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貽安(Yian Chu)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演算法的靈光】當我們與機器共舞 亞歷山大.雷本:在人性與演算法的邊緣處
雷本是一位遊走於藝術家、發明家與機器人學家之間的創作者,擁有MIT媒體實驗室碩士學位的背景,也是OpenAI第一位駐地藝...
【演算法的靈光】在數據裡尋找靈魂 梅莫.阿克騰:在人工智慧中尋找靈性與感知的邊界
對創作此作的藝術家梅莫.阿克騰(Memo Akten)而言,「冥想」並不是詩意的包裝詞,而是一種觀看的練習。在他看來,A...
【演算法的靈光】「感」與「知」:AI藝術家們的創造與提問
或許有些人認為AI藝術僅是某種技術操作的奇觀,或許也不乏創作者僅將AI用做潮流、酷炫的工具。但從這些藝術家的實踐中我們可...
Running Man:跟訪國際策展人漢斯的臺北一日疾走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應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之邀,來臺進行講座與參訪。典藏雜誌...
【專題】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我們的生活,過往被視為需要天分與技藝的繪圖,也因為圖像生成工具的問世,使得人人都可...
【專題】藝術中的自然史 Ⅱ
延續二月號「藝術中的自然史I」專題,本期推出專題的第二部分。相較於第一部分更聚焦於植物學,本次專題將視角轉向豐富多彩的動...
為動物立像
隨著近年自然、生態與環境議題再度成為藝術創作與策展中的顯學,我們以兩期(二月號與四月號)的規模,製作了「藝術中的自然史」...
【專題】當幕後成為關鍵現場:表演藝術的界線重構
本專題邀請從#MeToo運動之初便密切觀察其發展,長期關注表演藝術生態的研究者吳孟軒擔任策畫人。此次,她以「幕後」作為切...
光之所向 南條史生談江賢二的藝術精神家園
座落於臺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依山面海,獨特的建築與自然景觀相互呼應,是藝術家江賢二積累50多年創作能量的結晶,也是他...
流動的畫布:艾瑪.麥金泰爾的時間、色彩與繪畫鍊金術
麥金泰爾的藝術創作,是一場關於色彩、線條、材料與時間的探索。她將個人情感、藝術史的積澱,以及對鍊金術的興趣,融入到抽象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