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牧青

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特約主筆

2022臺北美術獎評論:不須急著否定過去,也不急著許諾烏托邦地座標當代
當代視覺藝術創作在複媒與多媒體裝置作品格式衍生的困局,在於它重蹈了某種「作者電影」或「作者劇場」甚至是「名家建築師」的覆...
除了為政府做標案,然後呢?振興台北東區街廓活力,「藝術入店作為方法」觀察分析
以台灣的中央政府預算挹注的全國性文化觀光節慶「台灣燈會」,時隔23年,再度回到台北市主辦,也格外令藝文界注視它的節慶策略...
【青鳥退書事件評論#2】地租、地租、地租,三種口味:廉租辦?無本生意?造節同盟?
《VERSE》雜誌從事文化內容生產,發刊兩年半定調為「Culture Matters! 文化是重要的」,吸引不少平常並不...
【青鳥退書事件評論#1】風波之後,獨立書店應該可以如何往前進?
將一本本書籍入手然後放到書架上,不再會是「書香世家」的美德飾品,更不用說,面臨房地產炒作的今天,一個愛書人,需要有多少儲...
【請問市長候選人8】建設Demo化的文化生產,與失感的文化政策: 文化界如何走到失去社會影響力的這一步?
在民進黨二次執政前,我曾跟某些民進黨政治人物有些政策建言的場合管道,當時民進黨在野,各種對體制的反映都可以攤開來談,其中...
Waiting for the JAM─以藝術製造主流思路堵陣
在推舉台灣當代藝術30年別具意義之展覽的邀約下,吳牧青給出的選擇並非某個具體展演或計畫,而是「文化反堵」這一貫穿於不同類...
【景總麵包店#6】韓國人的身體語言
我只有兩次短暫到訪韓國的經驗,某次在排隊等候班車的時候,只不過是兩秒鐘沒迅速跟上前面的身後,後面的韓國人直接用推的「示意...
白晝之夜六週年記:區位移轉的策展概念,可以看出台北什麼樣的都市規劃和空間權力問題?
面臨「處處皆住宅,聲聲皆噪音」的台北都會區,台北市商業區的分散多元中心,雖然帶給白晝之夜區位轉移策展的特性,但有限的公家...
【請問市長候選人2】專訪黃珊珊談藝文政策:打造專案辦公室,夢一場屬於台北的文藝復興
在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於今日文化政策記者會中提出「文化八策」之後,典藏ARTouch團隊進一步針對候選人提出「文藝復興專...
敘事變體:當代藝術複詞及其複象——回看《超級市場Supermarket》與《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
無論是李奧森之於Live art傳統類屬在視覺藝術,但更多時候是在表演藝術的設定場域進行作品發表,或是反過來看李銘宸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