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催生聲響藝術的新生態:2025「C-LAB聲響藝術節」的多重現場

催生聲響藝術的新生態:2025「C-LAB聲響藝術節」的多重現場

從作品到制度,從教育到技術平台,「C-LAB聲響藝術節」在幾年間所形塑的,不僅是一個聲音創作的展演平台,更是一個跨域交流、推動生態更新的能量場。當「聲響」被重新理解為可生成意義、承載敘事與激發共感的媒介時,它也不再只是表演或影像的附屬,而成為重新組構當代藝術語彙的重要節點。

自2018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成立「臺灣聲響實驗室」以來,每隔兩年舉辦的「C-LAB聲響藝術節」已來到第四屆,除規畫與合作力度逐步延續和深入之外,這一由機構主導的藝術節以其影響力,也觸動了「聲響藝術」這一晚近才出現建制化傾向的創作領域之生態。

依舊以「Diversonics」為題的「C-LAB聲響藝術節」,也始終因循這一主題字面意義上的「多元聲響」方向來規畫,於創作、推廣和教育等多面向上尋找活水,今年度展演將包含「當代大師/經典」、「當代新聲」、「躍舞樂音」、「MR新聲境」、「聲響裝置展演 」、「校際單元」等六大單元,超過40場跨類型展演、裝置作品及藝術家講座、工作坊、國際論壇等相關活動。

延伸閱讀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創新!跨域!探索當代聲響的新實驗
延伸閱讀 ︳跨界共製的泛音:專訪「2021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計畫統籌黃意芝及藝術家豪華朗機工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新銳當代音樂聲響聯合展演」集結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共創,展現音樂與聲響的多元表現。圖為XTRUX與黃詠仁共同創作的作品《Boulder 石》。(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跨域的實驗:以作品為優先的藝術節思維

連續三屆擔任「C-LAB聲響藝術節」計畫統籌的黃意芝表示,藝術節始終以音樂和聲音為核心主軸,其一大使命是讓大眾了解「聲音是藝術創作中一種重要的媒介和元素」,並且推動不同形式的聲音創作「跨出去、與不同領域進行連結和對話」。從延續性相當高的連續幾屆藝術節規畫中不難看出,主辦方對於創作類型不設限,兼容並蓄地廣納各種以聽覺為重,跨感官、跨類型的各式展演作品,也相當程度地投身於主動推動跨領域、跨樂種的合作,讓創作者們看到和理解彼此創作邏輯的有趣之處,進而有機會共同提升創造力。

由陳筱彤主創的《克萊歐》融合混合實境(MR)與現場舞蹈。(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意芝表示,聲音是一種重要的創作媒介和表達素材,擁有甚至有時更甚於視覺的強大物理性空間感染力。然而她觀察到在臺灣,一方面,不少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對於聲響尚持漠視態度,臺灣的文化環境和教育使之弱化或是邊緣化;另一方面,近年來聲響藝術在國際上漸受重視後,臺灣也出現因追流行而「為做而做」、不少作品火候尚缺的現象。因而,在一個尚不夠完善的創作生態之中,「C-LAB聲響藝術節」試圖在一個藝術節的展演與交流框架下,尋找和縫合觀念、創作、表演、製作等各端之間的種種落差。

「C-LAB聲響藝術節」總體規畫中的一大特色是不以主題式策展為方法,黃意芝強調聲響藝術節以作品為優先的原則,透過優秀的藝術家來集結藝術節的能量,同時給予藝術家足夠的自由空間,讓作品之間有機會彼此激盪與對話。讓本質上分屬不同系譜的當代音樂與聲響藝術,在同一個藝術節平台上彼此映照和對話,也是「C-LAB聲響藝術節」的一項堅持,在分屬不同創作與展演生態的音樂、聲響藝術之間,在學術與流行的光譜之間,都不偏向任何一端,反而有意在它們之間建立碰撞與對話的關係。

「當代大師/經典」單元的重頭戲包括法國作曲家、戰後西方古典樂重要人物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2016)的百年誕辰音樂會,阿根廷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為卓別林經典默片創作演繹的音樂表演,法國作曲家馬努里(Philippe Manoury)的電聲作品等。「當代新聲」單元更具當代性和實驗性,表現當下音樂演出所能涵納的多元形式。

陳乂、王仲堃、吳秉聖的作品《回聲室》為多人沉浸式展演計畫,探索數位時代的資訊隔閡與社會分裂。(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聲響裝置展演」單元涵括「聲活混響」聯展,展出徐氏工作室《之間II:不/協和音》、紀柏豪的《朗誦者2.0》、叁式《DRIFT IN TIME》、上野 健《Roomba 書法:詩意的機器考古學》、朱駿騰《八月十五》、何理/ KLING KLANG KLONG《海境》,各作品對當今人為造成的自然生態、人類存活、機器/人生命等現實情境以自身的現實觀察提出多層次議題來警醒現實中存現卻不易察覺的演變。其他的展演計畫則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當代多媒體藝術」,作品呈現形式包括聲音及影像裝置、沉浸式展演、行為表演等。如陳乂、王仲堃、吳秉聖的沉浸式展演計畫《回聲室》,以藝術手法創造出數位時代在社群媒體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之下,因資訊同質化而加劇的「回聲室效應」,觀眾有機會在互動性的聲光場域中,將感官體驗與數位社會中自他關係的經驗和思考連結起來。當這樣一些時常被納入當代藝術展演範疇的作品在「聲響藝術節」的框架下被體驗和欣賞時,其聲響面向被凸顯的同時,也在不同的結構中被重新感知、重新理解。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邀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師生參與,推出《阡陌聲影》、《聲境謎響》、《感同聲授》等演出,為年輕創作者提供舞台。(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技術、教育與國際合作:聲響生態的擴延

作為C-LAB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聲響實驗室」自成立伊始便旨在建立一個媒合技術與創作的平台,黃意芝強調實驗室始終肩負著具備「軟實力移動性」的期待,換言之,其技術團隊不僅是「C-LAB聲響藝術節」的重要後盾,也能為不少創作團隊在海內外的展演提供專業助力,更可協助任何展演空間的聲響設計與執行,解決許多機構有硬體、但缺乏技術執行能力的問題。與此同時,新北市美術館委託藝術家楊嘉輝在其巨大展間內創作的「展亭」計畫,便由臺灣聲響實驗室協作聲音製作與展呈,充分展現聲響本身也與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一樣,具備與不同空間互動、形塑完整感知場域的能力。

上野健的作品《Roomba 書法:詩意的機器考古學》是一件不斷演變的裝置藝術,探索自動化與動作、書寫與抹除之間的張力。(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臺灣聲響實驗室」與「C-LAB聲響藝術節」的國際合作基因,也持續表現於技術與內容編排的不同面向,從技術實作、創作展演到知識與經驗交流,都力圖持續追蹤和接軌國際最新趨勢。於全球不同城市舉辦的「IRCAM境外國際論壇」今年將首度落腳臺北,為期三天的密集活動形式包含演說、現場演示、工作坊、裝置作品等,涉及「虛擬實境∕延展實境聲響」、「AI人工智慧與音樂」、「聲音、音樂、動態互動關係」這三大主題。黃意芝介紹,這次論壇廣邀國際聲音、音樂相關科技研發與創作專業人士,來臺展示和分享影音科技的前端發展、應用與創意表現形式,有助於臺灣創作者和業界工作者了解國際上創作者或研發者如何運用最新技術和創作思維。今年的論壇也採國際徵件,收到來自德國、法國、盧森堡、日本、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等多個國家的作品及提案分享,屆時現場也將包含可讓人進行測試與互動的實作demo。

當代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於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帶來「卓別林:工廠」電影音樂會。©Hervé Veronese Centre Pompidou

本屆「C-LAB聲響藝術節」邀請當代重要作曲家、馬丁・馬塔龍(Martin Matalon),除創作和主導「卓別林:工廠」電影音樂會、與法國 K/D/M三重奏合作講座音樂會外,也將是本屆藝術節大師班的焦點人物。黃意芝表示,透過精心規劃的電影音樂會,臺灣觀眾將認識到這位獨樹一幟的當代大師如何以一種既獨立又交融的方式運用聲音與影像協作。而「當代經典大師」單元旨在與國際機構合作引進高度成熟的作品,並讓臺灣團隊參與執行,讓國際合作並不僅限於展示國際交流成果,更是透過實質參與來提高臺灣聲響藝術的專業水平,培養與國際對話和合作的人才。

法國音樂研究團體GRM於2025 C-LAB聲響藝術節呈現作品《唯聲美學光譜》。© INA

值得一提的是,身為電聲音樂和聲學藝術領域先驅,由「具象音樂」開創者皮耶·謝弗(Pierre Schaeffer)所創立的「音樂研究團體」(Groupe de Recherches Musicales, GRM)也將帶來與IRCAM系統不盡相同的「唯聲播音系統」(Acousmonium),GRM總監馮索瓦·J·波奈(François J. Bonnet)也將來到臺北。黃意芝期待,他們帶來的演講、工作坊和一場名為「唯聲美學光譜」的演出,將有助於打開觀眾和創作者對於聲響欣賞和理解的另一種視角。

聲音創作的新世代:聲響藝術節的校園連結

自2021年的第二屆「C-LAB聲響藝術節」以來,「校際單元」就擴展至多所院校的合作範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將為本屆聲響藝術節帶來與科技、互動等元素深度結合的演出。同時,聲響藝術節也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關渡藝術節聯手合作,讓國際專業團隊進駐校園,並邀請師生參與和體驗新型態製作。

回顧幾屆聲響藝術節與學院合作的歷程,黃意芝表示藝術節積極與各大院校簽署MOU並進行實質合作,其目的在於師生了解「未來的路很廣」,音樂系學生畢業後並不限於走傳統古典音樂或單一領域的創作之路。目前來看這樣的合作,以及C-LAB在聲響藝術上的長期推動,已對高教體系帶來一些擾動效應,她舉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就在具資工背景的校長吳正己推動下,與C-LAB合作「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的跨領域課程。此外,包括陽明交大、北藝大、師大、臺藝大等多所學校已開始聘請由C-LAB培育的年輕創作者擔任教師,在學校內開創了相關的電腦音樂創作或新科技軟體運用課程。C-LAB的下一步目標則是「持續向下扎根」,正規劃針對高中音樂老師的初步工作坊與講座,希望可將最新的數位觀念帶至高中校園。

晟 SHENG × 柯泯薰 × 尊室安 × 朱駿騰將在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呈現《河鰻—現場聲響版:洄游》。© Static Film & Visual Art Productions

聲響作為敘事:「河鰻」計畫的共創與實驗

「C-LAB聲響藝術節」從整體上呈現異質多元、錯綜融合的特質,所有作品都展露出聲響和音樂作為重要創作元素的開放特質,既可獨立存在,也可在不同類型的複合式創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朱駿騰的作品在其中尤具代表性。

這次聲響藝術節於「聲響裝置展覽」單元聯展「聲活混響」展出朱駿騰2017年重新回到影像敘事的重要影像裝置作品《八月十五》;而他在社子島駐點五年完成的複合式「河鰻」計畫,也有室內現場聲響演出《河鰻-現場聲響版:洄游》,以及包含社子島現地行走、行為藝術、聲響表演、電影放映等多元形式的《社子島-中陰洄游》這兩件作品被納入「當代新聲」單元。這個十月,也適逢同樣出自這一創作計畫的電影長片《河鰻》正式公映,而其三頻道影像裝置也以個展「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的形式於洪建全基金會展出。

源自同一創作母題,跨越多元形式,又涵納聲響和音樂作為重要組成元素的作品本身,其跨域協作而交融的創製過程,加上朱駿騰所兼具的電影和當代藝術創作背景,在在呼應了「C-LAB聲響藝術節」對於聲響在不同類型當代創作中無所不在、又複雜多元之角色的探索與實驗。自《八月十五》以來與朱駿騰合作多年的聲音藝術家晟SHENG,音樂人及歌手、也是《河鰻》長片女主演和主題曲作者的柯泯薰,以及作曲家尊室安(Tôn Thất An),他們是朱駿騰這一複合式計畫中所有關乎聽覺之元素的共創者,而這一計畫在「C-LAB聲響藝術節」中的凸顯「聲響」的幾種展演方式,則進一步為聲響創作「賦權」,讓人清晰看見其主體性和多元可能。在黃意芝看來,這便是藝術節試圖彰顯聲響作為重要敘事媒介之價值的意圖和策略之所在,而這一計畫到了聲響藝術節,所生成的擴展形式也超乎其預期。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這尊土地公也將出現在《社子島-中陰洄游》複合式演出中。(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作為這一計畫的主創者,朱駿騰也強調比起影像本身,自己其實「更在乎聲音的表現」,他回憶自己與晟SHENG一起花在聲音實驗與磨合上的工作時間,遠多於影像剪接。在他看來,聲響不應只是背景,更是足以承載內容的重要敘事媒介。電影長片《河鰻》的對白不多,因而聲音設計尤顯重要,其交錯著現實、夢境、慾望、幻想的故事結構,讓朱駿騰與晟SHENG可以在聲響方面進行許多實驗,但這些非主流風格的實驗也並非純然為了創新,而是與影像、表演、剪接等元素一樣,皆是為了作品的敘事完整性和美學高度而設計。

在《河鰻》中,聲響創作者晟SHENG需要透過聲音來處理「潮濕跟漂浮」的體感,也應導演朱駿騰的要求,以不同形式的誇張手法來表現水的聲音。他認為聲音的訊息與線索非常重要,其最大魅力與能量在於「穿透」,而觀眾根本不需要去「理解」,甚至不需要用大腦去意識到聲音的存在,身體就會直接接收其傳遞出的訊息與情緒。

在晟SHENG看來,兩人合作的價值在於「在一個平等的合作方式中保有自我」。這也恰如聲響藝術在與其他類型藝術元素相結合時,足以展現出的彈性與能動性:不同類似元素各具個性,卻可碰撞出不落窠臼的張力。

誠如洪建全基金會朱駿騰個展「野鬼」的策展人謝鎮逸所言,《河鰻》這類較為抽象、更具實驗性的電影,為兩位創作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並成為他們「相遇的介面」,讓朱駿騰和晟SHENG可以用他們各自的獨特方式進行更多的實驗。無論是朱駿騰如何藉其獨特創作思維、及多年當代藝術創作而形塑的開放與跳脫,還是晟SHENG這位聲音藝術家如何「遊移」在聲響藝術之本質與傳統的電影聲效邏輯之間的思考路徑,都將電影《河鰻》塑造為跳脫常規的作品,也讓更為多元的創作形態成為可能。而「C-LAB聲響藝術節」也進一步為這樣的複合式創作提供了多元展開的空間。

從作品到制度,從教育到技術平台,「C-LAB聲響藝術節」在幾年間所形塑的,不僅是一個聲音創作的展演平台,更是一個跨域交流、推動生態更新的能量場。當「聲響」被重新理解為可生成意義、承載敘事與激發共感的媒介時,它也不再只是表演或影像的附屬,而成為重新組構當代藝術語彙的重要節點。或許,正是在這樣不斷交錯的共振之中,聲音便得以真正成為當代創作中最具開放性的語言之一。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報導。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展期|2025.10.23 – 2025.11.3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立體聲場、聯合餐廳展演空間一二樓、灰盒子、圖書館展演空間一二樓、美援大樓展演空間一樓、空總劇場)、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北市美術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社子島戶外空間-島頭公園)

嚴瀟瀟(Yan Xiao-Xiao)( 251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