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朝向根深葉茂的發展之路:專訪也趣藝廊負責人王瑞棋談海內外畫廊經營術

朝向根深葉茂的發展之路:專訪也趣藝廊負責人王瑞棋談海內外畫廊經營術

去年秋,也趣藝廊於德國萊比錫斯賓佩納藝術園區(Spinnerei Leipzig)的新空間,以合作多年的藝術家范揚宗個展拉開序幕,也趣藝廊在「參加海外藝博會」、「製作國際合作展」的國際化常規路徑之外,獨闢蹊徑地以設立常駐據點形式,踏出臺灣藝廊深入歐陸的第一步。藝廊負責人王瑞棋(Rick)一語道破:「國際化不是目標,而是我們的手段。」在一系列朝向國際發展的策略背後,是也趣藝廊自2002年創始以來,一步步將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藝術生態相串聯的18年歷程。
去(2019)年秋,也趣藝廊於德國萊比錫斯賓佩納藝術園區(Spinnerei Leipzig)的新空間,以合作多年的藝術家范揚宗個展拉開序幕,在今年3月園區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暫時關閉前,已先後將郭志宏、沈昭良、華建强這幾位不同世代的臺灣藝術家帶至這一國際平臺。
德國萊比錫斯賓佩納藝術園區(Spinnerei Leipzig)。(也趣藝廊提供)
藝術家范揚宗在也趣萊比錫開幕展「假期-范揚宗個展」(2019)上。(也趣藝廊提供)
也趣藝廊萊比錫空間全名為「Aki Gallery Leipzig Prospect」,「prospect」(「前景/展望」之意)一詞所蘊含的前瞻性,也代表著也趣藝廊在「參加海外藝博會」、「製作國際合作展」的國際化常規路徑之外,獨闢蹊徑地以設立常駐據點形式,踏出臺灣藝廊深入歐陸的第一步。與此同時,這一選擇不僅是多重因緣下的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這國際化的一步與也趣藝廊一路走來所堅持的核心理念與發展方向息息相關。對此,藝廊負責人王瑞棋(Rick)一語道破:「國際化不是目標,而是我們的手段。」在一系列朝向國際發展的策略背後,是也趣藝廊自2002年創始以來,一步步將臺灣當代藝術與國際藝術生態相串聯的18年歷程。
也趣藝廊於萊比錫斯賓佩納藝術園區的空間「Aki Gallery Leipzig Prospect」外觀。(也趣藝廊提供)
從近二十年未變的初衷,到萊比錫計畫的「三個目標」
在王瑞棋的主導規劃下,也趣藝廊萊比錫空間以計畫為基礎(project-based)、相對「輕量化」的面貌示人。斯賓佩納藝術園區所在地曾是歐陸規模數一數二的棉紡織廠,超過一個世紀的深厚歷史,以及東、西德統一後成為著名的「萊比錫畫派」主推場而聲名大噪,如今超過百位藝術家工作室、十餘家畫廊和不同類型的藝文展演空間,也使之持續活躍於德國當代藝術生態之日常。也趣藝廊作為當期受邀駐地的國際畫廊,已舉辦的三檔展覽從藝術品質到商業收益皆可謂相當成功,然在王瑞棋看來,對整個駐點計畫的效應作出評估尚需時日。銷售成績固然重要,但對於不惜重本前進歐陸、在國際舞臺上主推臺灣當代藝術家個展的也趣畫廊來說,顯然還有比生意更為優先的考量。
也趣藝廊負責人王瑞棋(Rick)。(也趣藝廊提供)
在王瑞棋於2002年創立也趣藝廊之初,臺灣藝術市場大致可謂由本土前輩藝術家和當時尚處萌芽前期的中國藝術二分天下,也趣藝廊卻選擇一頭扎入臺灣本土當代藝術,幾無前人經驗可模仿借鑒,也鮮有可分享經驗、互通有無的同儕。一路摸索至今,王瑞棋認為也趣藝廊仍在不斷尋找和開拓經驗台灣當代藝術的路徑,國際化也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必要,如何讓世界看到自身畫廊及所代理和推廣的藝術家,是經營的一大要務。也趣藝廊於2007年左右開始有意識地建立藝術家的獨家經紀制度,並透過諸如參加國際藝博會、與海外畫廊合作、將代理藝術家作品帶至海外私人美術館等方式,逐步增長旗下大多位於三、四十歲這一年齡段的臺灣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
也趣藝廊台北「People surroundings – Marc Desgrandchamps & Uwe Kowski雙個展」(2016)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也趣藝廊台北「Reflection_Uwe Kowski & Kai Schiemenz雙個展」(2018)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從這樣的初衷與發展歷程來看,王瑞棋為也趣藝廊萊比錫空間所設立的三個目標,便是在同樣邏輯和策略下的一個環節。目標之一,即透過德國、萊比錫斯賓佩納藝術園區的平臺讓世界看到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王瑞棋評估此一策略為事半功倍的國際化方法;目標之二,則將目光對準在歐洲進行研究或創作的臺灣年輕人,將這一常為人所忽略的群體視為可被納入未來發展版圖的連線夥伴;目標之三則探向國際連結的深層次,讓海外空間成為也趣藝廊與德國乃至歐洲的藝術網絡對接的立足點,為此也趣藝廊安排已與畫廊合作多年、熟知經營理念與推廣內涵的資深管理人員李悦芝(Jo)駐點萊比錫,足以代表畫廊與當地建立實質性的深入往來。
這與王瑞棋多年來的切身經驗與思考密切相關,常跑歐洲、日本的他發現透過實際溝通往來,與國際網絡建立連結並非困難重重。在也趣藝廊將臺灣藝術推至歐美的短短幾年內,他觀察到西方市場對國際能見度尚低的臺灣當代藝術家其實接受度頗高,如2016年國際知名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就曾在倫敦的藝博會上初見郭志宏作品時,即將之納入自己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華人藝術收藏。在王瑞棋看來,這樣的機會是隨著選擇了正確的平臺而來的。因而他在受訪時反覆強調,即便對於也趣藝廊這樣主推臺灣當代藝術、立基本土的畫廊來說,國際化都存在巨大的可行性與可能性。
以畫廊為主要單位的東、西方國際合作
在將臺灣當代藝術推向國際、在臺灣的畫廊空間內舉辦國際展的雙向過程中,也趣藝廊遵循一個不常為人提及的準則:只與畫廊合作,而非直接接洽海外藝術家。這是基於建立有效的策略聯盟而作出的選擇,既避免不必要的行政資源浪費,或是因對當地藝術生態認識不足而可能產生的風險,又能直接對接合作畫廊所代表、所連結的當地藝文網絡,用王瑞棋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去海外找那個國家的『也趣藝廊』」。這種合作是建立在共通共鳴的藝術品味、理念、以及必需的因緣和合之上,同時,王瑞棋也強調經營藝術的眼光,當放得比做展覽本身更加長遠,明確目標後,直接瞄準可助其實現的背後平臺,「走對路,就能縮短期待的時間」。
目前,也趣藝廊的海外連結主要集中於德國與日本兩國。在德國,也趣藝廊與知名畫廊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以下簡稱EIGEN+ART)組成策略聯盟,雙向互惠,在各自空間展出、乃至購買對方代理藝術家作品,EIGEN+ART更將也趣藝廊引薦至萊比錫和德國藝術界。箇中因緣,始於王瑞棋在一次藝博會上出手於EIGEN+ART展位購買馬丁.埃德(Martin Eder)的作品;將近十年後,埃德的創作也終於將正式由也趣藝廊引入臺灣,而也趣藝廊也已成為德國當代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在臺灣的持續展呈平臺。
馬丁.埃德(Martin Eder)《Lob des Schattens》,布面油畫,150x100cm, 2019。(藝術家與也趣藝廊提供)
也趣藝廊與日本畫廊的淵源,則開啟於2008年王瑞棋參與籌備翌年舉辦的首屆「Young Art Taipei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之時。與在德國透過與EIGEN+ART的固定結盟而逐步推進在地連結有所不同,十來年來也趣藝廊在日本的合作對象,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目標而有所改變,從2010年「Data and Vision」、2011年「手數系」這樣一些頗具策展概念強度的展覽計畫,到近年來從具體派到物派的一系列作品展,也趣藝廊透過與數家日本畫廊、策展人的合作關係,逐步引入符合也趣藝廊品味與喜好的日本藝術,也透過各不相同、卻皆有長期密切聯繫的合作方,拓展在日本藝術認識方面的深、廣度。
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也趣藝廊在臺北空間每年都會安排合作方代理藝術家的個展或主題聯展。在各方積極促成下,包括松谷武判、小清水漸、舟越桂(Katsura Funakoshi)等日本現代藝術大師皆首度隨作品來到臺灣,而舟越桂來臺時,更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賴永興教授之邀、於大學演講,讓臺灣的雕塑系學生有機會親炙日本木雕大師及其創作。在王瑞棋看來,有了這般雙向的親身體驗與交流,國際合作的連結才算建立起來。
「刀尖的優雅:舟越桂、須田悅弘雙個展」(2019)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2017年ART TAIPEI時也趣藝廊安排舟越桂現場分享會。(也趣藝廊提供)
雖然與海外畫廊的最初連結都具某種程度的偶然性、也不見得有明確規畫,但無論是國際合作還是海外設點,王瑞棋都並非隨興而為,除了對海外合作畫廊本身的理解之外,背後也有對那一文化、社會土壤的認知與認可。德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學術和商業累積,透明而專業的藝術市場,以及背後整個社會的經濟支持、面對外來文化的接納等整體社會氛圍,都是也趣藝廊在決定作出選擇時的重要參考;而在日本,王瑞棋看到的是社會經濟力量下,日本國民對文化、藝術的投入和喜愛既寬且深,政府也從上至下制度化地對待文化發展。這些理性認知與邏輯分析,連同感性的藝術喜好,都是王瑞棋在審慎評估與挑選海外合作對象時綜合考量的因素。
王瑞棋珍視當前的種種合作關係,並強調「整個藝術產業要推廣藝術,不能少了畫廊的角色」。他以自身畫廊的國際合作經驗為例,期待臺灣能有更多畫廊一起,各自開拓和發展海外連結,彌補臺灣在國際社會文化交流中的相對弱勢,逐步提高臺灣當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能見度與聲量。
松谷武判與王瑞棋合影於2017年ART TAIPEI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從也趣年度展覽計畫,看臺灣當代藝術與海外戰後藝術的「黃金分割」
總前所述,也趣藝廊在內、外整體經營策略上的思路與側重,也同樣體現在展覽的年度規畫之中。過往也趣藝廊以臺灣當代藝術家為代理的絕對主體,然也必須面對這樣的純粹性難以讓畫廊永續經營的現實,便選擇在幾年前開始戰略調整,逐漸介入戰後藝術市場,並選定符合畫廊品味的日本戰後藝術為其中主要的深掘對象。據王瑞棋介紹,臺灣當代藝術與戰後藝術目前大致比重約為六、四分,並將會繼續維持這樣的平衡。
也趣台北「無物MONO-HA: The Art of Nothingness」(2019)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在過去三年中,日本具體派、物派串起也趣所處理的戰後藝術中的一條最顯著線索,幾次展覽兼具引介和梳理色彩,包括具體派代表性核心成員作品展「具體Our Spirit Is Free」(2017)、包含女性藝術家中辻悅子在內的「Gutai and Further」(2018)這樣兩次大型聯展,以及物派聯展「無物」(2019)和小清水漸個展(2019)。今年再度梳理具體派,則聚焦於以松谷武判版畫為代表的具體派紙上作品,即將於5月亮相的「Gutai on Paper」中,還將囊括並不多見的白髮一雄、田中敦子(Atsuko Tanaka)的作品。
也趣台北日本具體派展覽(2017)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於也趣藝廊採訪當日,正值集結六位日本戰後普普藝術先鋒人物作品的「POP IN 日本戰後藝術」一展(延伸閱讀:普普藝術和日本戰後的影響),這也是臺灣首次較為完整呈現日本普普藝術的展覽。從年齡層角度來看,這些日本普普藝術家大都接續具體派、物派藝術家其後,以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接續映射出日本戰後秩序重建的社會文化面貌。王瑞棋以不僅針對大眾、也針對藏家的「知識傳遞」,來描述與商業行為並重、也相輔相成的畫廊要務,在展覽籌備過程中自然累積的梳理成果,以及針對這種知識分享、而搭建於與展廳一牆之隔的私密型藏家聚會平臺,同樣形塑著畫廊的品味與品牌。
也趣台北「Gutai and Further」(2018)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也趣台北「POP IN日本戰後藝術」(2020)展覽現場。(也趣藝廊提供)
來自德國的交流展也同樣有規律分布於每一年的展覽規畫中。EIGEN+ART旗下的一線藝術家馬丁.埃德,即將為也趣藝廊今年度的個展帶來寫實技巧結合超現實主題的新作系列。十年前因這位藝術家的創作而種下也趣藝廊與EIGEN+ART長期合作的種子,這位曾在歐洲也算異數的具象畫家,如今卻也呼應了西方世界逐漸回頭談論那沒落已久的具象繪畫之契機。
雖然臺灣當代藝術的展覽比例隨畫廊戰略調整而有所下降,但王瑞棋強調這初衷未變,對旗下的代理藝術家也始終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他們的個展依舊佔據展覽年度規畫中臺灣部分的絕對主體。以今(2020)年度為例,除已於去年末至今年初舉辦的沈昭良個展「築地魚市場」外,也趣藝廊還將陸續推出華健强、郭志宏、范揚宗的個展,以及原定於萊比錫空間展出、因疫情停擺而延期、先在臺灣亮相的吳逸寒、李承道個展,加上今年已邁入第八屆的推廣臺灣當代藝術新銳的「Y.E.S. TAIWAN VIII」展,撐起也趣藝廊國內外展覽「黃金分割」比例的重要一部分。其中,李承道的萊比錫個展雖有展期異動,但也趣藝廊透過早已布局的國際連結,於3月在日本Megumi Ogita Gallery推出其個展「東京浪流連」,展出藝術家特別針對日本文化而創作的作品,這也呼應了也趣藝廊將「接地氣」納入海外合作策略的思路。與此同時,也趣藝廊也積極參與旗下藝術家在臺灣內部的推廣,華建强新作個展「通關密語」將於5月下旬在臺南市美術館亮相,選件上也將針對美術館與畫廊觀眾群的不同,與即將在7月登場的畫廊個展作出區隔。
也趣萊比錫「安能居-華建强個展」(2020)。(也趣藝廊提供)
王瑞棋始終認為臺灣藝術的這一部分,是也趣藝廊的重心所在,期許能帶著臺灣年輕藝術家一齊再上層樓。而其策略,便是透過將國際藝術那另一半的能量「引流」:考慮到臺灣當代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所觸碰到的藏家群截然不同,透過在兩種類型藝術間建立起適合也趣體質的「黃金分割」比例,讓二者的目標藏家群中產生交流、連結甚至跨越的可能性,帶起臺灣當代藝術家於更寬廣藏家群中的能見度與認可度。
小結
感性的藝術審美認知、加上務實而大膽的畫廊經營術,是王瑞棋及其所主導的也趣藝廊,歷經18年發展而穩健壯大、並形塑顯著品牌的關鍵。也趣藝廊走過一條臺灣畫廊界鮮見的東、西方國際畫廊合作之路,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王瑞棋意識到國際展覽籌辦的難度,卻依舊餘地在已建立的國際連結、一年前即製訂的展覽規劃基礎上作出相應調整,而不至於亂了陣腳。或許這也是在全民思考風險管理、超前部署的時刻,值得探究的案例。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