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81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從地方物質史重訪工藝語言:專訪「花現:2025 臺灣工藝季花蓮展」策展人王昱心
於花蓮展出的「花現」,展名取自「發現」的諧音,是一場以編織為主軸的展覽,旨在將焦點重新聚焦在東臺灣近百年來以多樣材質製作...
將身體交付給尚未定義的流域:謝一誼策展「涉水而渡」
展覽所鋪陳的水體敘事——「涉水而渡」所強調的「渡」,並非單純的跨越或穿行,而是一種在「非常規」中行動的姿態。它邀請觀者置...
當藝術成為工作之後,又成為藝術:談王詠翔、陳肇驊、李基宏作品中的「藝術勞權」
無論是《展牆-之前》或者填補牆洞的《裂縫》,王詠翔關於佈展動作的錄像中,出現的快轉手法,這種近似卡通表現的視覺形式,造就...
打造會呼吸的城市美術館:新任南美館館長龔卓軍,以五大策略帶動臺南藝術新網絡!
「臺南400」系列活動成爲龔卓軍構思未來美術館營運方向的重要節點。他認為南美館可以作為發動機,將當時所串連起來的能量承接...
不只是藝術顧問,而是收藏的路上有伴:DWA於陳氏老宅策展「城中客廳」邀你來坐坐
DWA創辦人Caitlin,以藝術顧問的身分策劃這場展覽,背後的動機來自她長年參與、觀察藏家與藝術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城...
以小說作為策展實驗,將「母親」角色綿密展開:長椅小姐的「陳美玲」
「椅子」也成為這個展覽的特殊索引,除了長椅小姐的策展動機之外,在《正反拍》的展場中間,也擺放了數張家庭中常見的、具有不同...
成為行者——蔡明亮、李康生、孫松榮三方對談
高雄市立美術館將於五月推出《行者十步:蔡明亮》,首度完整呈現導演蔡明亮自2012年起拍攝至今的十部「行者」系列影像作品。...
地方不再是文化符號,美術館作為世界網絡的節點:專訪新美館「基進城市」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
在當前資本導向的都市規劃邏輯中,我們對城市的想像,經常被壓縮在「高價值空間商品化」的框架裡,以致於全球各地的大都會區都以...
打造一座面向國際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盛大開館,四大展覽揭幕!
新美館以「立基在地、面向國際」為核心使命,這次也同步推出四檔開館展覽,包括「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基進城市」國際主題...
鄭淑麗攜手失聲祭:以訊號實驗打開聲音政治——記C-LAB「SIGNAL+」無線電藝術工作營
尤其當代藝術的創作領域,臺灣的藝術家們也鮮少以這類型的技術來進行創作。而這也是藝術家鄭淑麗「SIGNAL+ 」的發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