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般涅槃經》

日本當代藝術大家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以LED數字裝置創作而知名於世,其膾炙人口的閃爍數字如同一片靜謐之海,而其中所蘊藏之豐富內涵卻遠非僅是表面所見那般一覽無餘,需深潛其中才有可能窺見其不同面向。甫於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以下簡稱亞美館)揭幕的「眾生共命」(Human Life as Collective Experience),為宮島達男首度於臺灣的美術館個展,也提供了一個可深度感悟和體驗其長期創作脈絡的豐富場域。這也是李玉玲就任亞美館館長後,亞美館以「專論」形式推出的「當代藝術大師系列」首展,藉助美術館建築空間之獨特性,探向宮島達男創作的深、廣度之同時,也打開新的感知維度,展出作品橫跨其1993年至2025年的藝術生涯,同時也清晰回應亞美館在環境與福祉兩個面向上的核心關懷。
「眾生共命」之概念,正是誕生於宮島達男依託於其佛教信仰與哲思的藝術線索與亞美館如此的核心關懷之間。如同佛教信仰之理念,此處「眾生」並不局限於人類,而更進一步涵納了與人處於同一世界、甚至不為人所見的他界之生命。基於此,宮島達男在創作手法上獨闢蹊徑,並不單純訴諸於感性或敘事性,反倒是以理性媒介為基底,在形與神之間展露出「大道至簡」之境。
延伸閱讀 ︳從藍圖到行動:李玉玲談亞大美術館的雙主軸與新展規畫
科技、人性與「空」:宮島達男的思想源點
眾所周知,宮島達男近40年來都以LED計數器為基本創作元素。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普及後,LED這種科技工具很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宮島達男研究運用這一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其背後的觀念,將之與自己的藝術理念細緻連結,例如,LED的高效率使之足以快速發出明亮光線,所使用材料的化學成分又使其光線具多變色彩,這些特性在宮島達男的作品中,與其思考與演繹生命之多變、轉瞬即逝等意圖相契合。
宮島達男的藝術生涯以行為藝術為始。從行為藝術到LED數字計數器這樣的物質性媒材,看似截然不同,卻有著共通的核心。他認為行為藝術即關乎生命本身,尤其是這種藝術形式本身是「活著」的,且因行為的持續而處於變化之中,更進一步看,也與創作者周遭環境中的事物緊密相連。若說一位藝術家的全部作品往往可透露出他所持的世界觀,「不斷變化、與萬物相連且永遠持續」可謂宮島達男透過創作,不斷深入和展開的觀念。當我們看到宮島達男的LED數字從9倒數至1、在缺席的0之後回到9,周而復始的節奏即為「持續變化」的基礎表現,也是宮島達男在早期行為藝術和此後40年間不斷演變的LED創作的共通線索。對他而言,包括行動的身體、中性的LED數字,這些「材料」本身即為「表演性物體」的不同形式。不斷躍動變幻的數字暗示生命流動的節奏;刻意省略的0則創造了一個靜默時間,宛若冥想中的身體,也更為直接地指向某種生命形式消失後的死亡或「空」。
他援引佛教觀念:「空」(Kū)並不等同於虛無,「空」不可見,其內在卻充滿能量;「空」是生與死的中心,是生與死循環的中心點。在他看來,生與死並非對立,而是在一個更宏大、持續的韻律中相互連結的不同階段,它們之間的循環恰意味著永續與連結,萬物皆於不斷的變化循環之中、相互依存而生。
這樣的觀念構成宮島達男作品的某種概念原型,在此次展覽中《時間瀑布》、《時宇空》等作品之中表現出其基本形式:前者由紀念碑般佇立的垂直螢幕中、如瀑布般無止境傾瀉而下的LED數字構成,後者則在九個螢幕組成的介面中、展現不斷朝向觀者飛馳而來的數字。這兩件作品的基本形態足以引起觀者對於《2001太空漫遊》、《星際大戰》這樣經典科幻電影的聯想,如同科幻敘事從來都並不止於科學或科技本身,歸根到底關注的還是人性與社會,宮島達男由LED數字構築的藝術最終也都回到人與萬物的生命哲學之中。
那麼宮島達男會如何看待科技與人性之間的關係呢?他從「科技源於人」這樣的基礎觀念出發,強調人在如何運用科技這件事上應負的責任,而隨著技術的躍進,人類自身更需具備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足以駕馭技術運用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種種不確定。

跨越媒介的生命書寫
從這樣概念原型出發,宮島達男在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嘗試將技術與人相結合的形式,其中一些作品作品並未使用LED技術,而是直接訴諸於生命的溫度,包括邀請亞洲大學學生來完成數字書寫、呈現為平面作品的《無量數》。「計數之膚」系列雖同樣以變幻的數字為概念,卻是將數字以彩繪形式畫在不同人的面部或身體上,此次除這一系列的攝影作品外,也特別展出一件多螢幕錄像《計數之膚(眾色)》(2016/2020),在不同膚色人們的腹部描繪數字,也用擦除和填補的方式為之賦予倒數的節奏。身體的溫度、呼吸的細微動作、膚色與彩繪的色彩對應,是宮島達男創作中鮮見的與人之物質性身體直接結合的作品。
另一個不以LED為媒材的系列,是以不同語言的母語使用者各自唸出數字倒數的聲音為主要材料的「計數之聲網絡」,不同語言及其所依託的文化、不同聲音背後的生命流露等,與每一次不同的展示場域產生互動。這一系列在此次亞美館展覽中呈現兩種不同樣貌,其一是過往在世界各地的錄音,透過與一個個與紙杯相連的揚聲器發出,這些紙杯由霧峰的孩童、老師與失智長者繪製而成;其二則是特別為本次展覽製作的《計數之聲網絡-台灣》,針對臺灣多語族文化的特徵,錄製包括國語、臺語、客語及各原住民族語在內的聲音,安置於美術館廊道的一個個揚聲器,彼此之間透過空間相連,卻又各自維持獨立性,呼應既彼此依存、又努力維繫本體性的在地脈絡。
此次特別於亞美館展出的《計數語言網絡》,則是宮島達男首次將這一以聲音為主的系列,作了視覺轉化的嘗試,倒數的人聲轉為49種字形、色彩各異的不同語言文字從LED平面上劃過,暗示在巨大的多元差異之中建構起的共時、共存與包容。多年來,宮島達男始終在作品中展現無數個體生命在多層次交織之中的共同命運,這件作品以獨特的形式視覺化了這一生命網絡。

「眾生皆有藝性」:共創的力量
宮島達男的創作打開與人性眾生相結合的各面向,人的參與為其中重要一環,「眾生皆有藝性」(Art in You)更是他始終堅持的理念。據其回顧,他在藝術生涯早期曾一度認為藝術創意是藝術家的單向輸出,然而這一刻板觀念在1995年有了突破性轉變。當年,他在本初子午線及全球標準時間發源地、英國格林威治,邀請多位表演者參與的現場表演作品《清零》(Clear Zero),是藉助眾多合作者共同進行創作的開始─本次展覽中,「格林威治行為研究概念」及後來發展出的「無量數」系列難得一見的手稿也同時展出,引人回顧這一觀念之濫觴。
宮島達男於1996年開始發起「時間之復甦:柿子樹計畫」(Revive Time: Kaki Tree Project),透過將長崎原爆倖存的柿子樹第二代種子帶向世界各地,讓當地的孩子們參與種植工作坊,藉此反思和平的意義,這也是其打開共創之路的里程碑。從《清零》、到「柿子樹計畫」到「計數之聲網絡」,宮島達男的「共創」作品通常透過招募和徵集而與普通人合作,其觀念與參與者處於平等位置,試圖形塑的是一種創造性的共同體。他相信真正的藝術無法獨立存在,透過觀者和受眾的共同參與,才能使作品完整。

在這次展覽中,《變化地景/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 Changing Museum)將亞美館館員、亞洲大學學生透過幸運轉盤獲取的數字,以半反射膜安置於玻璃牆面。《無量數》則透過公開徵選,由三位亞洲大學不同院系的學生來擔任創作執行者,分別以金色、銀色與黃銅色筆,在黑色畫板上寫下密密麻麻的一排排隨機數字─同樣地,遇到0的時候便留空。這近乎某種抄寫經文的過程,也與冥想有某種相似之處,幾位學生在布展期間至開展第一週,耗費若干小時完成這項工作,而他們的「冥想時間」則凝結於最後的成品之中。

「非定性時間」(Unstable Time)系列也類似地讓合作者「隱性現身」,從亞洲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教職員工處募集而來家具之後,宮島達男挑選出造型較為特別的一些,它們作為承載了提供者一部分日常生命與記憶物件,覆蓋著縫製有數字LED的柔軟布料。在昏暗的展間內,家具的隱約輪廓與閃爍的LED光、布料的隨機褶皺,都召喚著對於時空的重新感知,而作品名「非定性時間」,則同樣暗示了包括時空在內,宇宙萬物所涵納的無窮可塑性與可能性。

《變動之畫-000》(Painting of Change – 000,2020)則展現出另一種既可謂共創、也可謂互動的創作方向。受到約翰凱吉(John Cage)「偶然音樂」(aleatory music)代表作、藉助《易經》卜卦來創作的《變化的音樂》(Music of Changes,1951)之啟發,宮島達男拼組LED數字結構為造型的幾幅獨立單色畫,而觀眾將透過投擲一枚特製的十面骰子,來決定取下、或留住單色畫中的哪些,以組合構成數字1至9,當擲出0時,所有畫都會被取下,留下空白的牆面。宮島達男藉此製造出一個隨機的系統,將人的行動與純然的未知納入作品主體,並透過邀請觀眾藉由擲骰子來主動介入,讓觀眾對藝術家透過作品表達無常、隨機、持續變化等共通觀念有所意識。

《變動之畫-000》作為本次亞美館展場內的首件作品也頗具意味,觀眾在開啟對宮島達男藝術生涯的感受之旅伊始,就透過主動參與互動而調動起從意識到身體的共感,欣賞藝術不再是被動的單向輸入。儘管這是本次展覽中唯一需要觀眾直接參與的作品,卻為有準備的觀眾提示了接下來的觀展狀態。
美術館建築作為藝術的合作者
宮島達男此次亞美館個展的特殊之處,除了前述在地共創和新的創作推進之外,還在於與美術館建築空間之間進行了綿密而多層次的互動。宮島達男坦言自己在受邀參與這次展覽之前,並不知曉安藤忠雄在臺灣中部有這一美術館建築之作,去年實地場勘後他驚歎於以正三角形為基本設計元素的美術館建築之獨特,決定藉現地創作完成一項與之合作的挑戰。
「變化地景」此前曾有過幾次展出,這次依託亞美館建築而完成的《變化地景/變化美術館》創造了新的規模與能量。陽光穿透美術館兩側長廊道一側的半透明數字牆,將數字投射於靜謐的清水混凝土灰色地面與牆面,又隨著一日、一季乃至半年中日照的不同角度,留下不斷變化的光影。向窗外望去,可見亞洲大學校園內的其他建築及更遠處的丘陵,而從戶外看來,美術館又好似某種承載能量的神秘艦體。加上數字選擇過程中的隨機性,這件與建築、日照、環境及時間完美合作的場所特定作品,反映了地景、美術館空間與人類感受的交互作用,不僅讓美術館本身成為不斷變化的存在,也提供了一個感受與思考的容身之所,觀眾身處其中,在不同的時間層次和環境的微細變化之中,獲得對無常與持續變化的感知。

同樣藉助亞美館內部不同區域的空間特徵,《無限計數之珠》以不同間距組成的一長串數字「念珠」,從連結美術館不同樓層間的三角形天窗下垂至地面,形成水注入深潭、泛起漣漪的效果;《計數之聲網絡-台灣》引導觀眾沿著長長廊道移動,聆聽一側牆面揚聲器中的聲音的同時,也沐浴於另一側透過玻璃而流入的天光之中。

新作《十界互具》於這次亞美館首度展出,這件具有佛法之「十界」意涵的作品具明確的宗教觀,將從地獄至得道成佛的十個生命境界(註)及其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和條件、即「因緣」具象化,然其表現形式仍是宮島達男標誌性的LED數字裝置——跳動變幻的數字向內圍繞圓心,展開成為十個同心圓,LED的顏色也較過往更為豐富,每每躍動至0,依舊採靜默而無光的形式,象徵法界一切眾生輪轉的循環生滅,同時也提醒,這十種生命境界本質上並非外境,而是人之內在的反射,能於人的內在相互交織、同時並存,彰顯一種比表面看來更為複雜、相互依存的生命網絡,進而邀請觀眾反思「我們如何與他人共生共命」。這件作品形式上的簡約,與其意涵之深刻形成張力,圓形展台位於整座美術館正中央,圓心與建築的正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內心與垂心相互重疊。就其深層意涵,以及與美術館建築共構的空間性、象徵性而言,《十界互具》可謂整個展覽的重心之作。

藝術與萬物的「共生共命」
縱觀整個「眾生共命」展,宮島達男長久以來的核心藝術理念透過與美術館建築空間、與在地民眾的多層次互動,得到淋漓盡致的展露。美術館建築不再只是扮演空間承載的角色,也成為藝術本身的共創者:設置不同的物理性情境,用諸多可控或不可控的變量,營造出不同氛圍的冥想與感知空間;與此同時,也為藝術家的作品創造出向外打開的空間─讓藝術家的作品不囿於美術館空間內,而可引導觀眾在更廣闊的脈絡中理解其創作生命,也進一步參與擴展藝術生命的諸多可能。
透過這一展覽,我們更足以理解宮島達男的創作生涯,可謂一個不斷打開「共創」之縱深的過程,時間、空間、眾人及萬物都可成為其創作夥伴。近年來,他為回應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而發起的長期藝術計畫「時間之海-東北」(Sea of Time – Tohoku),邀請約3,000名災區民眾參與,分別為防水LED計數器設定各自不同的倒數速度,這些計數器將最終設置於福島富岡町一座40×22.5公尺的淺水池中,將災難經驗與個人回憶融入作品,以創作抵抗遺忘,共構集體記憶的場域,使未來的人們能在光與時間中反思生命與存在。在宮島達男稱為「畢生作品」的這一計畫中,也包含一座籌建中的專屬美術館,這座美術館不僅將是一處反思之所,也將成為地區再生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宮島達男的藝術創作從來都不只是為了彰顯自身觀念,更是為了與廣闊的宇宙眾生萬物相連、共創,透過不斷反芻與演繹變化無常、共生共命的核心概念,為更強大的集體精神力量注入能量。同樣地,他珍視在亞美館這樣一座綜合性大學所設置的美術館中製作展覽的機緣,與美術館團隊一起打磨不同層次的共創作品。
在他看來,藝術具有足以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相互關係的能量,因而一座在大學校園中的美術館,可成為讓藝術發揮其教育功能的場域。更甚者,他認為當代藝術帶來的觀看與共創練習,可扮演「教育基石」的角色,在年輕人身上喚起種種不同思維方式,讓差異性及萬物之間的關係成為建立知識結構的基礎,帶動人類社會朝向一個不一樣的未來轉變。
亞美館「眾生共命」與臺北TAO ART聯手推出平行展「無盡的生命循環」(Endless Life Cycles),不同場域的雙個展聯動,提供了多重的感知脈絡。在宮島達男的創作中,光、數字與時間都不僅是形式,更是與眾生萬物相連的路徑。
註 從地獄至成佛的十種生命境界,分別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和佛。
眾生共命:宮島達男
展期:2025/11/08 – 2026/05/10
地點: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臺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60篇 )追蹤作者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