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出土與遺珠的概念—台灣藝術史矯正過程的再思考
當代藝壇,除了要面對認識藝術的方法、展示藝術的方法,更因傳播方法已進入數位化、檔案化、圖像化與科層化的年代,也要面對未來...
曾少千/從葉世強、王信看台灣主流藝術史論述之缺憾
在「藝術史遺珠」這一課題下,曾少千認為若是追根究底,則會來到一個「藝術史從何而來」的核心關鍵,這牽涉到藝術體系中的複雜結...
陳貺怡/台灣美術史的「邱亞才現象」
以「誰是你心目中的遺珠?」為題,藝術史學者陳貺怡並未直接給予回應,但卻從另一個角度,以先前曾擔任其回顧展策展人的邱亞才為...
Waiting for the JAM─以藝術製造主流思路堵陣
在推舉台灣當代藝術30年別具意義之展覽的邀約下,吳牧青給出的選擇並非某個具體展演或計畫,而是「文化反堵」這一貫穿於不同類...
【古今之變/辯】回應「跳脫材料的水墨美學延續」
講「延續」水墨美學可能會產生追隨既有水墨美學的迷思和陷阱,好像要回到已知的水墨美學東方情境和效果中。當然,這種延續很容易...
【古今之變/辯】以新的眼光觀看書法 創造每個第一次互動:與劉俊蘭、謝佩霓對談台灣書藝展覽
隨著時間推演與諸多包含經費、政治、美術館定位走向等考量,水墨書法收藏在這些美術館的重要性與佔比都逐漸減少。書藝某方面的沉...
【古今之變/辯】「當代水墨」的「當代性」
何謂「當代水墨」?如果「當代水墨」是相對於「傳統水墨」而言,兩者間之異同何在?字面上看,兩者異在「當代」和「傳統」,同在...
【古今之變/辯】非關傳統與當代,展現時代態度的問題意識:典藏古今雜誌聯合座談
《典藏.今藝術&投資》與《典藏.古美術》於2022年9月2日舉辦了一場名為「古今之變/辯」的聯合專題線上座談,座談邀請了...
軍械庫藝術展與紐約藝術金秋
新冠疫情的陰影,籠罩了紐約將近兩年,軍械庫藝術展也不例外,雖然不曾因為疫情中斷過舉辦,但直到今年,大家才真正有了「Arm...
【典藏30週年聯合專題】古今之變/辯
2022年適值典藏成立30週年,古今分刊後,今次我們首度以聯合專題的模式進行規劃。除了共同舉辦了一場結合古今研究者與創作...
文章導覽
1
...
28
29
30
31
32
...
38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