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敘事變體:當代藝術複詞及其複象——回看《超級市場Supermarket》與《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
無論是李奧森之於Live art傳統類屬在視覺藝術,但更多時候是在表演藝術的設定場域進行作品發表,或是反過來看李銘宸是基...
認真的企業家最動人:吳東亮20年來「用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
2日,台新金控集團董事長吳東亮於「第20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上,感性致詞。他朗讀了吳念真導演為台新30週年紀念影片所錄...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9:窺─景觀社會的攝獵
2020年代,國際事件與地方社會新聞充斥影視世界,透過截圖與鏡頭之選擇,已然因「信與不信」的意識型態,出現分歧的真偽認知...
你為何保持沉默?噤言年代的藝壇異議現象
當代台灣藝術界的生存之道,可以從世俗定義的「趨大化的資源擁有者」,看出成功的經營態度。適時與選擇性的「保持沉默」或「保持...
事前審查和比例原則:從今昔言論自由的艱難取得,向最高文化機關表達捍衛的決心
若徹底思考言論自由保障的實踐,這些案例呈現了事前審查會造成寒蟬效應和自我檢查,讓任何保障都不再具有實質意義。從歷史的言論...
【評論的「挑戰」】不說再見,如果藝評還有明天: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下)
「屬於台灣在地的理論該如何產生?」王聖閎近年思考理論內生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方向的答案是「要從作品裡找」。他認為評論者有...
【評論的「挑戰」】留下來,與離開的人: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上)
「屬於自己的評論語言為何?」藝術評論總是在梳理藝術家創作中比較創造性的一面,藝術家當然可以反問評論者「在你文字中比較具創...
【評論的「挑戰」】成為庖丁:觀察式書寫與新時/世代藝評人的評論戰鬥
上下世代的評論意識,是從「改裝」到「組裝」的過程。過去「台灣評論」的主體焦慮、知識焦慮,現在都變成是「台灣評論人」的主體...
【地景說話專題】噪點:關於社群媒體的數位風景碎片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6:蠕─掠食者胃裡的景窗
以「在地方物」作為藝術視覺建構材料,以及作為「在地性」的人文地理再現之途徑,在當代已被視為形塑地方景觀的一種方法。針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