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

當代策展的數位轉譯:聲音、AR、VR通往臺灣藝術史未境之處
臺灣近五年公私立藝文館所舉辦的臺灣藝術史展覽中,開始運用新媒體技術,作為觀眾認識展覽的新取徑。其中,日治時期臺灣畫家郭雪...
影像的技術與死亡:許哲瑜、陳琬尹「三次哀悼練習」的兩個思考
此次展覽雖也延續和同樣的掃描團隊合作,以數位掃描建造影像場景,不過並不是為了特定角色的生命經驗來作技術使用選擇,而是技術...
繼金馬獎之後,張徐展《熱帶複眼》再獲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Animafest Zagreb)評審特別推薦獎
台灣藝術家張徐展以動畫作品《熱帶複眼》(Compound Eyes of Tropical,2022)獲選本屆「薩格勒布...
2023林茲電子藝術獎,台灣團隊作品《Inter net》、《迴映》獲評審榮譽獎
林茲電子藝術獎(Prix Ars Electronica)日前公布2023年獎項得主。台灣年輕藝術家陳姿尹、莊向峰雙人組...
【小典藏|新鮮事】誰說小孩子才看動畫!「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得獎動畫選輯」集結全世界精彩創作,腦洞大開又療癒身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將與臺中國際動畫影展、臺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在五月推出免費索票的「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得獎動畫...
【薄荷薄荷】代幣經濟是否有望成為二十一世紀文化基礎建設?以Shibuya為例
Shibuya從動畫的「擁有權」出發,並結合「互動式電影」,讓觀眾成為擁有者,並且可以參與決策劇情的發展方向。劇情發展對...
【蘭天律師專欄】IP開發多層次授權的眉角:原著、影視改編與衍生商品應用
IP開發近年來在台灣文創領域成為顯學,文創領頭羊爭相投入,尤以影視產業最為積極推展,圖像品牌亦不遑多讓,雙雙締造佳績。然...
重探歷史與當代調度:「第20屆台新藝術獎」典禮側記與得獎作品短析
鄭慧華認為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唯一不辭過程繁瑣的一個藝術獎項,由提名觀察人進行田調式地深入考察作為基準,至今累積了極為可觀的...
刀劍亂舞奇蹟:電玩引領的日本藝術復興
古典藝術與現代ACG看似難以交會的兩端,然而隨ACG界以取材的方式走向歷史文化,其客群亦開始突破同溫層,建立一條通往傳統...
【臺漫現場專欄】爸、媽,我要當偶像!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環境現況與問題
電傳時代的來臨、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造就流行文化的興起,歌手或演員透過媒體傳播渲染,有了「偶像」一詞的出現。「動漫地下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