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遷館龍山20週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自2025年6月10日至8月31日,舉辦「新國家 新美術:朝鮮前期美術大展」。本展聚焦朝鮮王朝自1392年建國後至壬辰倭亂(註)間,為期約200年的美術發展脈絡,呈現陶瓷、書畫與佛教美術等領域的代表作品。
展覽不僅集結韓國國內各典藏機構藏品,亦匯聚來自美、日、英、德、法等國,共計72個海內外機構、40件的海外藏品,展品數量達691件,其中包含近80件國寶與寶物,並有23件展品過往大多僅見於研究文獻,為首次在韓國公開展出,規模為歷來朝鮮前期美術展之最,珍稀程度與歷史意義可見一斑。
展覽內容與脈絡

「故曰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制作」,此為朝鮮開國一等功臣鄭道傳(1342-1398)向太祖李成桂(1392-1398在位)之進言,意指當朝代新立,須打破舊有規範,全面建立嶄新制度與秩序。鄭道傳於朝鮮立國之初,極力批判高麗時代崇尚佛教所肇生之社會弊端,呼籲應以性理學為實學、正學,奠定儒學建國的思想基礎。本展即在此歷史脈絡下逐步開展,體現朝鮮前期藝術在制度革新與文化創造中的歷史意義。
朝鮮前期藝術作品雖傳世有限,且重要作品多散藏海外,相較於被廣泛關注的朝鮮後期,前期藝術至今仍處於研究與展示的空白地帶,然其所展現之陶瓷、書畫與佛教美術,皆為理解新王朝文化轉型的重要線索。陶瓷方面,自粉青沙器過渡至白瓷,顯示士人階層標榜清新雅致的審美追求。書畫方面,則以水墨山水為代表,體現儒家理想與士大夫精神。此外,佛教雖在政治權力與國家制度中漸失重要地位,但其藝術創作仍持續在信仰實踐與工藝表現上展現影響力。
策展團隊以「白、墨、金」三種視覺語彙對應三大展品類別,強化觀者對陶瓷、書畫、佛教美術的直觀感知,並同時以「新國家」與「新美術」之連動為核心理念,引領觀者追尋朝鮮前期二百年間,所逐步形成的藝術語彙與審美標準,探問藝術如何成為新國家中,體制、思想與民間情感交織下的具體產物。
展覽展區速寫
本展於展廳入口的主題展板,即見以「새」(新)字作為核心視覺標誌,象徵朝鮮作為「新國家」所開展的「新美術」歷程,周圍配置白色方形、墨色直線與金色圓形,以三色基調對應展覽三大主軸:陶瓷、書畫與佛教美術,並與展覽海報的視覺設計呼應。
白色象徵對白瓷美學的追求與純淨理想,墨色展現水墨山水畫在視覺與思想上的豐富表現,金色體現佛陀形象的莊嚴與神聖,凸顯佛教在朝鮮藝術的重要地位,由此建立清晰的敘事軸線,形塑展場色彩語言與展覽結構內涵的整體統合,引導觀眾在空間與色彩中,感受由「新國家」形塑的「新美術」語境與精神。
◆序曲:朝鮮的黎明,邁向新國
此處展出開國君主李成桂〈發願舍利莊嚴具〉,該組文物在1932年出土於江原道金剛山月出峰的一件石函,內容包括銀製鍍金舍利龕、玻璃製圓筒形舍利器、八角圓堂形龕、銀製鍍金舍利塔,自與其共伴出土的青銅碗、白瓷缽、白瓷香爐等供養器銘文紀年為「洪武二十四年」(1391)來看,此批作品應於高麗末期製作。展覽由此作為開場,可更加領略新國家誕生前夜的信仰祈願與政治意志。
◆白,捏塑朝鮮理想
策展團隊在展區設置一面高3公尺、長14公尺的展示牆,依據胎土與釉色演變,陳列自高麗末期的象嵌青瓷、高麗末朝鮮初的粉青沙器,乃至朝鮮白瓷等約三百件的陶瓷器,觀者可沿此牆觀察由粉青至純白的陶瓷排列,在視覺上猶如一幅巨大光譜,陶瓷之白亦展現泛青、微黃、冷冽、溫潤等多層色調,以色彩遞變的現代展示手法,象徵朝鮮白瓷美學意識的成熟,具象描繪二百多年間的陶瓷史演進軌跡,反映工匠對材料與火候的精確掌握,亦與本次展覽海報的現代風格呼應。

高麗末期因局勢混亂,原有窯場制度難以維持,以致於高麗青瓷燒造品質日漸下降,所幸在技術持續傳承的情形下,漸生流行於高麗末朝鮮初的粉青沙器(圖1),常見以鐵彩、刻劃花等技法表現紋飾,風格自由生動。進入朝鮮太宗時期(1401-1418在位)後,因社會趨於穩定,為滿足王室官廳的日常需求,遂於貢納制度中要求各地貢品均須依樣造作,並勒刻官廳銜稱、工匠名姓與產地,以便核對管理與落實品質要求。例如:展品中即見數件帶有「司膳」、「德泉」、「寶源庫」等銘文的粉青沙器,分別代表該器所屬官廳府庫名稱。

時至1466年,積極強化中央集權體制的朝鮮世祖(1455-1468在位),以國家之力重新調查各地窯場,整合陶瓷生產系統,全面掌控工匠與原料,於京畿道廣州一帶設立官窯,成功燒製可達攝氏1300度以上的高溫白瓷,做為朝廷供御貢納之用。考古出土品一套品質良好的〈白瓷碗〉(圖2),底部帶有「天」、「地」、「玄」、「黃」等款識,且偶有帶「樣」字銘文殘件出現,印證朝鮮官窯瓷器乃依範式製作。
此外,朝鮮在國內市場需求增加,以及同時期中國青花瓷供應量減少的雙重影響下,約莫於朝鮮文宗、端宗時期(1450-1454)開始自行燒造青花瓷,但因青料獲取困難而燒造數量稀少,加上朝鮮白瓷的燒造與使用,均由官窯專責與王室獨享,故此以良質白瓷為燒造基礎的朝鮮青花瓷,更限定為王室用器,裝飾紋樣亦由內廷圖畫署畫員繪製,展現王朝統治理念與權威象徵。

本次展出的朝鮮〈青花雲龍紋瓶〉(圖3)之雲龍造型,即見與一同展出、帶有「宣德年製」銘文的明〈青花雲龍紋壺〉幾近相同,亦與收錄於朝鮮《世宗實錄.五禮.嘉禮序列》樽爵條中所載「白磁青花酒海」相當接近,推測應具王權象徵的儀式性功能,亦反映儒家社會對器物制度的重視。另展覽中首次公開展出的朝鮮〈青花山水人物紋盤〉(圖4),以及帶有「弘治二年」(1489)銘文的國寶朝鮮〈青花松竹紋壺〉(圖5),就其紋飾主題表現來看,亦均展現朝鮮文人理想的內在精神世界。


◆墨,以人文暈染世界
本單元透過朝鮮前期書畫作品,呈現當時士人階層的價值哲思與審美品味,尤其在性理學盛行的朝鮮時代,自然萬物被視為宇宙法則的具體展現,藉由筆墨紙絹與心中意象重構山水景色,不僅能深入思索人生之道,亦可明其順應時節、修身養性之志。

本次展出作品皆為拓展對朝鮮前期書畫理解的重要代表,例如:中央博物館藏傳安堅(約活動於15世紀中期)〈四時八景圖〉(圖6),就其山石林木的表現形式來看,可知基本上乃沿用來自中國華北地區李郭派山水的造型語彙,延續自高麗末期以來佛畫作品中,做為背景的山水表現具有李郭派風格之情形。

同樣表現四時景色者,亦見於首次在韓國展出的日本毛利博物館藏三幅傳米友仁〈山水圖〉(圖7),畫中可見山市、遠寺、漁釣、行旅等景象,就其畫面表現來看,應分屬春、夏、秋等三季景致,推測原應為成套之四時作品,可惜冬幅現已不存。此三件作品可進一步觀察,朝鮮前期繪畫在延續宋元李郭派山水風格的同時,亦受到來自明代浙派的影響,例如:畫面中的山石雙松,即體現沿襲李郭畫風的安堅一派風格,而其雲氣流動如波、明暗對比強烈,則頗有浙派筆法痕跡。

(右)圖9 朝鮮時代16世紀前半〈瀟湘八景圖.燭寺暮鐘〉,80.4×47.9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本展亦首次於韓國將原屬同一套〈瀟湘八景圖〉軸的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藏〈山市晴嵐〉(圖8)與日本大和文華館藏〈燭寺暮鐘〉(圖9)合體展出。相較於現存南宋〈瀟湘八景圖〉卷,於畫面中常見廣闊水域的情形,此二作的水域表現卻相當侷促,與原圖式中具重要地位的水域面積相去甚遠,或因作品形制有異,作者反而置重點於山體輪廓的奇幻變化,呈現以朝鮮在地風格描繪中國外來主題的情形。

此外,中央博物館藏〈松下步月圖〉(圖10),以造型獨特的岩壁奇松為主景,松下則有老梅相伴,紅色圓月高懸天際,邊緣以金線描繪。畫中人物衣紋筆法與山石斧劈皴法,頗有承襲南宋馬遠一派之風。據修復過程所得最新資料指出,此作紅月與紅梅均以礦物顏料著色,表現初春之生意盎然,為朝鮮前期水墨作品融入設色表現的典型代表。

朝鮮前期的水墨設色作品,亦可見於花鳥相關題材,例如:首次在韓國展出的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十長生圖〉(圖11),以鮮明色彩與祥瑞題材表現時人追求長壽的祈願。宗室畫家李巖(約活動於16世紀)〈母犬圖〉則以柔和筆法與溫潤墨色描繪母子四犬憩息於梅樹之下,其中所展現的溫情趣味,普遍被學界認為對於17、18世紀的日本畫家如俵屋宗達(約1570-1643)、與謝蕪村(1716-1784)等人有所啟發。
此外,朝鮮前期肖像畫雖數量不多,但約莫自15世紀末開始,為表彰忠義所製的「功臣像」作品則陸續出現,如繪於1476年的〈張末孫像〉即為典範之作,而〈李賢甫像〉則因畫風近似佛畫,被認為可能由其畫僧友人所繪,風格兼容宗教與寫實。另此時期紀錄文人聚會的「契會圖」,以及黃耆老(約1521-1575)、韓濩(1543-1605)等人的書法作品,亦均有可觀之處。
◆金,承載不變的祈禱
朝鮮雖以儒學為治國理念,即便官方對佛教的態度相較於前朝高麗日趨保守,但佛教信仰仍廣泛存在於社會各階層,自王室成員、兩班士人乃至一般庶民,均積極參與相關儀式活動與藝術創作,故佛教始終發揮強而有力的影響。本單元展出由王室贊助與民間創作的佛像、佛畫、佛教經典與器物,尤其作品材質常見金銅、金箔、鍍金、金漆等形式,不僅成為主要視覺語彙,亦象徵藝術品的尊貴與信仰的恆久性。

在眾多金漆佛像中,以製作於15世紀的〈木造如來坐像〉(圖12)最受矚目,該像於1938年自全羅南道靈岩郡月出山道岬寺移置首爾曹溪寺後,為首次離開法堂於博物館公開展出。此作體態比例均衡、五官與衣褶表現自然,融合朝鮮本地與明代藏傳佛教風格,學界推測應為王室贊助製作。另同樣應為朝鮮王室主導製作的〈釋迦誕生圖〉(圖13),則描繪釋迦牟尼誕生於藍毘尼園的故事場景,構圖與《釋譜詳節》插圖相當一致,繪畫風格頗具朝鮮特色。

另由畫僧性云於1550年繪成的日本岐阜縣新長谷寺藏〈三藏菩薩圖〉(圖14),以往從未在日本公開展出,今次首度於韓國向一般大眾亮相。此作描繪天藏、地持、地藏等三尊菩薩,為現存最早的朝鮮前期「三藏菩薩圖」,主要用於安撫孤魂的佛教儀式,而此類將三尊菩薩同繪於一畫的構圖方式,正是當時朝鮮的特有風格,並延續至朝鮮後期。

首次於韓國公開展覽者,亦有繪於1586年的日本山口縣周防國分寺藏〈地藏十王圖〉(圖15)。此作於巨幅麻布描繪地藏菩薩與冥界十王,主要用於慰靈的水陸齋,以及提前消業的預修齋等法會,畫中記有施主名姓與供奉物資,推測應為16世紀朝鮮民間佛畫。

◆尾聲:朝鮮之光,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圖16)為朝鮮世宗(1419-1450在位)於1443年創製,並於1446年頒布《訓民正音解例本》,此本由世宗親撰序文,並以漢字說明字母創製原理、聲韻分析與例字構成方式,不僅記錄當時朝鮮語言使用狀態,更廣泛應用於佛經與儒學啟蒙書籍的編纂,從而奠定現代韓語根本,成為今日韓國文化認同核心基礎之一。此區單獨展示《訓民正音解例本》,觀者可在微光中沉浸於朝鮮語文創製的歷史瞬間,感受朝鮮前期除重視禮法與藝術之外,亦為極具創造性的時代。
註釋:
壬辰倭亂係指日本於1592至1598年間兩次入侵朝鮮的戰爭,分別為「壬辰倭亂」(1592)與「丁酉再亂」(1597),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戰爭起因於豐臣秀吉(1537-1598)試圖藉由征明而進攻朝鮮,朝鮮因政治腐敗與軍備廢弛,在初期戰事中迅速潰敗,王室被迫逃至義州。此役導致朝鮮社會經濟與文化重創,亦促成軍政改革;對日本則為轉折性外交與軍事失敗;對明朝而言則加劇國力消耗、影響政局。壬辰倭亂為東亞近世國際秩序重組的重要歷史事件。
展覽地點: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展覽日期:2025年6月10日至8月31日
全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5期〈三色三域: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前期美術大展」〉,作者:王明彥(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史論組博士)。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