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宏
公共藝術還可以有什麼可能性? 「我們在家」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創造新典範
臺北市最大社宅「廣慈」,跳脫傳統公共藝術框架,透過「我們在家」計畫五年的深耕,將藝術深度融入社區日常。近日舉辦成果展,讓...
【重返香港藝術現場】ABHK 2023巴塞爾香港藝術展開幕:新香港時代,台灣的亞洲藝術市場人設是甚麼?
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還沒開門,香港會展中心大廳已有不少前來一探究竟的SVIP與VIP們。經歷了前一天在香港各處舉辦的展覽記...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10組「視覺藝術」與7組「表演藝術」角逐三大獎項
110件提名中包含視覺藝術67組,表演藝術43組;入圍則視覺藝術10組,表演藝術7組。入圍的17組展演將於5月底競逐「表...
複調神話──眾聲共響的「日常」之音
今(2021)年臺灣藝術大學以「複調神話」為題,邀請臺灣、美國、法國、德國、韓國、香港共25位藝術家,透過限地製作與經典...
後花蓮八景:從藝術之眼看見不一樣的花蓮
第一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希望藉由在地藝術家的眼光,重新看待花蓮的大山大水,建立花蓮獨有的山水美學,並反...
都市傳說與藝術創作的「當代性」傳述:以邱承宏的《水泥動物園》為引
邱承宏的作品,透過趨近於行動藝術與民間雕塑踏查的聚合狀態,除了將塵封於記憶角落中的水泥動物自深埋的花蓮山林中掘出,在海濱...
以展覽史面對機構史:台北當代藝術館「歷史.當代」的結構與策略
受邀成為當代館20週年展策展人的陳貺怡,儘管具備藝術史研究者的身分,但從一開始就很明確這個展覽將不會成為文獻式的回顧展,...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