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敘事變體:當代藝術複詞及其複象——回看《超級市場Supermarket》與《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
無論是李奧森之於Live art傳統類屬在視覺藝術,但更多時候是在表演藝術的設定場域進行作品發表,或是反過來看李銘宸是基...
認真的企業家最動人:吳東亮20年來「用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
2日,台新金控集團董事長吳東亮於「第20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上,感性致詞。他朗讀了吳念真導演為台新30週年紀念影片所錄...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9:窺─景觀社會的攝獵
2020年代,國際事件與地方社會新聞充斥影視世界,透過截圖與鏡頭之選擇,已然因「信與不信」的意識型態,出現分歧的真偽認知...
你為何保持沉默?噤言年代的藝壇異議現象
當代台灣藝術界的生存之道,可以從世俗定義的「趨大化的資源擁有者」,看出成功的經營態度。適時與選擇性的「保持沉默」或「保持...
事前審查和比例原則:從今昔言論自由的艱難取得,向最高文化機關表達捍衛的決心
若徹底思考言論自由保障的實踐,這些案例呈現了事前審查會造成寒蟬效應和自我檢查,讓任何保障都不再具有實質意義。從歷史的言論...
【評論的「挑戰」】不說再見,如果藝評還有明天: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下)
「屬於台灣在地的理論該如何產生?」王聖閎近年思考理論內生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方向的答案是「要從作品裡找」。他認為評論者有...
【評論的「挑戰」】留下來,與離開的人: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上)
「屬於自己的評論語言為何?」藝術評論總是在梳理藝術家創作中比較創造性的一面,藝術家當然可以反問評論者「在你文字中比較具創...
【評論的「挑戰」】成為庖丁:觀察式書寫與新時/世代藝評人的評論戰鬥
上下世代的評論意識,是從「改裝」到「組裝」的過程。過去「台灣評論」的主體焦慮、知識焦慮,現在都變成是「台灣評論人」的主體...
【地景說話專題】噪點:關於社群媒體的數位風景碎片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6:蠕─掠食者胃裡的景窗
以「在地方物」作為藝術視覺建構材料,以及作為「在地性」的人文地理再現之途徑,在當代已被視為形塑地方景觀的一種方法。針對物...
文章導覽
1
2
3
4
5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