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瀟瀟(Yan Xiao-Xiao)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宮島達男的數字之海:光、時空與眾生之共創
「眾生共命」之概念,正是誕生於宮島達男依託於其佛教信仰與哲思的藝術線索與亞美館如此的核心關懷之間。如同佛教信仰之理念,此...
【專題】向策展人提問:再思亞洲的雙年展——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賴駿杰
「我認為雙年展仍可具有批判力,在這次臺雙策展研究過程中,我發現臺灣對黃土水的論述仍帶有強烈的情感投射和英雄主義色彩,針對...
「五夜山河水」:季大純的跨文化臥遊與精神航線
季大純在誠品個展的展題「五夜山河水」,透露出許多可對應至其創作本身和藝術個性的元素。朗朗上口、給人以豐富想像的同時,文字...
【專題】向策展人提問:再思亞洲的雙年展——2025台北雙年展策展團隊成員山姆.巴塔維爾
「過去,城市從『自己的』雙年展中借取聲望;如今,城市則被評價於其文化平台能否回饋社會——重新分配資源、培訓在地技術團隊、...
【專題】向策展人提問:再思亞洲的雙年展——綜述
當我們想像雙年展時,時常會對其寄予這樣一些期待:回應時代、捕捉人類社會脈動,同時透過藝術力量的集結,以思想與美學風暴的強...
京都ACK五週年:在古都試煉亞洲藝博會的未來形狀
在全球政經局勢快速變動的當下,藝博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被視為「新形態藝博會」的京都Art Collaborati...
【專題】重繪亞洲雙年展地景:現場之間的反思、共振與想像
雙年展及三年展在亞洲的密集發生,是這個秋季跨區域藝文界的一大關注重點。儘管雙年展或三年展通常總是如期而至,但每一次所捎來...
「思考」之後:楊嘉輝「展亭」的共鳴結構
香港媒體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近期受新北市美術館全新「新美委製」邀約所創作的「展亭」(Pavilion...
「思慕」的多聲部合唱:山姆.巴塔維爾談2025台北雙年展的詩性與政治
對於這兩位異鄉人而言,策劃本屆北雙的一大任務,便是「創造一個讓感受與思考、親密與結構能夠無階層共存的空間」,讓臺灣的地方...
催生聲響藝術的新生態:2025「C-LAB聲響藝術節」的多重現場
從作品到制度,從教育到技術平台,「C-LAB聲響藝術節」在幾年間所形塑的,不僅是一個聲音創作的展演平台,更是一個跨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