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白瓷,君子志向」展覽是Leeum美術館自2004年開館以來,以陶瓷爲主題的首次特別企劃展,包括59件國家指定文化遺產(18件國寶、41件寶物)中超過一半的31件(10件國寶、21件寶物)和34件日本的高水準的白瓷收藏品在內,共展出185件文物。
與之前朝鮮白瓷展覽不同,此次除了介紹數量龐大的朝鮮白瓷的同時,更著重於其中反映的朝鮮歷史,以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精神世界。「青畵白磁」(即青花瓷,韓國漢字「磁」通「瓷」,「畵」通「畫」)中包含品格和自我修養的意志;「鐵畫.銅畫白磁」象徵在窮困中也不失的堅強心,在「純白磁」中尋找正直和善良。在朝鮮白瓷中添加了朝鮮人所認爲理想的人類──「君子」的風貌的解釋,試圖提出重新看待朝鮮白瓷的欣賞方式。
同時,爲了讓參觀者更詳細地欣賞朝鮮白瓷的美麗與魅力,館方在展場設計上傾注心血。作爲展覽亮點的第一部分展廳,在進入展廳的瞬間,將42件最好的朝鮮白瓷盡收眼底。爲了讓觀眾可以從多個角度欣賞陶瓷,使用了四面玻璃製作的展櫃,同時簡化固定作品的支架。設置在展示場入口和內部的Leeum DID(Digital Information Display),將難以一眼盡收眼底的白瓷花紋,像一幅畫一般展開,呈現與眾不同的欣賞樂趣。
「朝鮮的白磁,君子志向」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根據裝飾技法和製作地區,對於豐富多彩的朝鮮白瓷進行介紹。
絕頂,朝鮮白瓷
第一部分展出韓國指定文化遺產31件、韓國國內白瓷3件、海外收藏的白瓷8件等,共42件高等級、精品級作品匯聚在同一個空間。在朝鮮初期青花白瓷中,以堂堂正正的形態和華麗的圖像裝飾而廣爲人知的〈白磁青畫梅竹文壺〉(國寶219號,圖1)就結構與材質而言,可能受到中國明代青花瓷影響,推測為15世紀中葉於京畿道廣州製作。展現從高麗梅瓶變成朝鮮立壺的過渡時期的特徵的〈白磁靑畵「弘治二年」銘松竹文立壺〉(國寶176號,圖2),這件最早從慶尚南道智異山華嚴寺流傳下來的文物,上方有「弘治二年」銘文,即朝鮮成宗20年(1489),這件推測是用於朝鮮時代宮中宴饗儀式中,用於插花的花瓶。以特有的強烈顏色和沉甸甸的力量展現獨立美麗的〈白磁鐵畫葡萄文壺〉(又稱「白磁鐵畵葡萄猿文壺」,國寶93號,圖3)呈直角的口沿周圍也鑲有花紋,胎體上用熟練的手藝畫出葡萄藤紋飾。從使用黑色顏料畫的葡萄藤的葉子和莖的生動表現可以看出,這很可能不是陶工們所畫,而是專業畫家所繪。
(右)圖5 朝鮮15世紀〈白磁有蓋壺〉,高34公分,口徑13公分,足徑14.7公分,最大腹徑27.8公分,國寶93號,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Leeum博物館。
此外,朝鮮時代的白瓷追求單純的型態,色彩運用上有節制的傾向,但是這件〈白磁靑畵鐵彩銅彩草蟲文甁〉(國寶294號,圖4)像這個瓶一樣,在一件作品中同時使用紅色辰砂、黑色鐵砂與藍色青畫,三種顏料一併使用的多彩案例是非常罕見的。朝鮮初期白磁擁有的純白美麗和高品格器型的〈白磁有蓋壺〉(國寶261號,圖5)從口沿的形態特徵和底土、釉料、表面的色調、燒製方法來看,可能是朝鮮初期在京畿道廣州的官窯中製作。
〈白磁滿月壺〉(國寶309號,圖6)是具有朝鮮前期格調和柔韌性的優秀作品,追求生活美感,展現無瑕乾淨的形態是西元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前期約1個世紀期間(特別是18世紀前期50年間)的審美品味。〈白磁滿月壺〉多半在朝鮮王朝官窯「司甕院」的分院(位於京畿道廣州,現今仍有340多處遺址)製作而成。據推測,主要於當時的「金沙里窯」製作。
青畫(華)白瓷
(中)圖8朝鮮15世紀〈白磁青華寶相華唐草文盞托〉,高2.2公分,口徑21.8公分,足徑14公分,私人收藏。圖|Leeum博物館。
(右)圖9 朝鮮16世紀〈白磁靑華畵松梅文壺〉,高9公分,口徑9.2公分,足徑5.5公分,湖林博物館藏。圖|Leeum博物館。
第二部分透過白色胎土為底,用藍色顏料裝飾的青畫白瓷上出現的圖案的變化,展現威嚴、品格以及因新的影響而變化的創新面貌。朝鮮的青畫白瓷與中國的青花瓷最大的差異在於「蘇麻離青」顏料的使用程度,就外觀而言,朝鮮的用色濃淡度相對較淺,這與朝鮮取得外來顏料的背景有關,後將詳述。高度超過60公分,是現存畫有龍的罈子中最大的〈白磁青花雲龍文壺〉(圖7)首次公開,朝鮮時代將畫上龍圖像的器物稱為「龍樽」,這類一般作為宮中大小儀式(朝鮮稱「儀禮」)中的用器,除了象徵著王室的尊嚴,特別的是畫有五爪龍的部分,值得注意。(註1)將想象之花──寶相華,按照白瓷的形態和裝飾空間適當變形的〈白瓷青畫寶相華唐草文杯墊〉(圖8),松樹和梅花的細部表現與顏料濃淡活潑運用的〈白磁靑畵松梅文壺〉(圖9)等將展出。
(中)圖11 朝鮮18世紀末─19世紀初〈白磁青華松下虎鵲文壺〉,高42.8公分,口徑16.3公分,國立慶州博物館藏。圖|Leeum博物館。
(右)圖12 朝鮮19世紀〈白磁青華瑞獸文角瓶〉,高24.5公分,口徑4.1公分,足徑11.6公分,最大腹徑15.1公分,私人收藏。圖|Leeum博物館。
以青花爲基礎添加銅顏料的〈白瓷青畫銅彩牡丹文壺〉(圖10)在華麗中展現不失品格的樣貌。通過民畫的代表性元素──「喜鵲和老虎」的〈白瓷青畫松下虎鵲文壺〉(圖11)據「國外所在文化財財團」統計可知,這類有民畫風格的作品在18世紀後半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像這件畫有虎與喜鵲的作品,僅有國立慶州博物館、舊金山亞洲博物館與日本早稻田會津八一紀念博物館有收藏。另外,畫有各種祥瑞神獸的〈白瓷青畫瑞獸文角瓶〉(圖12)介紹引進新圖案素材和形態的變化,這類器型較少見且特殊,這件上半部呈帶弧邊四方葫蘆狀,平口方唇,肩部向外斜出至腰部收束,鼓腹下收為平底。下半部為四方折角、邊角削去成八棱面的多邊體,下連四足方座。下半部多面體在清宮亦可見類似器型,多被稱為「八楞瓶」(註2)。
鐵畫、銅畫白瓷
朝鮮官窯白瓷之所以開始使用鐵顏料的原因與青花顏料(朝鮮文獻多以「回回青」指稱,即「蘇麻離青」)取得問題有密切關聯,官窯營運初期青畫白瓷以製作最高級的王室器皿為目的,《朝鮮王朝實錄》可見諸多紀載,當時青花原料從中國進口的相關內容,反覆出現。
透過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文人筆記記載可知,朝鮮原先仰賴中國輸入的青花顏料出現供需困難的情況如下:,「……求回回靑於中國 畫樽罍盃觴 與中國無異 然回靑罕貴 求中國亦未多得 朝廷議曰 中國雖窮村茅店 咸用畫器 豈皆回靑所畫 應有他物可畫者 訪於中國 則皆曰此 土靑也 然所謂土靑者 亦未求得 由是我國畫磁器尠少。」(成俔(1439-1504)《慵齋叢話》卷十)17世紀由於「兩亂」戰爭(指「壬辰倭亂」與「丙子胡亂」)及自然災害等緣故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官窯甚至一度停擺,同時期的中國正值明清交替期,景德鎮的營運也陷入困境,再加上清朝建國初期,朝鮮國內出現「反清北伐論」等聲浪,以致兩國間的貿易亦陷入困頓期。可以從1618年(光海君10年)《光海君日記》得知由於顏料取得困難,導致宮中祭禮與宴禮所使用的酒器與花器──畫樽無法順利製作,只好直接在白色瓷器上以顏料繪畫,取代成為「假畫磁器」。還有1634年(仁祖12年)《承政院日記》,關於使用石間朱製作鐵畫白瓷的記載中年代最早紀錄,內容是找不到用於接待使臣的畫龍樽後,不得已使用「石間朱(即鐵顏料)」製作畫龍樽。
(右)圖14 朝鮮17世紀後半〈白磁鐵畫草花文壺〉,高33.2公分,口徑15.6公分,足徑12.3公分,最大腹徑31.6公分,私人收藏。圖|Leeum博物館。
鐵花白瓷特有的強烈和變化無常的顏料,展現出獨特的美感。目前爲止,這次展出中央朝廷主導製作的〈白磁鐵畫雲龍文壺〉①(圖13)中尺寸最大的一件,也是17世紀中葉典型的壺樣式,龍力量的表現和魄力的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花形旋轉的線條,背面留有樹枝和寬大的葉子〈白磁鐵畫草花文壺〉(圖14)則展現與青花白瓷不同的風格。
(右)圖16 朝鮮18世紀〈白磁銅畫蓮花文八角瓶〉,高36公分,最大腹徑22.2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圖|Leeum博物館。
地方製作的鐵畫白瓷和銅畫白瓷則充滿既親切又樸素的元素,〈白瓷鐵畫雲龍文壺〉②(圖15)童趣的畫法又充滿戲謔感地描繪了龍,與中央官窯製作威嚴的龍相比,增添趣味性。地方的鐵畫白瓷僅用銅顏料在正面繪畫或上色,主要以蓮花或葡萄等爲題材。〈白磁銅畫蓮花文八角瓶〉(圖16)在中間畫上荷葉,每朵花瓣末端都上色,增添華麗感。
純白瓷
(右)圖18 朝鮮18世紀後半〈白瓷陽刻蓮瓣文瓶〉,高31.2公分,口徑4.2公分,足徑10.2公分,最大腹徑17m,私人收藏。圖|Leeum博物館。
在這區塊,可以看到純白瓷安靜地凝縮的顏色,如白雪般清澈,又似乳白色,又像碧玉般閃爍。朝鮮前期製作的〈白磁壺〉(圖17)以雪般白色展現端莊清新的純白,朝鮮後期的〈白瓷陽刻蓮瓣文瓶〉(圖18)以削去身體表現的三重荷葉、陰刻線表現出的葉脈生動感的表現與清秀的顏色融爲一體。
與第一部分出現的純白瓷,這兩部分差異在於第四部分展品並非「國寶級」精品,但以各式型態出現,有祭禮用的犧尊乃至筆筒,又或者是地方製作(圖19)的白瓷以生活日常用容器(例如作為宴會用或祭禮的酒器──兩耳盞)爲中心製作,與中央製作的不同,有時呈灰色或褐色。地方白瓷中的顏色以粗糙的底色,樸素的外表讓人感到親切,作爲今天的日用生活容器也毫不遜色。
此次展示有韓國國內八個機關(國立中央博物館、國立慶州博物館、首爾歷史博物館、釜山博物館、湖林博物館、澗松美術館、愛茉莉太平洋美術館、東國大學博物館)和日本六個機關(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民藝館、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和文華館、高麗美術館)等共同參與,展品豐富,特別是擁有優秀韓國陶瓷收藏品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作爲Leeum美術館的特別合作機構的參與,意義更為重大。
註釋
註1 朝鮮初期《世宗實錄.五禮儀》卷49:「頒賜…靑花獅子白磁卓器三卓、靑花雲龍白磁酒海三箇。」或《國朝五禮儀.序禮》卷2〈嘉禮.尊爵圖說〉(附錄圖說,非展品)等文獻紀載中出現不少這類白磁龍文立壺,大體來說,17世紀開始出現四君子文和戲謔性龍文,18世紀則以青畫上釉的端莊四君子文和有威嚴感的龍文為主。這些作品大多為朝鮮白磁中的中上品,上品陶瓷則以京畿道廣州分院里窯址生產為主。
註2 特感謝學友王政皓、吳囿瑩兩位提供修正意見。
參考書目
1. 禹玟我(Woo Minah),〈조선시대 관요 철화백자의 성격 변화(朝鮮時代 官窯 鐵畫白磁的性格變化)〉,《美術史研究會》25號,2011年,頁241 – 273。
2. 余佩瑾,〈多面體造型及相關問題-以清乾隆朝玻璃胎畫琺瑯黃地福壽八楞瓶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6期(2019.3),頁51-115。
3. 《朝鮮王朝實錄》。
4. 《承政院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