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打開」:承前啟後的攀山之途——畫協理事長鍾經新四載經驗談

「打開」:承前啟後的攀山之途——畫協理事長鍾經新四載經驗談

眾所周知,鍾經新將「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的理念從其經營的大象藝術空間館一路帶至藝博會,形塑了近四年來ART TAIPEI的一條主軸,自2017年秋至今,在主題設定、展會規畫上鋪陳出統一的脈絡。連任兩屆畫協理事長、推動協會及包括各藝博會在內的各項業務革新有成的鍾經新,此時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2020年泰半已過,在全世界範圍內藝博會紛紛於疫情中偃旗息鼓的情勢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以下簡稱畫協)在原定於五月的台南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南藝博)中首次嘗試虛擬實境全線上博覽會形式;而時隔月餘,七月中旬台中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中藝博)則成為疫情以來台灣的首個大型藝博會,更迎接了明顯積蓄已久的購藏力。攜台中藝博的餘溫,畫協積極投入將於十月舉行的第27屆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ART TAIPEI)之籌備工作。連任兩屆畫協理事長、推動協會及包括各藝博會在內的各項業務革新有成的鍾經新,此時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鍾經新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ART TAIPEI的「再品牌」
畫協於1992年成立的當年就舉辦了第一屆「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1995年進一步更名為「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這一亞洲歷史最為悠久的藝博會,輝煌與低谷的時期都曾一一經歷。而即將完成兩屆理事長任期的鍾經新,受訪時也毫不避諱ART TAIPEI這一老牌藝博會近十年來所遭逢的衝擊與挑戰:先後開啟於2013至2014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下簡稱香港Art Basel)和上海兩大藝博會,尤其是2016年與ART TAIPEI撞期的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都為ART TAIPEI帶來一波波影響;加上2017年鍾經新接任畫協理事長時面臨組織內部困境、不被外界看好的態勢,一次具有革新意義的重啟勢在必行,這也是後來ART TAIPEI打造出「再品牌」效應的起點。此過程中,鍾經新的態度未變:「我們需要直面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才有辦法面對和跨越。我一直很想做的是超越目前狀態、跨越侷限去做一些較具開拓性的事業。」
眾所周知,鍾經新將「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的理念從其經營的大象藝術空間館(以下簡稱大象藝術)一路帶至藝博會,形塑了近四年來ART TAIPEI的一條主軸,自2017年秋至今,在主題設定、展會規畫上鋪陳出統一的脈絡。2017年ART TAIPEI令人耳目一新地設立年度主題「私人美術館的崛起」,以這一著眼於亞洲現象、亞洲價值的視角,在傳統藝博會作為一種商業輪轉機制的架構中,注入學術建構、時代觀察的明確意圖;2018年「無形的美術館」接續而來,將「私人美術館」的討論進一步導向藝術與在地生活、環境之關係機制本身,將藝博會作為觀念、組織、體系的碰撞與融匯之所。2019年之主題「光之再現」在鍾經新看來是此前兩年的「昇華版」,「光」意指「華人之光」,旨在提振華人藝術家的國際地位;今年度主題「登峰.造極」對應英文題「Art for the Next」:「疫情的當下我們需要有自我推動、自我督促的力量,擘劃出邁向巔峰的路徑,並以此自我期許。」
文化部長李永得參觀2020 ART TAICHUNG 台中藝術博覽會策略聯盟:中山青年藝術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向外打開」的建制方向
大象藝術自2009年起便成為最早大量參加國際藝博會的台灣畫廊,多年來參展足跡遍及歐、美、亞,鍾經新強調國際經驗對知識與格局累積的重要性,無論是對於個人、對於畫廊經營,更且是近年來站在畫協理事長位置上對藝博會的思考,皆是如此:「國際經驗讓我有挑選的知識,回來之後審美判斷就不同了,也知道要把自己本身的東西再深化,如果沒有深化經營,根基就不穩。我在ART TAIPEI有四年經驗,後面兩年比前兩年更紮實,就可以做制度性的創建。」
國際化的視野與潛能,也是鍾經新透過畫協與台灣本土畫廊的連結,對後者所寄予的期待。在她看來,是否具備登上國際舞台的能力,比是否真正成行來得更重要。畫協自2017年起推出會員外展獎助金計畫,意在彌補畫廊申請文化部或國藝會海外參展補助未成功的遺珠之憾;2019年補助金額也由此前兩年的兩萬元提升為五萬元,代表畫協對會員前進國際的支持與鼓勵。鍾經新借用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的理念說:「一個團體中,比起某個會員走了一百步,還不如每個會員都往前一步,這樣整體就能往前一大步。」
除了鼓勵會員踏出國際,畫協也戮力打破大小邊界,自2017年開始設立春秋兩季大師課程:春季課程旨在開拓藝術門類之外的學習,秋季則搭配當年度的藝博會主題來規劃,包括管理大師司徒達賢、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邱再興、金融家劉奕成、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都曾是受邀講者。自2018年起,更逐年分別以美術館、基金會以及今年度的非營利組織等,這些傳統意義上與藝博會涇渭分明的機構,為與商業活動並行的焦點單位,形成台灣藝術生態多元結構之切面。面對這些看似非重點的板塊,鍾經新點出其重要性:「除了質的提升,也希望是一種眼界的打開、觀念的啟動。」
理念孵化下的展區結構
近四年來,ART TAIPEI的特展區始終是一大關注焦點,不僅巧妙串聯起台灣畫廊產業與台灣美術史進程,也在這塊土地及其滋養的藝術前輩與匯聚於藝博會的眾多中生代、新生代藝術家之間,牽起傳承的線,為後者賦予未來的想望。從2017年至2019年,ART TAIPEI分別以1950年之前的日治時期、1950至1980年代、以及1980年代至2000年的三階段劃分,邀請學者白適銘為策展人,梳理「台灣美術世紀演繹」。2017年主題為「世紀先鋒—台灣現代繪畫群像展」,聚焦1950年以前日治時代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創作歷史;2018年以「共振.迴圈─台灣戰後美術」為題,整理了台灣戰後30年間藝壇百花齊放、多元對話與尋求交集的美術迴圈;2019年則以「越界與混生—後解嚴與台灣當代藝術」為主題,綜觀解嚴前後迄於千禧年之間台灣當代藝術的整體發展。而ART TAIPEI因展場條件無法向美術館借展,完全仰賴台灣藏家慷慨出借藏品,鍾經新還如數家珍地提及陳植棋從未在美術館展出過的一幅《靜物》,推動民間購藏的畫廊產業對台灣美術史建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此外,2018年開始的ART TAIPEI台灣藏家特展區,則是鍾經新於同年三月成立「台灣藏家聯誼會」後,為彰顯台灣藏家的多元收藏而設立,主題從「開.窗」、「佇立.遠望」到今年十月將與ART TAIPEI同名的「Art for the Next」,再再以立足在地而遠眺的開放式姿態營造出參展商展位與特展區的交相輝映。鍾經新也不忘提及ART TAIPEI不同單位或單元的展位之間,在空間規劃上都經過深思熟慮:「我們在做空間鋪陳時,都有想表達和推動的理念規劃」,無論是展區地面條件不佳、卻獨具特色的特展,還是三年來穿針引線的公共藝術,都是為了將觀眾帶往每一個角落細細品味,各種形式的互動作品,也旨在拉近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毫不馬虎。
2018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特展區「共振.迴圈─台灣戰後美術」。(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新南向」是2016年鍾經新的畫廊理事長競選「政見」之一,而時至去年畫協才有機緣真正將考察重點深入東南亞,聚焦於1957至1958年來台學習美術的新、馬、港三地僑生。鍾經新親自與策展人白適銘二度前往東南亞進行訪談田調,勾勒出即將於十月ART TAIPEI亮相的東南亞特展之輪廓。以台灣20世紀美術史為特展主軸時,畫協研究的是外來文化在台灣衍生出的文化樣貌;此時則別出心裁地調轉方向:「從外地來台的藝術學生、學習之後回到僑居地,從創作到教育、再到藝術生態等方面的輻射現象,這也是另外一種思維。這本是政府的範疇,但我本著可以『民間先行』的觀念,做出成績政府自然會看到效果。」鍾經新相當自信於核心理念之下的不同路徑規畫。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鍾經新理事長與「彼邦.吾鄉 — 東南亞戰後留臺藝術家特展」策展人白適銘教授拜會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館長Mohamed Najib bin Ahmad Dawa與副館長YBhg. Encik Amerrudin Ahmad。(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品牌策略聯盟的持續擴展
與大品牌建立跨域策略聯盟,也是源自鍾經新在大象藝術經營中的一個觀念。2009至2014年連續六年參加SCOPE Miami及三年CONTEXT Art Miami,讓她從當地經驗中受到啟發,2018年的台南藝博就與高雄國際遊艇博覽會策略聯盟,此一合作除了為畫協會員開闢新的展演平台,也活絡了台南與高雄之間的地方文化連結。「設計、規劃各式各樣的連結時,要打開很多觀念和思維方式,也要充分考慮在地的特性。」作為一位擅長資源整合的畫協理事長,鍾經新同時不斷思考的是,具有國際視野的藝博會如何得以同時深化在地連結?
2018 ART TAINAN 台南藝術博覽會策略聯盟:高雄國際遊艇博覽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今年度在台南藝博取消的情況下,台中藝博與四大獎項結為策略聯盟,分別為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青年藝術獎」、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藝術新聲」、新竹生活美學館「璞玉發光」,以及畫協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共同推動的「臺藝新人獎」,乃是鍾經新綜合過往合作經驗、獎項內部特性、國際化需求等考量而建立策略聯盟的夥伴。從某種意義上看,畫協的策略聯盟同樣具備打開的姿態,包括透過2019年公共電視「藝術的推手」系列節目,努力將台灣藝術產業故事推向大眾,那也是藝術產業首次成為公視的節目主題。
這種與不同領域單位建立策略聯盟的方式,是畫協不斷藉以「打開」的規劃方向。鍾經新更進一步建議文化部,一年一度於ART TAIPEI中備受關注的「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簡稱MIT)當走駐外館舍巡迴展路線,重視與當地僑界的配套連結推廣,甚至由僑界購藏MIT作品並可安排當地美術館的展覽—透過對文化部的建言,畫協也在某種意義上扮演了產業第一手觀察員。
多元生態中的定位,及安度危機經驗談
在鍾經新的型塑下,畫協旗下的三個博覽會各顯現出不同的面向與側重;其中台南藝博便以古都「風華再現」為鮮明形象,重視與在地元素以及更為深層次的與在地情感的結合。談及現今台灣進入藝博會多元生態的時代,鍾經新毫不諱言「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對ART TAIPEI的影響,但她認為「負面壓力帶來正面刺激」,曾於2019年先後於香港、上海、台北舉辦的ART TAIPEI亞洲巡迴藝術論壇中,直面「國際博覽會強勢介入本地後、對本土藝術產業產生的影響」,這一恰好也是三座城市皆面對的課題。對此,鍾經新對「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期待是「各自發展、各自成就」,並在一定高度上正面思考:「並非一定需要國際大畫廊,才能撐起一個優質的博覽會,我們可以透過策展或各種合作,一樣可以深化ART TAIPEI 的質感,我們要深耕的是『共榮共好』的未來路。從國際上對台灣的觀察,台灣的收藏已至成熟階段,理應有不同的成熟對待方式。今年疫情影響下我們依舊可以舉辦藝博會,正是因為台灣畫廊數量夠多也夠精彩,足以支撐起一個藝術博覽會。」
2020年的疫情,同樣在危機中提供了轉機。經歷了1997至1998年金融風暴、2003年SARS疫情、2007至2008年次貸危機,如今面對第四波衝擊的ART TAIPEI沉穩進行著體質調整,鍾經新也將之歸功於台灣相對完整的藝術產業生態鏈。畫協下設的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自2018年起開始執行畫廊產業史資料庫整理工作,甫於七月正式出版了五冊專書之一的《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1960-1980)》,這由鍾經新親自整理畫協年表、同仁整理畫廊年表,並邀請五位學者專文論述的資料庫建制工作,無疑是畫協轉型過程中堅固基石的重要一環。在大環境動蕩的這一年,畫協也並未駐足觀望,積極探索藝博會線上化與線上資料庫的優化,也直接運用YouTube官方頻道,開創製作了一系列「畫協會客室」節目,依舊是台灣藝術產業中最為活躍的一支力量。面對特殊時局,鍾經新所抱持的發展策略,蘊藏著某種進退合一的智慧:「我們一直希望國際化,但疫情把所謂的國際化現象催毀了,其實讓人深刻體悟的是需要回來強化自己,自己強化之後再出去打開國際,又是新的形象。」
2020 ART TAICHUNG 台中藝術博覽會講座:《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首冊新書座談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嚴瀟瀟(Yan Xiao-Xiao)( 164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