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今年夏天舉辦名為「繪畫入門:簡明易懂的神佛、人物解密」的展覽,這場展覽聚焦於繪畫中的神佛和人物形象,並以簡明易懂的方式介紹這些畫中人所為為何、又為何以此形象被描繪。展出的作品,涵蓋了於大和繪中登場的天皇或貴族等高貴人物、佛畫或垂迹畫中的神佛、死後被神化的菅原道真或聖德太子等人物,以及在禪林中受到喜愛的道釋畫、或取材自中國的故事人物畫等等。
雖是以入門展為標榜,但展出的作品都是靜嘉堂引以為豪的繪畫至寶。其中,有一些首次公開或睽違數十年才再度展出的作品。此外,前期和後期的展品也幾乎會完全替換。本文將按展覽單元向大家介紹一些非看不可的作品。
第一單元 大和繪與高貴人物的形象
在表現日本風景或風俗的大和繪中,描繪天皇或貴族等身分高貴的人物時,存在著一定的規則。本單元將介紹繪畫中究竟如何表現高貴的人物。


展品〈大內圖屏風〉(圖1),是將描繪平安時代末期院政時期宮廷活動的繪卷轉畫於屏風的作品,本次參展係屬首度公開。右隻描繪正月舉行的賭弓和射遺(補行的射禮),左隻描繪十一月舉辦的五節會之情景。

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參與這些活動的天皇形象。左隻上描繪天皇為觀看儀式而徒步的場面,唯其身影為竹葉叢所遮擋(圖2)。此乃日本繪卷中不直接描繪天皇形象的一種傳統手法。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表現,據信是為了凸顯天皇較其他貴族為更加尊貴之存在。

相對於此,右隻上則運用「吹拔屋台」的技法,使天皇的面容完全展露出來(圖3)。「吹拔屋台」是一種在繪卷之類繪畫表現中,以俯瞰角度描繪室內情景的手法;其省去了屋頂或牆壁的一部分,將內部的空間立體地呈現出來。一般推測,天皇的樣貌若是在「吹拔屋台」的特殊情況下,或許就能破例地被描繪出來吧。〈大內圖屏風〉可說是向我們展示了描繪天皇時兩種不同表現規則的珍貴作品。
第二單元 神佛的形象
接下來的一單元,將聚焦在描繪神佛形象的繪畫作品。這回要介紹的是〈當麻曼荼羅〉、〈春日宮曼荼羅〉,以及〈聖德太子繪傳〉這三件作品。

〈當麻曼荼羅〉(圖4)是一件將以織物表現極樂淨土景象的〈綴織當麻曼荼羅〉(奈良當麻寺藏)轉為圖畫的作品。其根據《觀無量壽經》及其注釋書,在中央描繪極樂淨土的景象,並於周圍表現經典的故事。這些經中故事被細膩地描繪於小畫面中,請務必在展間內仔細欣賞。

除此之外,還展出《當麻寺化人織造藕絲西方境緣起說》(圖5)這份文獻。該書乃是黃檗宗的中國僧人獨湛性瑩(1628-1706)於元祿十年(1697)參拜當麻寺的曼荼羅後,深受感動下所撰述的插圖版本,其刊行旨在將有關當麻曼荼羅的軼事傳播到中國。該書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中國出版,隔年亦於日本出版,是一份保存了有關當麻曼荼羅的故事如何跨越國境的有趣史料。

〈春日宮曼荼羅〉(圖6)是基於佛教傳入日本後的「本地垂迹說」來描繪奈良春日社諸神的作品。所謂本地垂迹說,是佛教傳入日本後所形成的一種思想,認為日本的神祇乃是佛或菩薩為了救度眾生而化身顯現出來的,而佛或菩薩實為其本來的面貌(本地)。

基於本地垂迹說的繪畫,被稱為垂迹畫,有多種表現模式。其一是描繪神佛形象的作品,在此以春日社為例。這次展出的〈春日本迹曼荼羅〉(圖7)即描繪春日眾神之形象,並透過從中湧現的雲朵來表現其本地佛,一眼就能看出神與佛的對應關係。

另外,〈春日鹿曼荼羅〉(圖8)描繪被視為春日明神之使者─神鹿,其雖未畫出神之形象,但鹿背的鞍上立有榊木,上頭掛有神靈所依附的神鏡,暗示了神之存在,也是垂迹畫的一種。再者,還有一類作品是以描繪神所居住的神社社殿間接暗示出神迹。圖7的〈春日宮曼荼羅〉將本迹曼荼羅之圖以壓縮的形式配置於畫面上部,又畫出了飛到御蓋山山頂的神鹿,可謂採用了多種垂迹畫形式的春日曼荼羅集大成之作。

本單元最後介紹的作品是〈聖德太子繪傳〉(圖9)。聖德太子(廄戶皇子,574-622)以重新制定多項政治制度、且在日本廣傳佛教而知名。隨著人稱太子傳記之集大成的《聖德太子傳歷》於十世紀完成,將其一生圖繪為畫的聖德太子繪傳也被大量地製作。大量創作繪傳的中心,包括太子參與創建的四天王寺和法隆寺,還有淨土真宗寺院,因為有傳說他曾託夢給淨土真宗的祖師親鸞。靜嘉堂收藏的〈聖德太子繪傳〉,原先也是流傳於淨土真宗寺院滿城寺的作品。在總共四幅的掛軸中,按年齡順序描繪太子一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欣賞此畫時,值得關注的是主人公聖德太子的畫法。亦即,在描繪任何年齡段事件的場面中,太子總是穿著鮮豔的橘色衣裳,此般精心設計,讓觀眾可以一眼就辨認出主人公。再者,於畫面整體的構圖上,也能看出對於地理位置的精心考量,一方面將相近年齡段的事件安排在附近,以此作為基礎,另一方面,伴隨有山水或天空景觀的事件或發生在當時都城以外的事件,則集中在畫面的上部。如此一來,通過理解這些畫中所含藏的規則,作品將為觀眾述說比以往更豐富多彩的故事。此幅乃是高達163.6公分的大型作品,可能曾懸掛於寺院本堂等處,負起裝飾和莊嚴寺院的功用。另外,根據推測,也可能作為僧侶向人們講解畫作內容之用。正因如此,其於人物描繪方式或畫面構圖上,應是經過精心設計,以求向觀者輕鬆傳達出易於理解的內容。
第三單元 道釋畫與故事人物畫
這一單元將談談禪林中備受喜愛的道釋畫和描繪中國故事的故事人物畫。

本單元最值得關注的作品,是因陀羅畫、楚石梵琦題贊的〈禪機圖斷簡 智常禪師圖〉(圖10)。一般認為此畫描繪唐代高僧歸宗智常回答張水部提問的場景,原本可能是橫卷的一部分,包含此幅在內的五件〈禪機圖斷簡〉全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近年來,有關作者因陀羅與這些〈禪機圖斷簡〉作品的討論,在日本和中國的美術史研究者之間變得相當熱絡。其間,又因為被視為相關作品的〈蕭王問答圖〉被重新發現(刊登在《國華》1549號)而變得更引人關注。關於因陀羅的傳記,仍存在著諸多令人不解之處,不過從〈禪機圖斷簡 寒山拾得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款題,可以確知他是華北大光教禪寺的住持,一名壬梵因,是擁有大師稱號的僧侶。題贊者楚石梵琦(1296-1370)則是元代具代表性的禪僧。本件作品的題贊為楚石梵琦晚年所書,受到善書者趙孟頫(1254-1322)的影響,筆跡溫雅,富有美感。近年來,又發現一幅被視為因陀羅早期作品的〈觀音圖〉,根據該件作品之分析,研究者指出因陀羅曾在江南禪林活動的可能性,試圖解開何以活躍於江南的楚石梵琦會在原本據信活躍於華北的因陀羅畫作中書寫題記。
順道一提,這次展覽的標題雖以「簡明易懂」為號召,但遺憾的是,此幅〈智常禪師圖〉究竟欲傳達什麼樣的訊息?仍難以確知。智常禪師為何指向某處?他對張水部又說了些什麽?即便楚石梵琦在其出色的題詩中提到這一切「盡在山光水色中」,卻未直接解答這些疑問。事實上,這類描繪禪宗問答場面的作品,其真正意涵之「隱晦難解」誠屬司空見慣,或許可以說,是希望交由欣賞者各自解讀吧。願大家能藉此機會「充分理解」這世上也存在著「隱晦難解」的繪畫。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出自南宋禪僧牧谿之手的〈羅漢圖〉(圖11)。本幅描繪深山中一名羅漢坐於懸崖岩座上的形象。山間透著微光,草木輕柔地搖曳。身著白衣的羅漢正閉目靜觀。額上和眉間深刻的皺紋、長長的眉毛和鬍鬚、胸前凸出的肋骨,無不訴說著其修行年月之長久。畫面上還繪有露出尖牙、向羅漢逼近的大蛇,唯羅漢依舊不為所動,沉浸於深度的冥想中。
此畫的一大看點,在於對空氣的表現。這種巧妙運用墨色暈染,甚至捕捉到其中充滿空氣的質感,可謂牧谿特別擅長的表現手法,據說這與他主要活動於江南濕潤的地區有關。在這件作品中,深山中飽含著濕度的空氣,經由墨色的濃淡和暈染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從畫家在羅漢和其他母題上,透過區分使用不同的線描筆觸凸顯各自的質感和存在感,亦得以窺見卓越描寫力的一面。此幅〈羅漢圖〉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曾為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所藏。

上述作品外,這次展覽還將展出元代禪僧虎巖淨伏題贊的〈寒山圖〉(圖12)與描繪日本貴族華麗活動情景的〈駒競行幸繪卷〉(圖13)等靜嘉堂繪畫名品。又,針對這些作品,本展不僅提供適合大人的解說內容,還特意準備了即便是10歲左右的兒童也能容易理解的解說文。希望從大人到孩童都能藉此機會享受欣賞繪畫之樂。
絵画入門─よくわかる神仏と人物のフシギ
(繪畫入門─簡明易懂的神佛、人物解密)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前期:2025年7月5日-8月11日;後期2025年8月13日-9月23日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4期〈與神佛相聚一刻-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繪畫入門:簡明易懂的神佛、人物解密〉,作者:藤田紗樹(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學藝員),翻譯:何玉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