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書畫同源:書品與畫品

書畫同源:書品與畫品

Shared Origi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Works and Paintings

書畫為何同源?首要功臣莫非毛筆,這個神奇工具的創造力,迄今仍持續被探索開發中,如同那些經典樂器(鋼琴、小提琴、長笛等)一般。除了基本功能恆久不變的毛筆,作為主要創作載體的紙、絹,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是紙張在書畫中的普及,更是與技法發展及鑑賞品評息息相關。

過去三年來的「書品」系列,持續介紹筆墨的基礎概念,主要的技法大致都介紹過,當然也可以繼續談到天荒地老。但過程中,不免感到有些缺憾,歸根究柢就是忽略了同樣源自毛筆的繪畫。「書法入畫」在繪畫歷史上的重要性人盡皆知,但介入的時機點往往因研究觀點不同而異,目前最普遍的說法就是元代,因為趙孟頫(1254-1322)曾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他也經常在畫作上示範木、竹、石與書法的關係,看來似乎證據充分。不過,「方知書畫本來同」其實清楚表明書畫本來就相同,不是從趙孟頫才開始書畫同源的,至於那些不這麼想的人,或許是因為不「能會此」。

書畫為何同源?首要功臣莫非毛筆,這個神奇工具的創造力,迄今仍持續被探索開發中,如同那些經典樂器(鋼琴、小提琴、長笛等)一般。除了基本功能恆久不變的毛筆,作為主要創作載體的紙、絹,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是紙張在書畫中的普及,更是與技法發展及鑑賞品評息息相關。

紙在書寫中的變化與發展史,宋代無疑是一個分水嶺,之後幾乎以紙本創作為主。隨著北宋平民階層文人的興起,紙張需求迅速增加,製紙工藝隨之精進。加上當時文人對於紙張製作的興趣與參與,讓書寫與紙張關係越來越密切,在技法與審美上不斷開發出各式各樣的表現,整體的書法品評系統也開始圍繞著紙本論述。書法史更是有意識地設定成紙本位,傳世典範作品中幾乎見不到幾件絹本。

深深影響著書法發展進程的紙,對於孿生繪畫是否相同呢?僅從元、明、清的傳世畫作看來,似乎是一樣重要。不過若是考慮到宋代繪畫,就非如此理所當然,與書法的成長過程不太同調,中間出現一段小插曲。

圖1 戰國中晚期〈人物龍鳳帛畫〉,帛。 31.2×23.2公分,湖南省博物館藏。

以文字為創作元素的書法,讓這門藝術一開始就與識字緊密結合,「懂得寫字」成為基本門檻,後來的科舉考試也是依靠書寫,所以自始至終都與讀書人綁在一塊。然而,讀書識字對於繪畫卻非必要條件,因為二者一開始就不是處於共生狀態,所以後來才會衍生出文人畫概念。無論為宗教、政治或世俗等目的,繪畫很早就成為一項專門技藝,不是懂得寫字的人就可以獲得入場券。儘管繪畫的功能性質與書法十分不同,不過所用工具都是毛筆。長沙出土的兩件楚帛畫〈人物龍鳳帛畫〉與〈人物御龍帛畫〉(圖1、2),從線條上清楚看到使用的已經是圓錐狀毛筆。這個創作工具上的共通性,使得同樣拿毛筆的文人,有機會跨足到繪畫領域中。

圖2 戰國中晚期〈人物御龍帛畫〉,帛。 37.5×28公分,湖南省博物館藏。

紙張取代織品成為主流書寫材質之前,製作工藝其實經過了一連串的修正與改善,以符合不同時期的需求,同時書家也調整出不同於織品上的技巧。然而,宋以前的傳世畫作以絹本為大宗,至北宋中晚期紙本才漸漸出現,但仍屬少數。顯然,繪畫在紙張書寫盛行之北宋時期,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早期絹本繪畫除了勾勒輪廓,物體上色十分重要,傳統顏料需要反覆渲染,才能達到物象的質感。相較織品的強韌與耐水,紙張顯得柔弱,經不起重複染色的蹂躪,表面纖維很容易受到破壞。紙張本身的結構不僅不符合傳統繪畫技巧的需求,植物纖維的吸水、滲暈、發色等也與織品完全不同。

繪畫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專業性,使得初學者必須跟隨老師修習一段時間,等熟悉所有技法後,才可能獨立作業。在如此技藝傳承模式之下,畫家的藝術修為與表現手法,在學習階段就大致固定下來。當紙張基於經濟考量而盛行於書法界時,這些專業畫家不太可能為了這個低廉材質改變整套技法。況且繪畫的成本與目的原本就高於一般書寫,維持織品的使用顯然比較合理。

原先在織品上發展出來的各種繪畫技法,要生搬硬套到紙上的確有其困難,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轉換與調整,這也導致紙本畫作流行的時間比書法晚上許多。當王羲之(303-361)等書家,開始在紙上寫下作品時,繪畫仍舊普遍使用絹本,到了唐、宋依然如此,顯示出絹本繪畫技法一直居於主流。上色難易似乎成為材質選用的主要關鍵,而紙本開始湧現的元、明、清時期,確實很少採用重彩作畫,大多是白描、水墨或淺設色一類,也就是物質上的特性限制了技法與風格的運用。

圖3 金 王庭筠〈幽竹枯槎圖〉,紙本, 38.1×117.7公分,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

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歸根於北宋文人。當他們對紙張的特性越來越熟悉,從書法上已經見識到紙張作畫的各種可能,加上沒有傳統包袱的束縛,終於出現突破絹本材質限制的曙光,開創出影響後世深遠的文人畫。這一類的作品可以參考王庭筠(1151-1202)〈幽竹枯槎圖〉(圖3,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米友仁(1074-1153)〈遠岫晴雲圖〉(圖4,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等,觀者可以從畫面上感受到濃厚的業餘氣質。

在畫史上開創出「米家山水」的大書家米芾(……節錄)

圖4 宋 米友仁〈遠岫晴雲圖〉,紙本, 24.2×28.7公分,大阪市立美術館。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6期〈書畫同源:書品與畫品〉,作者何炎泉。)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何炎泉( 12篇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處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