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於中國誕生、在日本發展,通過坐禪和禪問答來傳達教義,重視「以心傳心」的理念,而非依賴言語的邏輯解釋。這種禪宗的教義對藝術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禪僧透過墨蹟和繪畫表達自身所達到的心境,從而創造出獨特的美術風格。
在「禪宗之美」特別企劃展中,主要展示了大和文華館、公益財團法人諸戶財團以及正木美術館的特別展品。展覽以墨蹟和頂相為中心,透過與禪僧相關的水墨畫,介紹中世紀盛開的禪宗文化及其多樣藝術品。
虎關師鍊的墨蹟─大和文華館典藏墨蹟〈法語〉
虎關師鍊(1278-1346)所書之墨蹟〈法語〉(圖1),由大和文華館典藏,並在令和四至五年的兩年間進行了修復保存。此次「禪宗之美」展覽是這件作品修復完成後的首次公開展示。
本作品以草書寫有「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身一如,故云禪,是以我門名心之行相,曰坐禪也,非四禪八定起坐出入之謂矣/示中洞禪人 虎關書」,並在畫面中央略下方印有「虎關」的外方內圓印。
「法語」是師僧將教義的要旨寫給弟子的文字,本作品為虎關師鍊將其詩文集《濟北集》卷十二〈清言〉中的一段文字,寫贈給名為「中洞禪人」的人物。遺憾的是,目前尚不清楚中洞禪人究竟是何許人也。虎關師鍊是鎌倉時代至南北朝時代的臨濟宗禪僧,八歲時便拜入三聖寺的東山湛照(東福寺第二世住持)門下,在比叡山登壇受戒,之後在南禪寺、圓覺寺、建仁寺和建長寺進修,最終成為東福寺第十五世住持。他撰寫了佛教史書《元亨釋書》,還有日本首部韻書《聚分韻略》、詩文集《濟北集》等多部著作,並且通曉漢籍與書法,是能代表當時期的著名學僧。
本作品曾因紙張整體有多處橫折、皺折、蟲蛀損壞、污漬和磨損,極大地影響了美觀。在此次的修復過程中,先完全解體了裝裱再進行修復,讓作品流麗的筆觸能更加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實際上原為對幅中的左幅。作品右幅目前收藏於公益財團法人諸戶財團,諸戶財團所藏作品中寫有「坐禪者何,坐者心之見像容者也,禪者心之見思想者也,雖見思想無動亂,故云禪也,雖見像容無起臥,故云坐也,如此則」四行字句,並在本紙中央略下方印有「虎關」的外方內圓印,中央上部則蓋有「大應寺」的朱印。該「大應寺」朱印應為鑑藏印,顯示該作品曾收藏在大應寺,但尚不清楚該寺院具體位於何處。因大和文華館典藏的左幅沒有這枚鑑藏印,可見這兩幅作品早期就已流傳至不同的地方。雖然人們從以前就知道大和文華館典藏作品與諸戶財團的作品原本是一對,但直到本次展覽兩幅作品才得以首次並列公開展示。這很可能是兩幅作品自分開以來,第一次的重逢。
當這兩幅作品並列展示時,就形成了一段收錄於《濟北集》中的連貫文字:「什麼是坐禪呢坐是觀看心的形象,禪是觀看心的思想。即使觀看思想,也不會有動亂,因此稱之為禪;即使觀看形象,也不會有起臥,因此稱之為坐。若如此,則心之外無法,法之外無心,心與身如一,故稱之為坐禪。因此,我們的宗派將心的形象稱之為坐禪,這並不是四禪八定中關於起坐出入的說法。」乍看之下作品是隨意書寫而成,然而在畫幅中央附近有「心」字並列,右幅的「亂」和左幅的「定」字以大筆勢揮灑而成,左下的「如此」和「虎」字以大幅度揮筆勾勒出漩渦狀的字形等,都能看到這兩幅作品彼此呼應的表現方式。由此可見,這對作品被精心構思為一個完整的造型,彰顯了虎關師鍊書作的高度藝術性。
此外,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來自正木美術館的虎關師鍊法語〈聯芳偈〉。該作品以印有中國孩童和花草圖案的進口蠟箋作為底紙,寫著「聯芳不竭終而始,二十四番風繞簷」的七言偈頌,分為兩行書寫,並在兩行間寫下墨字「虎關書」,蓋有與之前大和文華館和諸戶財團作品相同的「虎關」外方內圓印。本幅內容為虎關師鍊的著作《十禪支錄》偈讚中,〈花屋〉偈頌的後半部分,而前半部分「自一枝親鷲嶺拈,作成門戶脊梁尖」的墨蹟,現藏於三井紀念美術館。
由此可見,本作原為兩幅一對的作品,相較於大和文華館與諸戶財團作品中暢快和自由奔放的草書風格,這幅作品則展現了機鋒銳利的行書之奧妙。
禪僧的肖像─頂相
「頂相」指的是禪僧的肖像畫,它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人物,在禪宗中也作為師徒相傳的象徵,由師父傳授給弟子。因此,描繪師父形象的頂相被極為尊崇,與師父本人具有同等的地位。在中國,這種風潮於北宋至南宋時期盛行,而日本則是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頂相在臨濟宗中被廣泛接受,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龍湫周澤像〉(圖2)是一幅頂相畫,描繪了龍湫周澤(1308-1388)右手持竹篦,身披法衣坐於「曲彔」(僧家所使用的椅子)的形象。龍湫周澤曾跟隨夢窗疏石參禪並繼承了他的法脈,歷任建仁寺第47世住持、南禪寺第35世住持和天龍寺第15世住持,並以描繪大量不動明王像作為日課而廣為人知。此畫上有古幢周勝(1370-1433)於應永三十年(1423)所作的贊文,可知這是在龍湫去世的35年後,由古幢所寫的龍湫周澤自贊文。畫中人物的面貌以及袈裟的紋樣都表現得非常精細,充分展現了南宋時期祖師像描繪的精髓。
另外,〈瀑岩等紳頂相〉(圖3)是由惟高妙安(1480-1567)在先師瀑岩等紳(1444-1522)去世後,委託他人繪製的頂相,並請景甫壽陵題寫賛文。瀑岩等紳出身九条家,師從相國寺的維馨梵桂,並於明應九年(1500)成為相國寺第84世住持。
這幅頂相畫描繪了瀑岩等紳右手持拂塵,披著袈裟坐在曲彔上的傳統形象,風格莊重沉穩,細節處理得非常仔細。雖然畫作上沒有留下畫家的款印,無法確定作者,但根據其風格推測可能是狩野派的畫師所作,為16世紀前半葉中頂相的優秀作品。
禪僧的繪畫
自鎌倉時代以來,由於幕府的庇護,禪宗逐漸興盛,並且出現了專業從事繪畫的畫僧。到了室町時代,如拙和周文等受到室町幕府庇護的畫僧登場,確立和規範了室町水墨畫的正統畫風。
周文(生卒年不詳)是室町時代的畫僧,同時也是相國寺的禪僧。據說他先是仿效如拙的畫,後來成為足利幕府的御用畫師。如今已無法確認他有哪些真實作品,是個帶著許多謎團的畫師,但他培養出雪舟、墨谿和文清等弟子。據記載,周文曾創作詩畫軸,為宮廷和幕府的相關建築繪製障壁畫,也繪製屏風和襖(紙拉門)等大型作品。
相傳為周文所作的大型作品中,有數件山水圖屏風,大和文華館的〈山水圖屏風〉(圖4)便是其中之一。這幅六曲一雙的屏風,由觀者角度從右至左依次描繪出四季,構圖兩端為主要景色(近景),中央則以水景展現出空間的延伸。在煙霞籠罩下,湖水靜靜流淌,似乎可以聽到船槳划水的聲音、行人的腳步聲以及微風撥動樹葉的沙沙聲。此作受到李唐和夏珪的影響,運用了他們知名的皴法,展現出融會了南宋山水風格的豐富抒情性。畫面上雖有「越溪周文」的朱文方印,但卻是後來添加的;儘管這幅作品有周文的影子,但也有人認為此為岳翁或墨谿的作品,近年來甚至出現作者為小栗宗湛的說法。
來自正木美術館的特別展出品〈春景山水圖〉,由周文的弟子之一岳翁藏丘(生卒年不詳)創作。關於岳翁的生平有許多不明之處,但他與五山的禪僧,如了庵桂悟(1425-1514)等人有交情,由於了庵幫此畫寫贊文,因此可推測岳翁活躍於這一時期。
圖中前景描繪了岩石上有兩棵松樹,樹下的湖畔旁有一間茅庵,右側的小溪上有座橋,兩位人物正過橋前往茅庵。樓閣的屋頂排列在中景,小路延伸至遠方,而遠處高聳的山巒間瀑布飛流直下,展現了深邃的情景。山際被略施以紅色,表現出夕陽西下的景象。此作展現了岳翁特有的風格:以重複短而直線的筆法,和清新透明的淡彩,描繪了春日的清新景色。
在室町時代,特別是應永年間(1394-1427),詩畫軸十分流行,出現了大量作品。正木美術館的〈山莊圖〉,畫中左下前景為高聳的松樹和湖畔的山莊,中景和遠景則是連綿不斷的山巒。大片留白處有謙巖原冲和南溪宗建等九位禪僧的贊文。雖然無法確認本畫的作者,但從贊文來看,此作可能是室町時代,守護周防、長門和豐前等地的武將大內盛見在新建別墅時,來自京都的禪僧所贈送的詩畫軸。
15世紀末至16世紀,地方畫師開始崛起,他們與周文這種在室町幕府庇護下活躍於中央畫壇的畫僧相比,展現出多元的畫風。雪舟(1420-1506)是地方畫師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出身東北地方的雪村周繼(生卒年不詳),也是由地方發跡,乃至取得了全國性的名聲。雪村生於15世紀初,是戰國武將佐竹氏的後裔,但他未繼承家業,而是出家成為禪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畫僧。他仰慕雪舟,並在受宋元畫和明畫影響的同時,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畫風。
大和文華館所藏的〈呂洞賓圖〉(圖5)描繪了身著道袍的仙人呂洞賓,雙手張開仰望天空的躍動姿態,在他前方,有一條龍從祂左手持有的水瓶中飛出,騰空翻轉。作品巧妙地運用了墨色的變化,透過衣服、腰帶和鬍鬚的大幅飛揚,表現出吹向四方的狂風,創造獨特的空間感,展現出雪村高超的繪畫技藝。
禪宗之美
展期|2024.09.06-10.14
地點|日本大和文華館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84期〈虎關師鍊與禪僧的美術──大和文華館「禪宗之美」特展〉,作者:一本崇之。)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