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藝術

後冰川景觀,藝術家如何透過作品省思冰層流失、關懷冰川作用、重建極地神話和記憶?
對於人類世氣候的想像而言,冰川代表的是全球變暖的極端脆弱性,冰蓋崩融到北極海域,預示著全球沿海將會發生洪水,以及從喜馬拉...
合成的環境:藝術家如何標示人類世最清楚可見的標記——「塑膠世」
藝術理論家希瑟.戴維斯(Heather Davis)對人類世塑膠的研究,已引起人們發現「我們身體和思想的多孔性已滲透到經...
環境美學:當代藝術與永續,環境美學對傳統審美領域的挑戰
環境參與的一個核心方面是多項感官品質察覺(the presence of sensory qualities)。傳統的藝...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
藝術作為一種交換:蔡咅璟個展「三羽」
為什麼是鳥呢?蔡咅璟笑說,鳥類無法控制自己大小便的這件事非常吸引他。因為鳥類腸胃構造非常單純簡單,牠們會四處吃植物的果實...
投入自然,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關於「生態藝術」
自從有「形式」來演示、來完善或來顛覆一個論述,就有藝術存在。那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生態藝術存在?自從有「形式」來演示、完善或...
生態,日益引起關注的命題:當文化輿論演變
災難性場景的大量出現確認了生態放鬆管制日益增長的觀察,這是一個跡象:「綠色」蠕蟲已在技術工業社會的果實中佔有一席之地。但...
生態行動中, 藝術與藝術家的幾則片斷
今年五月,我在雲林口湖鄉成龍濕地第9屆國際環境藝術節的國際論壇上,分享了一些有關環境與生態觀察的個人經驗。那是來自於今年...
「引入門」:藝術機構 進入社區後的角色
每兩年定期舉辦的TransCultural Exchange藝術村年會,今年初在魁北克舉行,過去竹圍工作室會定期參與,分...
人類的審美偏好和動物保育,兼談許家維「黑與白」系列
無論是大貓熊還是台灣黑熊,物種在現今的保育中總是受到注目,本文透過人類「自我保存」的天性、動物的文化詮釋和社會建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