自製展覽輸出的一個切入點,因為電影語言更可以跨出國界與領域的限制,台灣電影也已經有許多位國際非常知名的導演,視覺藝術領域相對電影傳播就比較艱困。但他認為理解國際特展巡迴生態的供需,可能也是台灣企圖產出國際巡迴特展的輸出品質,所需要考量的。
文化的價值?
王俊傑在訪談最後感嘆,台灣對於品質好的藝術展覽,願意付出的票價並不高。像國際高品質的特展多數可能要價25美元(約合台幣700元),但台灣的特展門票,台幣300元就會有民眾嫌昂貴。若再以台灣藝術觀展人口市場的基數來看高品質的展覽在台灣確實很難負擔。王俊傑表示,如果民眾對於品質沒有相應付出的成本概念,或是美術館永遠都只以低價策略來推廣藝文,他認為高品質的國際展覽輸入台灣的機會會愈來愈少。
面對北美館入館門票,成人僅有30元的票價,王俊傑仍期待未來有調漲的空間,但也坦言,目前美術館處於有許多工程同步進行,觀展品質、環境對觀眾來說都不是非常友善。他認為新館建立後,是調漲票價很好的時機點,理想是類似歐美博物館的計價方式,把每個展覽、分館的展覽都分別計價,某些教育推廣展可能免費、有些特展的票價收費就會比較昂貴等。
王俊傑坦言「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美術館經營經驗裡,難得叫好又叫座的典範案例,而透過這樣展覽的感染力道,美術館有機會能接觸到不一樣的觀眾群,也產生不同以往的企劃與應變模式。「可能從來不進美術館的人,會因為這個展覽進來美術館,那我們就開發了一個新的可能觀眾群,以後就會常來了。對美術館也是一個經驗的學習,因為不同的展覽、不同的狀態,面對不同的觀眾,你一定要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他也期待,民眾在深受這樣高品質展覽的感動時,也能理解展覽背後有許多細緻生產、溝通過程,進而思索文化消費是否只值得如此廉價的票價來支撐。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