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Osaka 2024 大阪藝術博覽會直擊:臺灣畫廊聯袂出航;藝博會擴充展區驚喜連連

Art Osaka 2024 大阪藝術博覽會直擊:臺灣畫廊聯袂出航;藝博會擴充展區驚喜連連

號稱日本最大藝博會之一的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 2024)2008年創辦迄今邁向第16個年頭。今(2024)年共吸引45家國內外畫廊參展,以日本關西地區的畫廊最多,國際畫廊共八家,包含臺灣與韓國個四家。今年活動會址有三,一是畫廊部分,在宏偉寬敞的大阪市中央大會堂三樓舉辦,展出國際畫廊當代藝術作品為主;二為擴充活動區域,場址包括大阪創意中心(Creative Center Osaka)及北加谷(Kagoo ),該區有21位藝術家參展,專注於大型作品和裝置藝術。

藝術產業國際化是畫廊業者一大目標,帶著旗下藝術家走出去,同時,在歷次參展活動中也把心得帶回來。日本大阪藝術博覽會耕耘已累積16年,果然心血沒有白費,朝代畫廊劉忠河、也趣藝術王瑞棋、德鴻畫廊陳世彬,加上伊日藝術計劃黃禹銘率領團隊參與盛會,各個志在必得。本週抽空飛一趟日本大阪,希望見證臺灣畫廊業者的拼搏,同時也查訪日圓巨貶下日本藝術產業的狀態。沉睡了30年的日本急於打造國家競爭力,一場藝術博覽會的舉辦幾乎傾全力以赴,讓人充分感受那分日本再起的誠意與企圖心。

Art Osaka 2024 大阪藝術博覽會展覽主視覺。(圖片來源:Art Osaka)

號稱日本最大藝博會之一的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 2024,以下簡稱大阪藝博會)創辦於2008年,迄今已邁向第16個年頭。今(2024)年熱鬧紛呈,共有45家國內外畫廊參展,主打溫暖、可愛的中低價位,推升市場買氣。以日本關西地區的畫廊最多共19家,包括大阪13家、京都3家、兵庫2家、三重1家,東京地區則以14家居次,而愛知縣也有4家;國際畫廊共8家,包含臺灣與韓國各4家。

今年活動會址有三,一是畫廊展區部分,本次展出國際畫廊當代藝術作品為主。在宏偉寬敞的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三樓舉辦。眾所皆知,中之島一帶藝文氣息濃厚且地理位置卓越,人氣旺盛,中央公會堂更是座百年歷史建築。1918 年,由股票經紀人岩本榮之介(Einosuke Iwamoto,1877-1916)捐贈建成,一直作為大阪市的珍貴地標。特別間中的玫瑰花窗與窗簾,自建成以來一直保留迄今,古色古香氛圍中呈現當代藝術家的心血作品,舊與新、傳統與當代倍有對比特色。二則為擴充活動區域,場址包括大阪創意中心(Creative Center Osaka)及北加谷(Kagoo),該區有21位藝術家參展,專注於大型作品和裝置藝術。

大阪城市一景。(簡秀枝提供)

臺灣朝代畫廊負責人劉忠河最初到日本大阪探路,參加大阪藝博會深受啓發,是2008年的事,迄今已相隔16年。之後他回到台灣,呼朋引伴積極將臺灣優質畫廊帶到該會,藝術家們也藉此走出台灣,迎向國際,同時也為台日畫廊交流合作,以及民間友誼添薪加柴,深化彼此關係。劉忠河對商機敏銳,首次到日本大阪試水溫時,參加大阪堂島舉辦的「飯店博覧會」留下深刻印象,返國後主動向畫廊協會推薦,但當時畫協受限於人力與經費,決議暫緩辦理日後再議。

由臺灣多家畫廊業者組成的「臺灣當代藝術連線」則認為機不可失,小而美與親和力十足的飯店博覧會很適合在臺灣推廣。2008年秋天,「臺灣當代藝術連線」通過劉忠河提議的「Young Art Taipei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YAT)名稱,正式註冊了商標。翌年五月,臺北王朝大酒店迎來首屆「Young Art Taipei 」的飯店博覽會,為臺灣藝術市集帶來新模式,也預示了日後開枝散葉多元發展。

百年歷史建築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作為Art Osaka 2024展場,古意盎然,交融著當代藝術風采。(簡秀枝提供)

2019年,YAT在累積了十年的基礎後擴編為「One Art Taipei 」(藝術臺北,以下簡稱OAT),除了堅持原有青年藝術家的推廣外,更增加當代名家的精品特色,讓藝博會的內容與影響力更深遠,包括每年舉辦的論壇、講座、新賞獎,也與學術界密切接軌。令人欣慰的是,OAT近幾年運作的風風火火,今(2024)年元月除了在JR東日本大飯店臺北分店舉辦外,增辦了首屆「Voices」型裝置雕塑展,地點選在南港瓶蓋工廠園區的舊建築裡,四天內參觀者眾、評價極高,連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都慕名參觀,懿名遠播。

這回劉忠河、王瑞棋與陳世彬相偕,外加伊日藝術黃禹銘,結伴參加今(2024)年大阪藝博會,夥伴之間相當珍彼此情緣,以及長時間累積出的事業默契,不管交易結果如何,都是極佳的國家經驗,正是文化部黑潮計劃鼓勵的項目。

Art Osaka 2024 畫廊展區,也趣、伊日、朝代、德鴻參展

也趣藝廊由擔任過畫廊協會理事長、亞太地區藝術組織主席的王瑞棋領軍,五位不同世代、風格各異的臺灣藝術組成盛大參展團,分別為沈昭良 (1968-)、范揚宗 (1982-)、吳逸寒 (1982-)、鄭農軒(1983-)、彭思錡 (1995-),年齡介於29歲到56歲間,媒材從油畫到影像,皆相當具有代表性,搶攻地緣政治巨變下的嶄新亞洲市場。本次也趣以《Ilha formosa!》為主題——「Ilha」意為島嶼,臺灣作為地理意義上第一島鏈的關鍵性存在,四季分明氣候孕育出獨特生態風貌;而福爾摩莎(Formosa)除了意指「美麗」外,背後亦牽涉殖民文化為土地帶來深刻影響。

范揚宗擅長以膠帶在畫面中做出銳利邊線,著名的「泳池系列」描繪一種開放又私密的公共泳池畔,以不合常理的視角,呈現人們窺視他人與期待被窺視的慾望。當發亮水珠在炙熱發紅的頸背蒸散,如浪林葉和閃閃發亮的天空,好似藝術家澎湃內心,侵略性的慾望欲言又止,在看似祥和的畫面中激烈翻湧,隱密濃烈的慾望鈎起千堆雪,大喇喇撕開東方夜生活大門,耐人尋味。

Art Osaka 2024中也趣藝廊展位一隅。(也趣藝廊提供)

沈昭良長期關注庶民社會文化,透過紀實攝影呈現臺灣獨有文化符碼,從題材與美學上梳理出獨特風格,1993年開始,他花費16年時間往返臺日拍攝,完成鉅作《築地魚市場》。本次展出作品《漂流系列》(2015-2023),紀錄臺灣文化地景、土地故事,追述過往殖民文化、國家認同等歷史痕跡,藉由「漂流」的狀態,象徵臺灣人埋首向前的過程。沈昭良說,在「STAGE」系列發表/出版那幾年,進入藝術市場載浮載沉後才理解「攝影」除了在商業廣告、藝術創作外,可能還能與商業藝廊、地方藝文展演、藝術博覽會等領域相互跨界,他也非常感謝也趣藝廊的帶領,四處拼搏、漂流前往大阪藝博會就是例證。

彭思錡自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畢業後全心投入創作,創作發想源於東方書畫、裝裱修復以及工藝精神,其作以水墨、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多方呈現。近年彭思錡著迷於構樹與血桐落葉,那是她每日往返工作室路途中所相遇的,以過往熟悉的書畫媒材經驗帶入創作,創造出薄如蟬翼的纖細葉片陶瓷雕塑,以獨特且新穎的形式,探索東方藝術表現的多重可能性,趣味十足。

Art Osaka 2024中也趣藝廊展位一隅。(也趣藝廊提供)

鄭農軒早期創作題材以人像居多,透過抹除、塗改手法使人物變異或模糊化,詮釋日常人際關係與自我情感。近期則透過古典繪畫於藝術史各時期樹立的敍事方法、造型模式,加以拼湊、模擬、重塑,再以細膩線條創造出似人、幻獸的角色,搬演當代社會滿含生命體現、情感投射的「人間」舞台劇。本次參展作品,鄭農軒以繪畫為載體引導視覺與手感延伸,在筆刷來回之中搓揉出樹葉姿態,以鮮明致幻的顏料推擠出果實累累,神秘而多彩的自然形象,連結了繪畫的精神性與對人類存在的哲思。

Art Osaka 2024中也趣藝廊展位一隅。(也趣藝廊提供)

出生德國司徒加特的吳逸寒,畢業於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深受北方文藝復興與法蘭德斯繪畫影響,關注如何從深遠繪畫歷史中延續古典大師繪畫脈絡。她筆下怪誕冷調、細膩平滑的繪畫質感,建立明顯個人風格。吳逸寒經常以女性視角出發,精準描繪現代人對於身體的焦慮,犀利剖析今日社會對於容貌、權力以及性別之間的標準失序。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她以衰敗腐朽的花卉出發,另類詮釋世人對於「生命狀態」與「美麗醜陋」的刻板觀念,顛覆性極強。

Art Osaka 2024中朝代畫廊展位一隅。(朝代畫廊提供)

朝代畫廊展出臺灣雙人藝術家組合林餘慶(1983-)與魏杏諭(1982-)最新系列創作,胸有成竹地向當地藝術界發聲,期待更多人了解台灣當代藝術的現今風采。

中生代藝術家林餘慶與魏杏諭,兩人已共同創作逾15年,創作語𢑥成熟圓融。兩人作品具有歐洲宗教壁畫的「共時性」,將長篇故事呈現在單一畫面上,讓觀者既一覽無遺也能細細品味,時間序跟隨著眼睛所及之處,每一處都有事情正在發生,這種提供觀眾任意瀏覽的自由,讓人更容易沉浸且充滿欣賞樂趣。在他們創作所形成的生態系中,均衡分配的漸層色調讓畫面豐富而濕潤。該種均勻的用色模式,和油畫顏料發明之前的蛋彩畫、文藝復興時期的濕壁畫頗為相近,讓觀賞者產生平和穩定、幸福唯美的感受。

創作初期他們孕育出類似引路精靈的「Wulala」一角,引領觀者進入創作的奇幻繽紛想像世界,其中包含了藝術家的多面向思維,如對未知生活的不安定投射、對未來的熱情期待與想像。隨著時間演進Wulala也更諳人類習性,以更多元的狀態出現在大眾眼前,藝術家藉此與外界表達不同宣言。兩人作品也會搭隨文字敘述,讓人在觀看原已無限衍生、交錯纏繞的構圖時,不由得被領往更深度迷幻的世界,趣味盎然彷彿黑膠唱盤機般試圖在低語呢喃之中,讀寫出腦海裡被現實覆蓋住的低聲絮語。

Art Osaka 2024中德鴻畫廊展位一隅。(德鴻畫廊提供)

德鴻畫廊陳世彬是今年OAT的主席,才辦完評價極高的臺北飯博及臺北瓶蓋工廠裝置藝術展覧,這回在大阪藝博會推出邱杰森 (1986-)與吳權倫(1985-)之作,展現支持臺灣年輕藝術家出頭的雄心。

邱杰森關注於現實環境產生的異變與約化狀態,透過檔案紀錄與觀察,探索人在地圖與地誌中的關聯性,他的創作媒材多元涉及了立體裝置、繪畫、數位與多媒體等。透過創作計畫,邱杰森以「地理圖式」再現地方,從田野踏查發現他的歷史與記憶的「複層」,研究地方「形象」並重新塑造地理與人的交感關係,詮釋了當代的抽象世界,作品背後隱藏著濃厚的人類思維邏輯與身軀、環境、空間的連結。

Art Osaka 2024中德鴻畫廊展位上吳權倫的作品。(德鴻畫廊提供)

旅居德國柏林的吳權倫則在數位繪畫創作上走出自己的路。他從2011年開始發展數位繪畫創作,將其當作迴避繪畫與傳統媒材的手段,運用電腦生成影像、攝影、素描、現成物、陶瓷等媒材,發展成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近期作品多從一段收藏/收集的過程起步,關注這些「收藏物/收集物」自有的身分與啟示,再逐漸納入歷史與社會的脈絡。其作《碎片Debris》泛指在災變意外後的人造殘餘,直觀上可視為對該系列作品的造型描述,提問當代「物(產品)」隨著數位與實體,能用或不能用而轉變的身份。該作從2011年迄今陸續發展出數個子系列,每一個階段都重新探問《碎片Debris》 的意義。

Art Osaka 2024中伊日藝術展位一隅。(伊日藝術提供)

伊日藝術計劃的黃禹銘也是藝術產業界公認的經營高手,跨域跨界且無役不與,本次大阪藝博會中伊日藝術呈現日本藝術家新藤杏子(Kyoko Shindo,1982-)個展。新藤杏子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研究所,其創作提取於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經驗並內省轉化,如生物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養分生長繁殖,最後又回歸於大地產生新生命的循環。

其作品素樸中帶有真摰友善,有著插畫的外觀,但媒材和風格上又流露出水彩、油彩等傳統繪畫的典雅味道。而適逢面對著網路世代的興起,發現傳統古典的審美,不再是唯一的價值觀,各種多元的藝術風格也都各領風騷,吸引更多藝術愛好者。

國際局勢丕變,地緣政治關係倍為重要,日本已經歷了近30年的沉潛,此時此刻正像甦醒的巨獅,枕戈待旦;而日圓創歷史紀錄的巨貶,國際遊客峰湧而來,帶動消費商機,值得近距離觀察。而大阪藝博會的一小步,可望為台灣畫廊業者的攻城掠地,持續在國際市場,攻下珍貴一城,或許也是台灣藝博會參考補強的重要步伐,更是迎接台灣朝野國際化大潮的具體步伐。

Art Osaka 2024 擴充展區,大阪創意中心、北加谷

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 ,以下簡稱大阪藝博會)今(2024)年增加擴充展區(Expand Section),涵蓋大型裝置藝術區以及藝術家駐村,多元紛呈讓人目不暇給,將開胃前菜變成滿漢全席。7月18日下午,大阪創意中心(Creative Center Osaka)率先為展會拉開序幕,那是早年名村造船所大阪工場跡地舊址,藝術家以大型裝置藝術讓老建築有了新生命,不但藝光閃閃、格局宏偉,扣接俗世、關懷生態環境的誠意十足,盛情感人。

大阪創意中心(Creative Center Osaka)展區一景。(簡秀枝提供)

歷經30年的休養生息,大阪從產業城蛻變轉型,當代藝術成為送舊迎新、告別何傳統保守利器,也是以創意加值的試金石,良苦用心令人動容。擁有四個樓層的大阪創意中心,雖然斑駁素樸,但空間寬敞,非常適合大型裝置藝術,尤其藝術家群展,展現創意個性之餘也發揮彼此的互動與對話關係,群聚的綜效成果明顯。

西山美奈子(Minako Nishiyama)的作品《灰姑娘夢幻舞台》。(簡秀枝提供)

21位藝術家參展專於大型作品、裝置藝術

首先迎賓的是西山美奈子(Minako Nishiyama,1965-)的《灰姑娘夢幻舞台》,粉紅色繽紛世界是日本女孩文化的寫照,令人想起真人大小的芭比之家,以及寶塚歌劇團的《粉紅之家》,獨特的日本次文化,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融入藝術創作,粉紅色的敍事直白天真,預示著幻影的飄渺虛假。

石黑賢一郎(Ishiguro Kenichiro,1967-)的寫實裸女與防毒面具,把寫實藝術家的神髓發揮得淋漓盡致,創作擴展到繪畫之外,涉及投影映射、真人大小的角色部局,以及基於原創故事提出綜合表達,融合動漫世界觀更呈現既現實,又不切實際的詭異世界觀。

中屋敷智生(Nakayashika Tomonari)作品於展覽現場。(簡秀枝提供)

中屋敷智生(Nakayashika Tomonari,1977-)使用遮蔽膠帶作為材料媒介,類似於油漆的使用方式,創造出獨特的層次和紋理作品,讓人聯想到拼貼或剪紙。遮蔽膠帶有時會變成一條線,或一個顏色平面,也可以是畫布上的物理層。當顏料、膠帶、剝落、介質的透明度和畫布上的空間,完全和諧時人物和地面的關係就變得模糊,視覺認知,包括知覺、直覺、觀念,變得脆弱又不準確。

加藤隆明 (Kato Takaaki)的蠶繭創作。(簡秀枝提供)

加藤隆明 (Kato Takaaki,1951-)的蠶繭創作,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家蠶(Bombyx mori)為人類為抽絲製綢而生,當牠們靠人類用桑葉餵食,被馴化、破繭後也無法正常飛行。加藤隆明以悲憫之心出發,以家蠶的繭殼,解構再建構,成為帶生命意涵又有不同容顏的嶄新標的物,充滿驚喜與雅趣。不過當以家蠶為名,自我求生與餵食眷養,意義不同,統治與被統治之間耐人尋味。

葭村太一(Yoshimura Taichi ,1986-)則透過創作,希望喚起人類的意識、痕跡和記憶。近年來,葭村太一積極在街道上留下的塗鴉,以三維重建為木雕的作品。他使用谷歌地圖,走遍世界各地並利用採樣和重新混合的技術,將別人無意中反映的塗鴉,轉化為木雕。葭村太一的作品包含多種視角,可以用多種方式解釋,例如數位到類比、2D到3D、匿名到作者、非公開到公眾,足堪玩味。

葭村太一以三維重建街上塗鴉為木雕之作。(簡秀枝提供)

松田幹也(Matsuda Mikiya,1949 -)則在展覽現場就地創作裝置作品,他拿著一萬個錢幣排列組合,直接拼貼出工整美觀的幾何圖型。今年75歲的松田幹也,在紐約生活和創作了40 多年,直到 2016年返回日本,客次他鄉的歲月對他是刻骨銘心的。

1981年,他曾在紐約街頭,放置了一塊六英尺(180厘米)的方形木板,上面畫著細密網格,並從木板邊緣將一顆顆螺絲以螺絲起子均勻旋入,數量達數萬個。日以繼夜持續跨越15天,直到所有螺絲都擰緊了。其創作行為受到哲學家葛吉夫(George Ivanovich Gurdjieff,1866-1949)啟發,他曾言「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數百個我。」。

松田幹也(Matsuda Mikiya)1992年在紐約街頭創作《10,000 Coins/Icons》(圖片來源:Art Osaka)

而「我」究竟是什麼?當松田幹也正在家裡用螺絲起子轉動平頭螺絲時,突然發現螺絲上刻的「減號」,看起來像「I」。作為一個蟻居海外的單身日本人,在紐約打工多年載沈載浮,他成長,也憂慮、掙扎,更反思,就像一顆「負」螺絲一樣,被以360度作旋轉、隨時變化著的自我,因此,他將其比喻為「我」的形象。

本次松田幹也受邀至大阪藝博會,他直接在展覽現場沉著專注創作了起來。然而,不管是將5,000顆螺絲固定在一塊木板上,或者以一萬個硬幣組成幾合畫面,直接排列在地板上,看似單調無趣卻也饒富哲思,引人思考世間庸庸碌碌的普羅大眾,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大哉問。

Karasawa Kensuke作品《路》(Road)。(簡秀枝提供)

綜觀大阪創意中心的展區,是為增加大阪藝博會豐富度的開胃菜,然而,規模之大,藝術作品的多元幾乎要喧賓奪主,樓上樓下跑,目不暇給。若加上相鄰不遠的多處駐村藝術家區,更是龎大量體,讓人對明(19)日大阪藝博會主戰場畫廊展區(Galleries Section)的大會堂更為期待。


ART OSAKA 2024 大阪藝術博覽會

展會日期/地點
畫廊展區 Galleries Section|2024/7/19(五)- 7/21(日)
大阪中央公會堂三樓
擴充展區 Expanded Section|2024/7/18(四)- 7/22( 一)
大阪創意中心、北加谷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3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