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63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機器作為新型態的觀察者:北藝新媒系「觀察者模式」再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
今年新媒系以「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正式參展,由王福瑞、戴嘉明擔任計畫主持人,王連晟、林晏竹共...
【調頻至90.0】拍電影是一面鏡子:專訪《曦曦》吳璠、《跳舞的人》黃洛瑤
女影今年迎來31歲,象徵著一個階段性里程碑的重新開始,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在臺灣競賽單元中,出現不少同樣誕生於90年代的...
如果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他是否能像山一樣思考?高美館「山演算」的新生態系統
策展人引用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新星世:即將到來的超智能時代》中的概念,如果未來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甚至被AI主宰...
整合藝術資源,創造城市爆發力:2024韓國藝術節的行銷策略
筆者客觀推測,「韓國藝術節」或「首爾藝術週」之所以能成功串連,文觀部在此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中央政府將藝文產業視為帶動觀光...
衝突如何平衡?臺灣藝術家羅晟文參展歐洲宣言展,側寫「不違法的釣魚競賽」等三個藝術計畫
計畫推動的一開始,即受到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的關注,指稱他們是殘酷、不人道的藝術團體,仗著生態調查的名義去傷害河裡的生物。但...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由成大建築系《[無]-信仰」》代表參展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4個團隊參與競逐,經初複審程序後,國立成...
身體可以擺脫頭顱嗎?評破空間的《廣場》
不同於過往於戲曲中心裡頭上演的新編、改良戲曲或跨劇種文本,傳統的戲曲形式,在這個難以區分舞台與觀眾席的方形表演空間裡可說...
影像作為非典型敘事的共犯——蔡咅璟「帝國的標本」無法展示之必要
我們可以說蔡咅璟保留了一段觀眾無法直視主體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正是藝術家得以施力之處,包含透過靈通、動態捕捉技術、影像模型...
近身社群與眼力校準:2024喬治市藝術節展演綜評與策展觀察
生活在馬來西亞彷彿一生都得如履薄冰,永遠難以得知什麼樣的情態會觸怒衛道人士的敏感神經。不過,縱使在諸多爭議被上升成政治角...
「我家」起義,誰在暴亂:「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
如果「現代化」、「殖民史」和「共榮圈」成為包、裝、修、改、飾的代名詞,這些裝備、包袱或武器,又能為小國小民帶來什麼樣的未...
文章導覽
1
...
3
4
5
6
7
...
27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