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故宮借展史談國寶背後的意識型態

從故宮借展史談國寶背後的意識型態

台灣近來假新聞甚囂塵上,混淆民眾視聽,就連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也難以倖免。之前有名嘴無中生有,在自己的網…
台灣近來假新聞甚囂塵上,混淆民眾視聽,就連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也難以倖免。之前有名嘴無中生有,在自己的網路節目上捏造台北故宮要以館藏2,000件文物換日本100件文物等說法,後經特定立場的媒體推波助瀾,儼然有三人成虎之勢,迫使故宮不得不公開聲明,說明一切謠言均是子虛烏有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8年9月10日發出聲明稿駁斥假新聞所造成的謬誤。(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胡亂編造的起因,在於故宮副院長李靜慧稱台北故宮在2020年東京奧運期間,會至東京、福島等地巡展。故宮文物到海外展覽行之有年,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到倫敦的海外展覽。在此之前,雖然因為戰亂、清室退位等因素,原本收藏在紫禁城的清宮收藏有部分散逸到歐洲、日本等地,但由官方規劃的海外展覽,仍是國際社會首次得以一窺清代宮廷收藏的重要機會。唯當年知識分子厲聲批評,甚至有輿論質疑,政府係假借展覽為名,盜運海外變賣文物。因而赴英展覽之前,還需先在上海預展,回國後再到南京展出,以昭公信。可見自故宮跨足海外伊始,這樣的陰影便在主事者身上揮之不去。
1935年英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開箱合影,左前為故宮時任莊尚嚴科長、右前為傅振倫幹事。(本刊資料室)
左:英文展品簡冊;右:1935年英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中英對照出品圖說。(本刊資料室)
由於故宮在台灣的特殊背景,對待文物的態度,似乎一直是保存重於推廣,這也多少影響了台灣社會看待故宮文物的心態。很多人一輩子沒去過幾次故宮,卻對故宮的文物離開台灣出國展覽反應非常激烈。但實際上,不僅是故宮博物院1935年在英國的展覽,自1950年代開始,已經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便有將故宮文物運赴美國展覽的計畫。此事被當時的中共當局得知後,大肆抨擊蔣介石勾結「美國帝國主義」變賣中國寶物的言論,美方也因為國際局勢的考量,推遲展覽計畫,一直到1961年才真正成行。但此次海外展覽剛好趕上戰後美國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熱潮,並開啟國際學者與台北故宮交流的契機,提升了故宮的研究品質,也建立起故宮在學術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即使如今中國急起直追,但台北故宮的文物收藏在學界仍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1935年英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展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百靈頓堂。(本刊資料室)
1961年美國「中國古藝術品」(Ancient Chinese Art Exhibition)巡迴展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陳列室。(本刊資料室)
然而,由於學術積累不易被大眾理解,故宮又因為其特殊的地位,每遇到出國展覽的情況,只要經由媒體渲染,似乎都免不了來自外界的「指教」。比如到了1996年,台北故宮再度到美國進行巡迴展覽,這次是因為選件中有相當珍貴的宋代畫作,而遭到民意機關與輿論的抨擊,還跑到故宮前舉牌抗議,當時的媒體稱為「國寶放洋事件」,故宮也只能在重新審議後,取消其中23件的限展作品出國。但弔詭的是,正是因為藉過去海外展覽所獲致的研究成果,才得以確立台北故宮許多文物的藝術價值。然而當時在民族大旗的政治正確下,故宮的一舉一動,仍然不得不承受許多折衝樽俎下的代價。
1961年美國「中國古藝術品」(Ancient Chinese Art Exhibition)巡迴展於舊金山笛昂博物館陳列室。(本刊資料室)
自上世紀1990年代中葉開始,台灣人開始接觸到海外借展,開啟日後的借展高峰期。台北故宮首開其風,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省立台灣美術館等隨後也加入借展行列,成為一時風尚。來自歐美日本,甚至中國各地博物館的展品,帶來自上古文明至現代藝術的多樣內容,使台灣人的眼界藉由這些機會大為開展。對台灣人來說,這樣的展覽模式應該已經成為博物館參觀經驗的主軸,對這類短期的借展應該相當理解。但每每碰上故宮文物,總會有一些持有特定立場的人,對借展發表激烈的言論,無論是針對展出的文物,還是針對背後的主政者,這似乎是故宮在其特殊的政治處境中,不得不承擔的必要之「惡」。如今台灣媒體假新聞充斥,而且有變本加厲的態勢,除卻批評以外,更有憑空臆造,一再考驗台灣人辨真識偽的能耐。
隨著大環境的變遷,台北故宮從過去帶有濃厚國族意識或文化正統象徵的海外展出,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轉變。當意識形態退位,我們便應該要回到藏品本身的藝術美感與歷史價值,在此前提之下,讓更多人認識到台北故宮的文物之美。比如之前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展出的汝窯水仙盆特展,台北故宮的水仙盆與大阪所藏的水仙盆「合璧」,既有話題性,又彰顯了汝窯珍貴的藝術價值。台北故宮的文物,不僅僅是所謂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以這樣的心態看待故宮,才能讓我們有更為寬廣的視野,不再掉入某種意識形態的泥淖,被過去所訂出的框架自我設限。
「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特展文宣。(本刊資料室)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吉林省博物院藏。(攝影/小林仁)
李孟學(Li Meng-Hsueh)( 91篇 )

目前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