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史
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
過往媒體根據李梅樹以米開朗基羅興建聖彼得大教堂的信念,稱三峽祖師廟為「東方藝術殿堂」,但若放在台灣藝術史的脈絡底下,祖師...
解讀蕭如松:繪畫創作思源的極美意識
綜觀蕭如松的創作歷程,是充滿坎坷、心酸,終其一生始終不放棄嚴謹的藝術創作立場,專業化的自信表現出個人藝術生命的光彩。畫中...
出土與遺珠的概念—台灣藝術史矯正過程的再思考
當代藝壇,除了要面對認識藝術的方法、展示藝術的方法,更因傳播方法已進入數位化、檔案化、圖像化與科層化的年代,也要面對未來...
曾少千/從葉世強、王信看台灣主流藝術史論述之缺憾
在「藝術史遺珠」這一課題下,曾少千認為若是追根究底,則會來到一個「藝術史從何而來」的核心關鍵,這牽涉到藝術體系中的複雜結...
【高森信男專欄】消失的廠工:台灣美術史中的工業場景
台灣於19世紀末開始便進入到全球產業網絡之中,隨之而來的殖民主義、現代化及工業化進程,使台灣在終戰之前便已脫胎換骨,迎來...
陳貺怡/台灣美術史的「邱亞才現象」
以「誰是你心目中的遺珠?」為題,藝術史學者陳貺怡並未直接給予回應,但卻從另一個角度,以先前曾擔任其回顧展策展人的邱亞才為...
藝術史與英雄榜
傳統藝術史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可以稱現實取向的藝術史研究法,最終必然會走上一條以成敗論英雄的研究進路,亦即以大師傑作(...
【趣味橫生的台美史】靠北藝術:日治時期匿名藝術評論的公眾性
日治時期,評論文字圍繞著官展(臺展、府展)進行生產,歷經百年,如今藉由當代藝術界與紙本、網路等不同平臺共構而成的場域,伴...
從吳季璁對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的批評,看臺灣美術史展覽的轉向與困局
對一件事情提出批評是相當容易的,畢竟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瑕的展覽,不過適當且誠懇的批評,的確有助於提升藝術環境。我們都希望臺...
《甘露水》移師高美館,感受臺灣「藝術的福爾摩沙時代」 新增大南方藝術視點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將自21日起至9月18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高美館也基於近年推動的「大南方多元史觀(...
文章導覽
1
2
3
4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