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

空總開發原地踏步:北市府咬緊土地回饋40%、文化部痛批不合宜
文化部認為北市府卻要求40%土地回饋,最後只會剩不到2公頃,不符合市場邏輯。若依據北市府所提的回饋要求,文化部無法完整實...
藝術山丘上的感知雲:林洲民未竟的北美館擴建夢
擁有全國性知名度的建築師林洲民,投入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這是他卸下台北市都發局長後第一個大型統包工程案,結果事與願違,...
【黃心蓉專欄】博物館的更新定義表決前夕的解讀與剖析
博物館畢竟不是真的被時間封印的場域,不管新定義通過與否,只有打開內在力量,證明自身價值,才能確保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大眾永...
環園空橋是特色,中山北路破口成敗筆:北美館擴建案,綠建築優等生郭英釗團隊怎麼輸了?
推動綠建築多年的郭英釗團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案中列名第二,鎩羽而歸,外界頗為驚訝。郭英釗團隊提案結合文化、自然與建築...
刀劍亂舞奇蹟:電玩引領的日本藝術復興
古典藝術與現代ACG看似難以交會的兩端,然而隨ACG界以取材的方式走向歷史文化,其客群亦開始突破同溫層,建立一條通往傳統...
行政法人與藝術的距離:機構化的現代考驗
縱使在法制上,行政法人機構內設監督、課責的機制,但它雖能夠檢驗行政管理,藝術與思想的公共性則不可能仰賴於此,而必須建立在...
再「憲」文化的權利:冷衙門與熱倡議如何捲動「文化權利入憲」的輿論?
關於文化權利入憲要強調的是,它是憲法裡關於人權(也就是基本權)的申張,而非「基本國策」的章節段落的補充或覆述。原先基本權...
台灣數千本期刊中,首本針對藝術和文化政策與管理徵稿的學刊:《文化:政策.管理.新創》如何被催生?
近年來民間藝文組織對於文化政策與法規面的重視,讓台灣開始逐步有了對於文化政策公共討論的氛圍。政策學會成立針對文化政策與公...
現實進擊:反思和重建我們關於展覽的哲學
上海的封城事件使得上海文化和藝術的癥候───「藝術」與「現實」原本兩個無關的平行世界像被蟲洞擊穿,自以為是的浮華現代生活...
林中孕藝、藝中觀林:劉培森團隊許北美館新館庶民形象
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林間美術館已塵埃落定,「劉培森+福清」團隊勝出。外界不免要問,為什麼是他們,贏在那裡?劉培森自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