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

熵與當代美學:從熱力學到資訊理論
當藝術的視野站在「熵」的時間之箭(熱力學)上,在更多元的創作範疇(生態學)望向資訊的生產量(資訊理論),在再次回望「熵」...
點、點、點:關於王玫玲「花樣年華」非形象繪畫中的極繁和撞色
不同生活觀反映在創作上,則是難以被歸類在既有框架的結果。「花樣年華」展出了王玫玲近八年來的精選創作,在個展自述當中提到對...
李青繪畫創作中的「設框」與「破框」
雖然李青以繪畫作為主要媒材,但觀念依舊是其創作的核心驅動力,這使得面對他的繪畫作品時,慣常的、風格上的辨識或賞析便並非第...
【蘭天律師專欄】何種「設計」可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設計創作之素材與侵權界限
何種設計可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創作者可否自由採用各類素材?如何避免引用素材失當而造成侵權?設計著作完成後,在作品授權使...
別問我是誰:關於黃至正個展「返景」,形象的轉述與背離
在此次木木藝術舉辦的黃至正個展「返景」裡,主要展出了兩個系列。其一,是他自2018年起開展的、如同在金箔裡曖曖顯影的青春...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新柏林黃金週・後記一
在新柏林的日子,幾乎所有對話都含有paint/painter/colors/medium等字彙,高密度與繪畫相連;除「G...
數位極繁主義的繪畫賽博格:看「YUE:中西伶個展」
如中西伶這般的視覺藝術創作,蘊含著這個時代特有的數位極繁主義,蘊藏在製圖工序中的,更像是多種生命集結起來的賽博格,層層組...
在繪畫與製圖之間的技術網絡:看「繪畫的後方—邱建仁、周代焌、温孟瑜、黃舜廷」
在當代,是什麼使一件作品成為一幅繪畫?它如今更需從其背後對應的技術思想、美學觀與對話對象等「後方的組成」,才得以判斷繪畫...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路線圖:從美術班到美術系,在系館與群組之間的當代藝術教養
「給Z世代的藍色時期」專題的第三篇文章作者張大仁(b.2000)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自美術班時期開始,他便經...
尼古拉斯.帕蒂: 藝術的本質,當詩意而開放
我覺得世界本身就是如此,存在各種各樣的元素,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這也是我通常會讓作品名保持相當程度開放性的原因。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