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穿越千年暹羅尋佛蹤:中台世界博物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

穿越千年暹羅尋佛蹤:中台世界博物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

講述這段千年暹羅「佛國」故事並不容易,學者彼得・史基林表示:「要寫一段暹羅早期的佛教歷史並不容易。因為,與中國傳統的編年史相比,泰國沒有留下任何古代歷史的書面紀錄;即使曾經有過,現今也已不復見。因此,我們必須借助物質證據,透過博物館學和考古學,這些對古代人類、習俗和生活方式的科學研究,來加以理解。」

循著時代之門 Through the doors of time

找尋自己的路上 Where is your self?

「看見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歡迎你來到佛國,在旅程開始前,請先看看鏡中的自己,沉澱五秒鐘……

中台世界博物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展場。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展場空間裡的指引區,圓頂拱形窗的鏡子上映照出的導覽文字,觀者的表面皮相與內心精神同時示現,開啟視覺感官與心靈感知。這個展覽很不一般,為中台世界博物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43件造像藝術涵蓋歷史時空,縱深完整,並透過旅遊的方式,營造出泰國寺廟壁畫、皮影戲、水燈節等泰國文化場景,穿越著「暹羅以前:墮羅鉢底(6至11世紀)、室利佛逝(8至13世紀)、高棉(11至13世紀)」、「暹羅王國:素可泰國(13至16世紀)、蘭納國(14至19世紀)、阿瑜陀耶國(1351至1767)、拉達那哥欣國(1782至今)」、「泰國」,其一道道不同時代與國王的「山門」,講述由古至今的泰國故事。本展策展人陳宜安為讀者觀眾帶來深度旅遊導覽。

佛系與國史之間,千佛之國的故事

「泰國」為1949年起正式啟用的國名,在此現代國家建立前稱作「暹羅王國」,位居中南半島之心臟地帶,民眾有95%信仰佛教,境內擁有3萬多座的寺廟,被譽稱為「千佛之國」。臺灣雖與泰國經貿、勞務、觀光關係密切,然而能以泰國為主題的古美術範疇展覽幾希。除博物館界收藏南傳佛教造像較少,學術研究相對缺乏亦是客觀現實,若又能以單一國家為主題者更是寥如晨星。近年以2019年故宮南院「薩瓦蒂泰─故宮泰文化特展」首開聲浪,接著即為此「佛・國」展,可謂首屈一指以泰國佛教藝術為題之特展,稀有難得。展名頗具巧思,二字合一意指泰國,分開則強調出佛之獨立特別性與泰國歷史政治系統之王國事實。

今日的泰國憲法規範泰皇必須是佛教徒,歷屆泰皇亦剃髮出家修行;廣為人知的「潑水節」佛教新年宋干節(Songkran),於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舉辦(2024年擴大為4月12日至16日)。深植泰國人心的佛教,是在何時傳入泰國?又是如何地發展?

◆13世紀之前:墮羅鉢底、室利佛逝、高棉

圖1 13世紀〈象頭神像〉,青銅,高30.4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佛教起源於印度,據研究應是公元前三世紀已傳至泰國,也幾乎是此一時期印度文化滲透至東南亞地區。約可以13世紀為時間分水嶺,此前泰國地域內有著許多城邦與王國,如泰國中部的「墮羅鉢底」、南部的海上霸主「室利佛逝」、占領大半個中南半島的「高棉」,起初多延續著印度梵像傳統,後因著不同的文化而漸次在地化,然各地風格迥異,這段時間也因信仰有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等,使佛教造像題材豐富,佛、顯教菩薩、密教菩薩等,無一不有。展中的〈象頭神像〉(圖1)圓肚象首頭戴寶冠,屬高棉巴雍風格。祂是印度神話中濕婆神和雪山神女之子,是智慧知識之神和福德財富之神,頭額雙眼間具第三隻眼,能庇蔭信眾並為其破除種種障礙。在象頭神造型中,祂右手持自己斷掉的象牙,左手握著月亮。象牙為何折斷?乃因象頭神抄寫史詩《摩訶婆羅多》,史詩文字量極多,且需配合仙人口述吟唱的速度,連神筆都寫壞,於是便把自己的右牙折斷,沾上墨水,繼續不斷抄寫,終於成就功業。所以眾多畫像或雕塑中的象頭神只有左牙而沒有右牙,而祂亦是現今泰國最受歡迎的商業和學問之神。

◆13世紀:幸福的曙光,素可泰王國

13世紀,高棉素可泰地區發動叛變,以該地名創建出泰族史上第一個王國「素可泰王國」,Sukhothai意即「幸福的曙光」。為今日的泰文化立下重要根基,創製泰文、專弘上座部佛教,是泰國文化史上公認的黃金時期。於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製作出特殊的造像:鵝蛋形臉龐、新月形眉毛、曲眉垂目、嘴角淺揚微笑、頭上高起的肉髻上為火焰狀的裝飾物等,佛像整體看來和諧又優美。

圖2 15世紀風格〈佛行走像〉,銅,高135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攝影/藍玉琦。

泰國佛像風格於素可泰王朝創建出自我風格,著重描繪佛陀超凡入聖的面容,此時期所創造出的古典原則,一直影響到後面的幾個王朝。其中最有名且深具代表性的特色造像即為「行走佛」。展中〈佛行走像〉(圖2)佛陀左手提起施說法印,右手自然下垂,一腳踩地面,另一腳則腳跟抬起,呈現優雅的行走之姿,面部柔和,右袒僧袍極為貼體,顯出人物體態的感官美,超然脫俗優美。於今泰北的觀光勝地「素可泰歷史公園」亦可見同類型的造像,而寬厚肩膀與手臂形成近乎方形的輪廓,則可見到關於斯里蘭卡風格的影響。展中一排青銅製「行走佛」的奉獻板,亦盛行於素可泰時期,後來演化為於今眾所熟知能配戴於身上祈福的「佛牌」。

◆14至18世紀:大航海新星,阿瑜陀耶王國

圖3 14至15世紀風格〈佛坐像〉,銅,高122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阿瑜陀耶王國」又名大城王國,國土鄰近沿海,為大航海時代下的耀眼新星,在14世紀至18世紀時極為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5世紀後,因經濟的富足,阿瑜陀耶的造像多了商業城市的工藝之氣,做工更加精美,裝飾開始華麗。14至15世紀風格〈佛坐像〉(圖3),右手施觸地印,左手垂放身側,姿勢挺直,雙眉略彎,相連成弓形,仍保留墮羅鉢底造像特色。而小螺髮,額頭和螺髮間束一髮帶,使得面部更加方闊,杏眼寬嘴,嘴角含笑,身穿通肩袈裟,腰束寬帶,衣薄貼體,無衣紋刻劃,這些特徵則直接繼承高棉美術傳統。底座為兩端尖翹起的船型。全作身體結構形式化,雙肩和僧衣緣形成一長方形,爲典型烏通風格的作品。16至17世紀〈佛立像〉(圖4)則更多承襲了素可泰的風格,臉型修長。

圖4 16至17世紀〈佛立像〉,銅漆金,高114.5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18世紀晚期至今:拉達那哥欣王國

拉達那哥欣國早期延襲著18世紀晚期阿瑜陀耶的風格。中台藝術世界博物館館藏拉達那哥欣國時期佛教造像。主要來自於拉瑪三世(1824-1851 在位)、拉瑪四世(1851-1868 在位)和拉瑪五世(1868-1910在位)時期。拉瑪三世在位期間,瓦齊拉嚴王子奉命設計了40種新的佛像,用以象徵佛傳故事中的特定事蹟。例如持缽佛像即是第31尊佛像,為佛陀向釋迦族宣講須達拏太子本生故事後,率領兩萬名僧眾至迦毗羅衛國首都托缽化緣之事。〈寶冠佛立像〉(圖5)雙手捧缽於腰際,所戴的王冠、珠寶和裝飾華麗的服裝,皆與當時暹羅國王的穿著十分相似。在泰國持缽佛像,也是星期三下午出生者的「生日佛」,代表色是綠色,性格特色為富有理想與博愛。「生日佛」亦是由拉瑪三世所創,如西方的十二星座概念,七個佛陀的法相,對應著一週七天。

圖5 1850年至1925年〈寶冠佛立像〉, 銅鎏金,高82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千佛千姿,百花齊放的主題造像

也在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出現了許多不同主題的造像。1850年至1920年〈寶冠佛坐像〉(圖6)這尊佛像頭頂戴寶冠,身披珠寶,雙手結禪定印,以單跏趺坐於五位比丘之後。這五位比丘即為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最早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五位弟子。

圖6 1850年至1920年〈寶冠佛坐像〉,銅鎏金,高37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館藏另有一件約同此這時期的〈濕婆神與佛〉(圖7)。本事源於1802年,拉瑪一世,詔譯出一則出自巴利語彙編,關於佛陀和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的故事。該故事流傳於拉達那哥欣早期。濕婆是宇宙與毀滅之神,為印度教最強主神。濕婆想要展現祂的力量,於是向佛陀發起一場捉迷藏。首先濕婆用一千層的泥土覆蓋自己的身體,並藏在地下深淵;然而佛陀輕易地就找到了祂。當濕婆去尋找佛陀時,祂於天地宇宙間尋找佛陀,始終找不到佛陀。最終,濕婆懇求佛陀出現,豈料佛就隱匿藏身於其頂冠之上。佛陀便趁此機會度化濕婆。在佛陀入涅槃之後,濕婆建造了一座神龕,供奉著佛陀的聖像。此故事亦表示出印度教被佛教化之概念。

圖7 1850年至1925年〈濕婆神與佛〉,銅鎏金,高69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展中此件濕婆神像以跪姿坐於其坐騎公牛之上,彷彿隨時可躍起,十隻手臂每隻手上都拿著一件武器。濕婆正面的寶冠中,藏有著一尊小佛像。而造像上的寶冠、珠寶和服裝,如同佛像一般,近似拉達那哥欣國王的服飾。相同類型的造像,也見於泰國曼谷國家博物館和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此像先前館方以為是菩薩像,經策展人陳宜安之研究與再發現,釐清形象後被確認為〈濕婆神與佛〉。

圖8 1850年至1920年〈佛足印〉,高18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除了佛造像,也有著〈佛足印〉(圖8)。佛像出現之前,佛足印是代表佛陀的圖像。起初,佛足印常用於佛傳故事圖之中,以代表佛陀;而後,則常供奉於佛陀的行跡處,象徵佛陀曾經留下的足跡。即使在佛像盛行之後,這些地方仍繼續供奉著佛足印像。在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泰國中,流行印有108個吉祥符號的石製和銅製佛足印像。這些符號可分成三類:吉祥符號、轉輪聖王的象徵(例如轉輪聖王的七寶)和宇宙的象徵(例如須彌山、四大洋、太陽和月亮、喜馬拉雅山和宇宙),由色界天到人間,呈現出佛教的宇宙論。佛足印像的中心,通常裝飾著一朵完全盛開的蓮花;108個符號則以網格狀的方式呈現;佛足印像的頂部繪有五個大圓圈,代表著佛陀的腳趾。信眾會在佛足印像上貼金箔,或在像上立錢幣。

此外,中台世界博物館典藏的三尊「帕瑪萊尊者像」亦是泰國流行參拜的尊者像,造像風格皆可追溯至20世紀早期,而尊者所著的袈裟,約在19世紀末首次引進暹羅,在拉瑪三世在位末期之佛教造像上十分流行。泰國人在葬禮上持誦《帕瑪萊經》,為亡人祈福令他們不墜入惡業的道路,因尊者的故事與佛教觀念中,輪迴、積功德相關聯,故在泰國的喪葬儀式中特別流行。帕瑪萊尊者像,手裡總是持拿著一面僧眾使用的扇子。在泰國,扇子通常使用於僧眾讀誦經文和為信徒祈福時。最具特色者為此〈帕瑪萊尊者像〉(圖9)不僅手中持物仍完整保存下,且為罕見之持鏡面者,透過底座殘損的銘文可推知供養人為女性,而供養的年份應為佛曆2468年(1925年)。

圖9 佛曆2468年(1925)〈帕瑪萊尊者像〉,銅漆金,高94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圖/中台世界博物館。

講述這段千年暹羅「佛國」故事並不容易,學者彼得・史基林表示:「要寫一段暹羅早期的佛教歷史並不容易。因為,與中國傳統的編年史相比,泰國沒有留下任何古代歷史的書面紀錄;即使曾經有過,現今也已不復見。因此,我們必須借助物質證據,透過博物館學和考古學,這些對古代人類、習俗和生活方式的科學研究,來加以理解。」「暹羅自古以來就信仰佛教,以至於許多自古流傳至今的佛像,仍然受到現代人的禮拜。但是,流傳至今的古代圖像,它們所存在的意義也發生了改變。佛像被製成,供為聖像,到被挖掘,重新發現、定義,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藝術史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試圖追溯和恢復圖像流傳的歷史;通過找到遺失的部分,拼湊出完整的歷史脈絡。」

本展除了展覽,並出版同名圖錄,可謂今學術界重要泰國佛教造像藝術之重典,該書涵蓋八篇專家學者專文: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泰國佛教史〉、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特聘教師彼得・史基林〈當佛法傳至暹土:早期泰國佛教的發展〉、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尼古拉斯・雷維爾〈淺談墮羅鉢底及其鄰近文化之佛教儀式〉、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與考古學系資深教師彼得・沙洛克〈亞洲海域中的赫魯嘎曼荼羅聖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嚴智宏〈素可泰時期的佛教與佛教造像〉、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陳進昀〈烏通佛像背後的政治意向與現代流行成因〉、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帕塔拉彤・齊拉普拉瓦蒂〈中台世界博物館藏拉達那哥欣時期佛教造像藝術〉、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院(藝術史)林森〈拉達那哥欣時期的佛足印象〉。

泰國離我們很近,似乎也很遠。異文化研究難度甚高,不僅於語言文字的隔閡,追溯歷史,不同時間、地域或流派之差異,都會體現於佛教藝術造像的外觀上,例如臉部形狀、個性特徵和裝飾細節等,反映出彼此間複雜的風格互動和文化交流。穿越每一時代王國,猶如打開心靈的觀景窗,從「看見」到「反觀」。

「佛國,無國界」,在看見佛國的時候,我們是否能看見自己?佛法說「人人都有清淨的佛性」,說明眾生的心性是超越種族、階級,平等沒有差別的。佛國,在古代是指印度;在展覽中,是指泰國。然而實際上,「佛國」的定義涵蓋更廣,即為所有佛法所在之。 觀展旅程結束,再次心靈叩問,最後的「是否能看見自己?」與最初的「看見了什麼?」引導文字相呼應。這場旅程,是明心見性,是開花見佛,亦是芥子裡見須彌,大千世界眾佛裡證見自己。

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4/5/19
地點|中台世界博物館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李玉珉〈金銅佛造像特展精品介紹(四)─柬埔寨和泰國的金銅佛〉,《故宮文物月刊》第59期,1988年2月,頁118-125。
李玉珉、鍾子寅主編《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年11月。
中台世界博物館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南投:中台世界博物館,2023年7月。
中台世界博物館編《中台世界博物館館刊》第6期,2023年12月。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藍玉琦( 2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