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也趣藝廊展出的「漂流(序曲)——沈昭良攝影展」,標誌著沈昭良視覺實踐的一次重要轉折。他長期以細緻的凝視,切入臺灣庶民生活的日常場景與文化邊界,而「漂流」系列(Drifting / 2015-2024)則進一步挑戰了傳統紀實攝影的敘述框架。在觀看模式日益碎片化的當下,「漂流」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當線性觀看不再有效,影像將如何在裂隙中重塑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沈昭良透過非線性的視覺策略,重構身分、空間與權力之間的複雜關係,提供了一條更具批判性與反思性的觀看路徑。

觀看的轉向:從紀實傳統到非線性現實
沈昭良過往的創作,以人物、場所與產業的寫實記錄,以及民間文化的當代性表達為主。「漂流」則轉向更宏觀的地景敘述,影像游移於臺灣沿海、山林、城鎮及其邊緣,捕捉自然變遷,映照社會動態。此時,地景不再只是背景,而成為權力、記憶、歷史與現實交匯的場域,形成隱喻性的視覺語言。在這些影像中,原有的觀看模式不再連貫,而被分割為層次化的碎片,空間則成為時間、歷史與權力交錯的視覺界面。觀看者所面對的,不是連續完整的敘事,而是在影像的斷裂與重組中不斷重構的現實。

在高度資訊化的當代,我們深陷於算法與社交媒體的影像碎片之中,視覺經驗與真實感已被解構為無數漂移的片段。社交平臺上影像的消費模式製造出流動而易變的現實感,使觀看者在不同的信息片段之間游移。現實不再被線性地經驗,而是在不斷變動的視覺網絡中被拆解、錯置、再造。
「漂流」正回應了這種視覺現象,透過影像的流動、錯置與編排,揭示出現實如何在視覺的裂隙中被重塑。沈昭良的攝影不僅揭示了臺灣社會在身分、空間、歷史與政治間的漂移狀態,更以影像本身的開放性回應了觀看方式的轉變。這種視覺語言的轉變,不僅反映了當代影像消費的動態,也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真實性逐漸被視覺碎片所替代的現象。

如果說,沈昭良早期的作品如《築地魚市場》、《南方澳》與《玉蘭》等,以傳統紀實手法細緻地記錄了特定群體的生存狀態,「STAGE」、「SINGERS & STAGES」與「臺灣綜藝團」等系列,則運用當代視覺語言,探索了常民文化的流動性與暫時性;那麼,「漂流」則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從人物的日常經驗,轉向了更具縱深感的地景敘事,凸顯空間如何承載並折射出臺灣社會中的文化、歷史與權力關係。
在「漂流」中,土地、海岸線、廢棄建築等景觀元素,不再僅是被觀看的客體,而成為具體而生動的歷史與現實象徵。這部作品引導觀看者重新理解臺灣社會的結構性漂移,及其所牽動的個人與集體記憶的變遷。沈昭良突破了傳統的敘事框架,以影像的錯置與非線性編排策略,引導觀者在複雜的信息環境中重新尋找理解自身的座標。

地景的隱喻:影像如何折射權力、歷史與社會變遷
在「漂流」中,海岸線成了核心的視覺母題。焚燒後的王船餘燼、臨海的小廟、孤立於岸邊的白馬、等待潮汐的衝浪者,共同構成碎片化的地景敘事,將海岸轉化為歷史、信仰與社會變遷交錯的空間裂隙。渡輪碼頭、鰻苗架、核電廠、改建的魚塭,映射出臺灣社會結構的隱性變動。透過影像的錯置與間離,景觀成為歷史記憶與現實衝突的投射場域,並在視覺裂隙中不斷重塑。

然而,「漂流」並未止於地景的視覺重構,它亦將視野延伸至私人與公共空間之間的張力。日治時期的室內裝潢、戰後眷村的符號、經濟騰飛期的消費品,共同構成多層次的室內景觀。從日式眷村的客廳到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的墓園,個體的生命在歷史巨浪中的漂流與重塑,被影像間接呈現。街頭散落的兩蔣銅像,已不再擁有威權時代的完整語境,它們作為歷史的殘片,成為轉型社會的幽影,映照出臺灣政治結構的變遷與現實中的歷史餘波。
這些影像不僅回望歷史,更折射出臺灣當下的裂變。異質文化與權力關係滲透進城市景觀,臺北市區內的仿中式古建築、苗栗街頭騰空的飛龍裝飾、嘉義香蕉園中的塑膠巨龍等符號,被刻意或無意地植入空間之中,編織出彌散的地緣政治網。這些象徵體系不僅塑造城市肌理,也使文化認同在外來想像與本土經驗之間不斷漂移,折射出視覺經驗瓦解後的文化現實。代際經驗的分野加劇了這種視覺上的裂隙。不同世代對於影像符號的解讀差異,使身分認同的重構更加複雜。

與此同時,城市更新與經濟繁榮帶來的陣痛,同樣透過影像被清晰揭示。抗爭中的眷村住戶所面臨的居住正義議題,反映出權力、歷史與資本之間的衝突。在臺東部落的斷路影像裡,原住民作為最早的居住者,其歷史處境在視覺裂隙中被無聲揭示。沈昭良透過視覺編排,試圖解構過往官方的歷史敘事,使其成為開放討論的場域。

但臺灣社會的矛盾並不限於國族與文化認同的碰撞。處於板塊交界的島嶼特性,使地震與颱風成為日常生活的潛在威脅,也進一步加劇了能源政策、土地使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廢核運動與能源需求、生態永續與資源開發的角力,使這座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上扮演關鍵角色的島嶼,持續陷於結構性的困境中。沈昭良藉由臺南地震倒塌的公寓、山林中的公墓和部落及水泥廠的對峙、海水浴場旁的核電廠,以及改建為光電場的魚塭等影像,揭示出臺灣在科技、經濟與生態之間難以化解的矛盾,並凸顯出島嶼未來發展路徑的脆弱性與不確定性。

視覺文化理論家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指出,可見性絕非中立,觀看本身即為權力的展演:哪些影像得以彰顯,哪些被隱藏,都反映了觀看機制的政治性。「漂流」正介入此種觀看機制,將被忽視的日常景觀、廢棄空間與歷史遺跡重新納入視野,透過影像的流動性與開放性,迫使觀者重新尋找理解的可能。
然而,影像的開放性也意味著挑戰。曖昧的多義性雖拓展了觀看,卻可能被權力機制所挪用。如何在維持影像的開放性同時,避免其主體性的消解,成為當代視覺政治的重要議題。「漂流」透過觀看方式的重塑,在視覺裂隙中創造出新的現實感知,將觀看轉變為對社會現實的再探索,而非既定結論的簡單驗證。

藍色基調:游移於時間裂隙的影像敘事
畫面一致呈現的藍色基調,成為「漂流」影像敘事中最具辨識度的視覺元素,同時也加深了觀看方式崩解之後,影像如何在裂隙中重塑現實的提問。這種藍調來自臺灣陰雨天晨昏交界的微弱光線,賦予影像冷峻、疏離的情緒,使觀看者的經驗不再穩定、確定,而是在視覺的裂隙與斷裂之間游移不定,進入一種模糊、充滿不安的感知狀態。

藍色並非偶然出現在沈昭良的視覺語彙之中,而是貫穿其創作脈絡的重要視覺象徵。從早期「STAGE」系列中傍晚深藍天空背景下電子花車文化的華麗、炫目與夢幻,到「漂流」裡內斂、沈鬱的色調,藍色的變遷正體現了沈昭良觀看方式的轉向:從直接且炫麗的視覺表徵,轉為更具批判性與非線性的視覺策略。在「漂流」中,藍色不僅是美學效果,而是現實裂隙中時間積累的視覺象徵,甚至攜帶著被壓抑與掩埋的歷史記憶,使觀看者得以感知現實背後的潛在斷裂。

這些被藍色浸染的影像,使地景、歷史與當下經驗不再穩固,而是在過去與現在、現實與記憶的裂隙間持續游移。「漂流」的影像語言沒有試圖以確定的象徵去指涉某種明晰的現實,而是透過藍調的視覺氛圍,讓觀看本身成為一次現實的重構過程。風景或物件在藍色調的籠罩之下成為不確定的殘影,景觀既屬於歷史記憶,也同時映射當下的不穩定與矛盾。
「漂流」所呈現的不只是空間的漂移與變動,更反映出臺灣社會身分認同與意識形態在觀看裂隙中的游移。沈昭良並未以直白的視覺語言揭示這種複雜性,而是通過藍色基調與晨昏光影的滲透,讓意識形態與認同的不確定性在影像中隱晦浮現,挑戰觀看者重新定義影像與現實的關係。攝影究竟是對現實的再現,還是現實意義的建構?微弱晨昏的藍色光影凸顯了這種曖昧與漂移狀態,並象徵性地指向一種不確定的未來:即將踏入黑夜,抑或走向晨曦?這個尚未定論的視覺邊界,正是觀看崩解之後,「漂流」所試圖揭示的臺灣當下現實處境。

開放的影像:在觀看的裂隙中重塑意義
在社交媒體主導的時代,觀看已不再穩定。影像經過去語境化與再編排後,真實性不斷遭到侵蝕,不同觀者之間的理解越發分裂,甚至難以達成對話。「漂流」正是這種觀看困境的體現,它呈現影像如何在流動、錯置與重新詮釋中,持續生產新的意義。當影像被有意地並置與編排後,它們脫離了社交媒體的隨機性,成為臺灣當代現實的碎片,提醒觀者重新思索影像之間被遮蔽的聯繫,進一步審視自身在這視覺機制中的位置。

當現實感日漸消解,我們該如何重建觀看的尺度?攝影的現實主義傳統已然崩解,影像流動性持續挑戰既有敘事框架,使其本質趨於不確定。但或許這種不確定性本身,正是當代影像敘事的核心特質。沈昭良在「漂流」中揭示的,並非僅是臺灣歷史與社會現實的變遷,而是觀看機制本身的轉變:在視覺裂隙之間重塑現實,意味著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意義的再造過程之中。
因此,「漂流」並非單純的視覺檔案,而是在全球影像與政治經濟版圖正在劇烈重構的當下,關於意義生成的實驗。面對當代觀看模式的崩解,創作者的任務不僅是呈現斷裂的現實,更在於以視覺的開放性提供重新連結的可能。在影像的編排與錯置間,「漂流」成功地維持了這種微妙的平衡:既解構既有的觀看框架,又為觀者提供足夠明確的語境,邀請他們在不確定的視覺經驗中重新構築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此意義上,攝影已超越記錄,成為現實生成的媒介。在影像主導認知與歷史敘事的時代,重新界定觀看的邊界與可能性,或許正是「漂流」希望提出的問題。或許,觀看從來都是一種充滿矛盾的行為,它一邊建構,一邊摧毀;一邊揭示真實,一邊製造幻象。「漂流」從未嘗試扮演一部完整的地景史或社會現狀報告,而是在它晦澀的藍色調裡,留下空白與停頓,等待著觀者親自踏入,去發現自身所處的位置。
漂流(序曲)——沈昭良攝影展
展期|2025.02.13-2025.03.22
地點|也趣藝廊(103台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

作為影像視覺研究者、寫作者,她著有:《一個人的文藝復興》、《肌理之下》、《在場:親歷11個重要美術館攝影展》、《對話:21位重塑當代攝影的藝術家》。作為策展人,她的策展方向为:探讨科技及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的图像制造的本质,当代藝術家以变动中的影像媒介對其自身時代性、在地關係、文化等維度的當代表現。她是2023「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現獎的提名策展人,策展藝術家展览獲得2023年「發現獎」,並赴2024法國亞爾國際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