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Mimicry, Co-production and Memory Interpretation: On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s “XOXO Sensing Nature”, How Else Can It Be Measured?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首先是以擬仿自然的雕塑,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觀賦予新的理解意義;再來以城市、現地建築作為媒介,串接我們與自然看似遙遠卻緊密影響的關係;接著利用社群共製、記憶拼圖等模式,邀請我們打開各自的景觀窗,創造新的閱讀體驗,而透過上述的方法,也讓我們與自然面臨的各層面問題一一浮現。

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新美館」)坐落新北市鶯歌區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是新北市政府以文化推動地方發展與城市再造的重要建設。於今年六月搶先於美術館實體館舍落成前,製作了線上典藏展「廢墟再迷走」,以虛擬方式展示美術館典藏,藉由重探橫跨30年的藝術作品,來奠定新北市未來藝術發展的地基。而這次展覽則將目光移往自身所在的地理範圍,推出「移地行動NTCAM On the Move」系列計畫,為籌備中的新美館構築其他多元管道的藝術體驗。

今年「移地行動NTCAM On the Move」與新北市轄區內的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海關碼頭(簡稱「海關碼頭」)和板橋435藝文特區(簡稱「435」)共同推出展覽「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Sensing Nature)。「XOXO」即為英文流行用語kisses and hugs、親親抱抱的意思,X代表kiss、O代表hug。該展覽以流經新美館館舍的大漢溪為軸心,輻射至整個新北區域,從擬仿自然、社群共製、記憶詮釋等多層次的面相,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距離究竟如何?

在河流下游沖積成的一場展覽

展覽主要分為兩個場地,一個是在海關碼頭,另一是在435,兩個場域分別夾帶不同的空間歷史與場域身體經驗,展示了不同面向的作品。首先,海關碼頭的展覽從河川上游的創作計畫開始鋪陳,藝術家陳科廷《記憶合流—北勢溪的共生故事》與坪林實驗國中、坪林國小學生及社區居民合作,透過系列課程、工作坊,共同製作了一條疊合不同世代居民對於河川記憶的藍染布,尋訪我們對於河川的記憶,同時也藉著至河川沖洗染布顏料的過程,物理上拉近我們與河川的距離。

陳科廷《記憶合流—北勢溪的共生故事》在展場設置上,亦以鏤空雕刻圖案的方式展現居民的記憶圖像,光線穿透圖像至後方牆上映照出另一條光影的記憶長河。(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展場設置上,陳科廷亦以鏤空雕刻圖案的方式展現居民的記憶圖像,光線穿透圖像至後方牆上映照出另一條光影的記憶長河,一路延伸至空間的深處,堆積成一片沙洲,這片沙洲是陳聖文的作品《瓦憂瓦憂島—水鳥與紅樹林》,陳聖文取材自淡水河口的紅樹林與水鳥的生態景觀,拆解、轉化前作《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之材料,並延續縫補雕塑出殘缺破損的生物造型,表達因人為因素導致生物今日所面臨的生存困境。

陳聖文《瓦憂瓦憂島—水鳥與紅樹林》,取材自淡水河口的紅樹林與水鳥的生態景觀,表達因人為因素導致生物今日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同樣以另類材質模擬生物造型來探討河川議題,還有邱承宏《站在樹梢上的光》,他將淡水河邊撿拾的紅磚石雕刻成各種姿態的鳥的造型,並將鳥形雕塑安置於淡水河畔的樹梢上。紅磚石本身夾帶過去建築的歷史,經過河流沖刷成一顆顆的鵝卵石狀,再透過人工雕琢成鳥形,除蘊含在地的文史肌理之外,也對比了人為和自然不同的雕塑力量。陳淑燕《帶著山的記憶,我們在此匯流交織,迎風航行》則展現了河川出海口的景象,她用繪製與編織製成具有山和河景的帆船與梭魚群的意象,串連山與海的空間,從源頭坪林一路流向淡水的出海口。

邱承宏《站在樹梢上的光》,他將淡水河邊撿拾的紅磚石雕刻成各種姿態的鳥的造型,並將鳥形雕塑安置於淡水河畔的樹梢上。(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陳淑燕《帶著山的記憶,我們在此匯流交織,迎風航行》則展現了河川出海口的景象。(本刊資料室)

海關碼頭的作品利用各式材質再現河川上、下游至出海口的樣貌,也從造型的語彙轉譯不同層次間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然而在435的展場,除了法咪咪《法咪咪的咪滴仔FAMEME’s ME-dia》與莊志維《一起散步In the Progress/畫河》的作品外,更是在435策畫人員詹鈞程的籌劃下,串連了在435聚落藝術家的年度展覽,更加擴大展覽對於「自然」的討論。435的駐村期程不同於一般我們常見的三個月,而是以三年為基底,期待藝術家能透過長時間的相處,浸潤於地方,進而轉化為創作的語彙與材料。這次的年度展覽以貼近在地文史、記憶、城市生活,以及探討自我定義的方式,從「河流」的流域輻射,延伸至我們城市生活與自然之間的關聯,檢視人類活動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關係、人文科技與自然共存的可能性等。在不同層面反思自然、經濟和社會生態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座城市中重新理解與自然的距離?

「擬仿」作為探問現實的方法

435的藝術家們同樣以自然景物為擬仿對象,將對自然的探討從河川擴大至氣候、植物、動物、工業、污染等,並加入時間的尺度,讓過去的歷史與當下產生交集。像是藝術家盂施甫《河畔律動》的動力裝置,就用可見的軟材質雕塑再現不可見的風,對比人為電力裝置與自然力量的拉扯,揉合成的一波波優美的律動。廖昭豪的《貯木池水面計畫 – Project Reservoir Surface 》則以紙漿、木粉、發泡劑等模擬貯木池樹木漂浮的模樣,貯木池乘載過去山林開墾的歷史記憶,而山林、河川、海洋的景觀又是鏈接的,我們如何對待山林都會反映在河川的景觀上。除此之外,藝術家也設計了現代文明的廢棄物件漂浮其中,並置了不同時間的物件,翻動過往與現今的生活記憶。

藝術家盂施甫《河畔律動》的動力裝置,用可見的軟材質的雕塑再現不可見的風。(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廖昭豪的《貯木池水面計畫 – Project Reservoir Surface 》以紙漿、木粉、發泡劑等模擬貯木池樹木漂浮的模樣。(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王怡婷《視覺暫留》利用賽璐璐片與鐵絲,製作秋天橘紅色的枝葉網狀雕塑,放回園區的枯木上,除了以人造方式重新賦予枯枝生命之外,不會隨自然環境變化的人造物,也暗喻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植物時序混亂的現象。不廢跨村實驗室《扎根大地》則使用工業和人類行為所製造的廢棄材料,來重新擬造支撐植物生命的重要根系,對比出廢棄物該如何被繼續延續其「使用生命」的議題。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皆利用不同材質來擬仿現實物件,作為重新探問現實的方法,而擬仿所帶來的第一眼「誤會」,也成為省思我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契機。

王怡婷《視覺暫留》,則是利用賽璐璐片與鐵絲,製作秋天橘紅色的枝葉網狀雕塑。(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不廢跨村實驗室《扎根大地》則使用工業的廢棄材料、人類行為剩餘的廢料來重新擬造植物的根系。(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測量城市與自然的距離

謝懷賢這次展出的作品《Moley》也許能做為我們從河川與自然環境逐漸過度至探討城市生活的橋樑,《Moley》以依循「潺潺水聲」創造「聽覺感知」為作品核心,捕捉生活周遭自然環境聲響與景色。製作過程中謝懷賢沿著大漢溪沿岸來搜集拍攝的素材,最後走入城市建築拍攝水龍頭流水,作品涵蓋板橋在地的水文歷史,包含支流湳仔溪、林家花園與浮洲的茉莉花巷等,探索板橋在地的人、城市與河流之間的關係。Empty Art Collective《A River Flows Through It》也透過雕塑裝置討論城市與河川之間的污染問題,不僅以大型雕塑模擬城市一棟棟的高樓景觀,其設置地點選在435角落一座僅剩屋頂桁架的小屋中,更增添整體裝置的末日預言感。

謝懷賢《Moley》以依循「潺潺水聲」創造「聽覺感知」為作品核心,透過捕捉生活周遭自然環境聲響, 嘗試將兩相異的影像畫面使用同一音軌之形式呈現。(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Empty Art collective的作品《A River Flows Through It》也透過雕塑裝置討論城市與河川之間的污染問題。(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而如同Empty Art Collective《A River Flows Through It》的作品一樣,如何利用展覽的現地特性,與作品產生呼應及對話關係,也是這次展覽中藝術家著重思考的命題。像是周學涵《履寶磚》,是他觀察到疫情時期大眾所依賴的餐點外送現象,便將自身所點的餐食包裝蒐集剪貼成台灣古早馬賽克磚形式,一方面以馬賽克磚探討時光留存,也和設置建築的花窗風格相對應,形成一種作品與建築間曖昧的幽默。另一鑲嵌在建築物牆上的作品是騆瑜《Patterns of Extinct Life- Fish in Taiwan》,該作品遠看像是七彩的燒製花磚,但其實藝術家是以新北市出土的魚類耳石化石圖樣為主題,透過電繪、壓克力等方式重新製作,在看似花磚的彩色造型上,內嵌了這座城市的遠古記憶。

藝術家周學涵作品《履寶磚》,是他觀察到疫情時期大眾所依賴的餐點外送現象,便將自身所點的餐食包裝蒐集剪貼成台灣古早馬賽克磚形式。(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騆瑜《Patterns of Extinct Life- Fish in Taiwan》遠看像是七彩的燒製花磚,但其實藝術家是以新北市出土的魚類耳石化石圖樣為主題,透過電繪、壓克力等方式重新製作(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記憶與地方的重新詮釋

然而,也許要測量與自然間的距離,我們也還得先錨定自身的位置。展覽最後回到城市裡的生活情景,邀請我們進入在地記憶,與對自我定義的再想像。十一百造設計《百工百業:平凡生活的角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訪談了板橋府中的三間老店一古堂中藥行、信芳餅店、藝風堂印社,透過包裝重新設計來翻轉舊思維,並創造與年輕一代的新連結。展場中也繪製了一面府中地圖,觀眾可以把對府中的記憶寫/畫在便利貼上,共同製作出府中的記憶拼圖。而近藤悟《A Door》在牆上設置了一個有鏡子的門,透過鏡子反射產生了一種另一時空的錯覺,而觀者的身影也會映照在其中,在虛幻與真實的模糊界線中,重新省思對於「自己」的定義。 

十一百造設計《百工百業:平凡生活的角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訪談了板橋府中的三間老店一古堂中藥行、信芳餅店、藝風堂印社。(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近藤悟《A Door》在牆上設置了一個有鏡子的門,透過鏡子反射產生了一種另一時空的錯覺。(攝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濟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法咪咪《法咪咪的咪滴仔FAMEME’s ME-dia》和莊志維《一起散步In the Progress/畫河》則分別邀請不同社群一起來共同參與創作。法咪咪和數位原生世代的國中生互動,探尋「媒體」對新時代的新意義;莊志維則是將河川的形象轉化為一條抽象的長方型發光體,邀請觀者使用卡典西德剪出他們記憶中的河,探索自身與河相處的經驗,呈現河川閃爍發光的另一種新樣貌。

法咪咪《法咪咪的咪滴仔FAMEME’s ME-dia》和數位原生世代的國中生互動,探尋「媒體」對新時代的新意義。(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莊志維《一起散步In the Progress/畫河》將河川的形象轉化為一條抽象的長方型發光體,邀請觀者使用卡典西德剪出他們記憶中的河,呈現河川閃爍發光的另一種新樣貌。(藝術家提供)

我們還能怎麼樣測量?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首先是以擬仿自然的雕塑,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觀賦予新的理解意義;再來以城市、現地建築作為媒介,串接我們與自然看似遙遠卻緊密影響的關係;接著利用社群共製、記憶拼圖等模式,邀請我們打開各自的景觀窗,創造新的閱讀體驗,而透過上述的方法,也讓我們與自然面臨的各層面問題一一浮現,也許需要開始「行動」的不只是美術館。


新美館移地行動 NTCAM On the Move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板橋435藝文特區
室內場館|週一至週五09:0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09:00-18:00
戶外園區|06:00-22:00
休館日|11.7(一)、12.5(一)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海關碼頭
B棟倉庫|週一至週日09:30-19:30
戶外園區|全天開放
休館日|11.7(一)、12.5(一)

參展藝術家|邱承宏、法咪咪、莊志維、陳科廷、陳淑燕、陳聖文、Empty Art Collective、十一百造設計、大橋頭藝術工作室 – 周學涵、不廢跨村實驗室、王怡婷、盂施甫、近藤悟、廖昭豪、謝懷賢、騆瑜。

陳思宇(Sih-Yu Chen)( 100篇 )

藝術書寫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等,現任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