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感教育專欄】親子如何調適自然匱乏:以體驗設計鼓勵兒童探索自然

【美感教育專欄】親子如何調適自然匱乏:以體驗設計鼓勵兒童探索自然

接著上一篇談到兒童與自然的主題;以我自身的設計經歷為例,除了用產品設計讓自然的體驗在家的環境中持續發酵,也想分享近年來在台灣與韓國,藉由親子工作坊活動的方式,引導鼓勵孩童接觸探索身邊自然物及環境。活動中父母的參與是親子的共同回憶,間接地增加了往後與家人一起自然探索的機會。
接著上一篇談到兒童與自然的主題;以我自身的設計經歷為例,除了用產品設計讓自然的體驗在家的環境中持續發酵,也想分享近年來在台灣與韓國,藉由親子工作坊活動的方式,引導鼓勵孩童接觸探索身邊自然物及環境。活動中父母的參與是親子的共同回憶,間接地增加了往後與家人一起自然探索的機會。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Crowned by Nature」活動中多感官植物認識。(林宇儂提供)
失去山林的孩子
2005年,資深記者里查.洛夫(Richard Louv)在他的著作《失去山林的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中提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現象,他認為缺乏與大自然的接觸,導致兒童出現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病症,包括兒童肥胖、缺乏注意力、感覺遲鈍、抑鬱等等。書中也提到,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國際遊戲協會( 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 IPA)主席摩爾(Robin Moore)在一項研究計畫中也發現「人們對於自然的基本體驗正在被取代,電子媒介給人的體驗是間接的,替代的,經常失真,雙感官的(僅視覺及聽覺),且是單一形式的。」
這樣被動刺激且內容平面的感官活動取代了在自然環境中探索、活動,當然電子媒體不是導致兒童接觸自然減少的全部原因,父母沒時間、課程沒有規劃、戶外活動空間設計不良等等也都是可能的因素。過度黏著於電子產品和缺乏接觸大自然對兒童發展帶來的帶來負面影響,已不再是新發現,然而每次新的調查數據出現仍讓家長焦急萬分。如何在繁忙的現代城市生活中找到方法,需要大家集思廣益。近年以接觸自然為主題的課程活動如雨後春筍,以設計的角度切入設計活動與產品,豐富大小朋友接觸自然的可能性,是我的目標之一。
與植物有關的工作坊
2018年的春天,我正計畫去一趟首爾探訪在瑞典讀兒童文化研究所時認識的韓國朋友,她畢業後回到韓國,創立了自己的公司「PLAY31」,以首爾SUP(Seoul Upcycling Plaza)的工作室為基地,發展工作坊、展覽、平面、產品等不同的設計形式,在韓國推廣兒童文化設計,是近幾年來我認為很成功也很活躍的兒童文化設計師,去敘敘舊,也順便取取經。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外觀。(林宇儂提供)
敲定了時間與行程後不久,朋友傳訊息問:都要來首爾了,想不想一起玩一個案子?邀請來的突然,但聽起來有趣又難得,我馬上就先答應了。原來,朋友把我的論文作品給了高陽市立兒童博物館看,館方很感興趣,剛好我去的時間很接近韓國的植樹節,希望可以邀請我去辦與植物有關的工作坊。所以之後我以論文的背景為基礎,透過朋友跟博物館方來回了幾次內容,延伸設計了「Crowned by Nature」工作坊。這是一個以五到七歲為目標族群的親子活動,父母必須跟小朋友一起出席。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Crowned by Nature」活動DM。(林宇儂提供)
「Crowned」是加冕之意,能夠認識、欣賞我們所生所長的地球,了解自然與環境,是如同被大自然加冕一般地幸福與榮幸。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透過多一點好奇,多一點感受,發現探索城市環境中的 「小自然」。無論其中的啟發是不是即刻乍現,體驗都已在身體裡種下未知的種子,等待發芽。 而親子共同參與的目的,除了可以一同玩樂互動,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學著尊重孩子的創意及選擇,聆聽孩子的故事,也是家長必修的課題。
韓國PLAY31成員與作者。(林宇儂提供)
關於工作坊的節奏
工作坊的內容可分成三個部分:
1. 多感官認識植物:
活動的當天的一大早,我跟PLAY31的成員們來到花市,選購事前決定好的新鮮植物材。活動的開始,先用很快的速度介紹自己的背景,輔以朋友的韓文翻譯,介紹設計師從論文為主軸延伸設計了這個工作坊。接著正式開始,首先,詢問了在場的小朋友們(15組親子)最近有沒有接觸自然植物,是在哪裡的看到的呢?小朋友輪流說著在山上、在學校的菜圃、從陽台的盆栽各式各樣答案,也請小朋友試著形容多一點自然體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偶爾跟媽媽討論(這場工作坊15組全數只有媽媽出席沒有爸爸,韓國朋友對於這樣一面倒情況早有預料),回憶著小花、小草跟自己的盆栽,還有爬山的故事,這些都會是接下來頭冠上的題材。而接著進到今天的主角,認識植物的多樣貌。我們準備的項目包括了充滿味道的植物、不同的大小、顏色,形狀與質感,一一介紹並請小朋友親自體驗,一邊想想等會要怎麼運用這些植物來裝飾頭冠。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Crowned by Nature」活動。(林宇儂提供)
2. 美感的練習和體驗:
這是工作坊的另一個目的,不只是完成一項美術作品,頭冠的意義,是一個可以隨時間心情置換內容的物件,一個承載屬於自己的自然收藏的「永續容器」。在第一階段認識植物的過程中,同時體會了其中的色彩、比例、質感及氣味。在創作頭冠的時候,小朋友認真的自己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尺度的植物、搭配色彩及質感,來「構成」一頂自己覺得「美」而且有故事的頭冠。引導的時候沒有「規定」要構成一個故事,但似乎小朋友們都有大人望塵莫及的故事力!
最後,戴著頭冠的小朋友跟媽媽,一起回到自然的環境中遊戲、玩樂。在大地還一片光禿禿的季節裡,戴著植物頭冠的小朋友就像奔跑的新芽,為還未甦醒的大地注入生命力。我們把剛剛沒用到的植物材也搬出來放在一旁,小朋友拿著葉子當魔杖、當翅膀,揮舞、追逐,也有小朋友把頭冠反戴,跳起奇怪的舞叫大家看他的長髮,讓想像力迸發!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Crowned by Nature」活動。(林宇儂提供)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Crowned by Nature」活動。(林宇儂提供)
韓國高陽兒童博物館「Crowned by Nature」活動。(林宇儂提供)
帶著在韓國的經驗與滿滿的收穫回到台灣,邊想著這樣的活動要怎麼持續推廣。去(2019)年開始,受到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邀請,在這新興且充滿歷史的文化場域裡,辦了秋天(2019年)與春天(2020年)總共四場的「Crowned by Nature大自然的加冕」工作坊,這四場的年齡對象及內容設定,除了一樣是希望家長共同參與外,與韓國的活動內容都不盡相同。首先是植物的來源,韓國的活動剛好是在冬末春初,相對緯度較高,戶外都還一片光禿禿的,並不能在採集到豐富的植物素材,而四季如春的台灣就沒有這個困擾。活動開始前幾個月,我參加了空總園區的植物導覽,走訪園區內充滿歷史脈絡的植物樣貌。我將其中一些有趣的植物名單,串起來製作成一份簡單的植物地圖,作為工作坊的植物探索環節的路線,而這部分也經常在問卷中被選為工作坊中家長及小朋友最喜歡的環節。藉由在戶外輕鬆地邊走邊遊戲,讓感官放大,身心放鬆,直接感受、學習大自然的細節及美妙。回到室內後,我們檢視著採集來的植物,搭配事先蒐集的自然材料,開始想故事,用花草構圖,創作出一頂屬於自己的頭冠。
台灣空總C-Lab「Crowned by Nature」活動DM。(林宇儂提供)
台灣空總C-Lab「Crowned by Nature」活動。(林宇儂提供)
近來跟朋友聊到韓國與台灣的這幾場工作坊時,朋友偶爾會問到,在這兩個國家辦起來的感受有什麼不同?我想了想,跟孩子們的互動其實沒什麼不同,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對植物的好奇,也都樂於跟我分享他們的創作,就算語言不通。這也讓我想到在瑞典做研究時,小朋友也都是一樣的直接且樂於分享。陪同的家長,光是在爸爸媽媽的比例上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別,台灣的這四場裡,每場都有爸爸出席,有時候是爸媽一起,但爸爸自己帶小孩來的也不少,與韓國的情況大不相同。這樣不同的父母陪伴現象是當初沒想過的,很有趣,說不定也是之後在設計活動時得探討的議題。
後記
高陽市是一個緊臨首爾的都會,不是首都卻可以擁有市立兒童博物館的城市。邊坐朋友的車邊聽她解釋,是因為高陽很多新住宅區的規劃,房價也比較便宜,在首爾工作的中產家庭多半會選擇在這居住,這樣的家庭住民結構造就了兒童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
兒童博物館,是個很有趣的議題,陸續走訪許多大城市,都有這麼一個兒童博物館,它不是美術館,不是自然、科學、歷史為主軸的博物館,是一個以兒童文化為主體,兒童為主要對象的空間。去(2019)年參加了故宮主辦的臺灣「兒童及博物館國際論壇」,各博物館在原有領域範疇之下,分享所做過的策展內容及經驗。稍稍可惜的是,台灣還沒有政府主導的專門博物館給兒童,不禁思考,是台灣的文化及需求還沒到位,還是現下的台灣,以兒童為主軸成立博物館的可能性還不夠豐滿且必要?總之,兒童博物館是個有趣也值得探討的議題。
林宇儂|Uno Lin( 1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