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六具埃及木乃伊11月齊聚台北故宮

六具埃及木乃伊11月齊聚台北故宮

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即將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這是繼「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後,又一重量級巨…
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即將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這是繼「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後,又一重量級巨獻!展覽名為「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展期從下月14日至明年2月18日,檔期達三個月,對古埃及文物有興趣的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在台北就可以一飽眼福。
神廟歌者木乃伊,於倫敦皇家布朗普頓醫院,進行CT掃描。
解構神秘的古埃及木乃伊
古埃及,史上古老又神祕的國度之一。其中,木乃伊更是千年以來大家從未停止關注的議題。過去十年來,大英博物館利用最新科學方法研究館內木乃伊藏品。這些非侵入式的技術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尼羅河畔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活面貌。本展將介紹六位生活在西元前900年至西元180年的古埃及人。新科技已能讓我們無需拆解包裹木乃伊的亞麻布,進而建構每具木乃伊的生活概況,描繪出他們是誰?他們的年齡、信仰與罹患的疾病。
為了方便民眾更深入地了解,該展將分區塊呈現:第一區,介紹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第二區,則專題介紹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第三區是古意盎然的阿蒙神吟頌者「塔穆特」;第四區,展示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第五區,則是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第六區,為來自哈瓦拉的幼童,至於第七區則呈現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因此出現兒童木乃伊,深受各界期待。
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特
奈絲塔沃婕特與其三副棺槨於1880年抵達大英博物館之前,外界對她瞭解不多。每一副棺槨都以象形文字銘刻了奈絲塔沃婕特的名字。奈絲塔沃婕特一名稱,也有其意義,係為「屬於『華狄特』之眼的人」。「華狄特」之眼又稱「荷魯斯之眼」,「華狄特」則象徵守護與療癒。棺槨的風格與品質說明她來自古埃及主要宗教信仰中心底比斯(今名盧克索)。出身於富裕家庭,奈絲塔沃婕特的遺體經小心保存,是人造木乃伊的絕佳範例。
而究竟奈絲塔沃婕特木乃伊如何製作的?這是民眾在觀看木乃伊時,最急欲想了解的過程。據相關史料分析,防腐師在奈絲塔沃婕特過世後不久,取出了最容易腐化的內臟,以防止腐敗。接下來,遺體以稱為「泡鹼」的天然鹽乾燥處理約35日。大腦被摘取後即丟棄,心臟則因被視為智力與記憶的中心而留在原處。防腐師隨即在體內空隙處塞入各種材料,強化遺體架構,預防腐化。肝、肺、胃及腸被視為一個人的具體化身,所以分開保存。防腐師會將這些器官包裹成如小型木乃伊般,置於稱為「卡諾卜壇」的容器中。而這該具奈絲塔沃婕特的木乃伊,則是將盛裝臟器的布包置回遺體內及擺放在遺體上。
奈絲塔沃婕特內棺。
阿蒙神吟頌者塔穆特
塔穆特木乃伊容器上的銘刻文字指出,她是孔蘇莫斯的女兒,孔蘇莫斯是阿蒙神——諸神之王——的祭司。塔穆特出身上層家族,與父親都曾參與凱爾奈克神廟的祭典。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在外層包覆物底下的遺體上擺放了許多護身符與其他宗教裝飾。這些物件被認為具有法力,可以保護逝者,也可助她獲得永生。清晰的掃描影像讓我們可從形狀辨識大部分的護身符,掃描數據也可讓我們瞭解它們的材質。
塔穆特木乃伊。
展覽亮點,關於四件「華狄特」之眼護身符
「華狄特之眼」,或稱「荷魯斯之眼」,是最受歡迎的古埃及護身符之一。根據記載中的一個重要的神話故事,荷魯斯神的右眼在一場戰爭中受創,但後來神奇地復原了。「華狄特」之眼後來成為完整的象徵,代表完全無缺的狀態,被認為可以保護配戴者,使其不受傷害。眼睛下方的線條代表獵鷹眼睛周遭的紋路,獵鷹則是荷魯斯的象徵。
厄索魯住在底比斯(今名盧克索)北方約莫200公里處的艾赫米姆。華麗棺木上的銘刻文字告訴了外界,有關他的名字與身分,與他的許多親戚一樣,厄索魯也是一位祭司。他為了服侍好幾位神祇,可能將時間分配予不同的神廟。防腐師小心地將厄索魯的身體製成木乃伊,並在他的遺體上放置了幾件護身符,例如手背上的「華狄特」之眼,以保護他,確保在來世獲得重生。塗金面具在這個時期是不尋常的特徵,讓厄索魯有了一張完美永恆的臉,同時黃金也被視為象徵神祇的肌膚。
關於古埃及的祭司職位,也是該展覽中被探討的重點之一。據了解,多數祭司輪班工作,而這個制度被稱為「斐勒」,通常以四個月為一期,每期在神廟供職一個月,其他時間則履行神廟以外的職責,或是到另外一所聖殿工作,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身兼多處神廟之祭司。厄索魯在世的時代,多數祭司職位都是世襲。
「華狄特之眼」護身符。
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
古埃及音樂,一直是研究古埃及文明重要的一頁。音樂是古埃及生活中重要部分,許多古代樂器從此時期便留存迄今,包括在宗教或世俗慶典中演奏的打擊樂器、管樂器及弦樂器。埃及神殿內,樂器演奏頗為尋常;由男性祭司主持的儀式,也有歌者配合吟唱聖歌,並彈奏豎琴或魯特琴,作為演唱的伴奏。
有關此位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在這位女子木乃伊容器上的銘文指出,她也是位女祭司,位列阿蒙神廟內殿的歌者,出身上層階級家族,在世的年代約為西元前800年,可能供職於凱爾奈克神廟。通常女祭司與神廟歌者在喪葬儀式上都以年輕且配戴精緻珠寶的形象出現。
女祭司(神廟歌者)木乃伊。
來自哈瓦拉的幼童木乃伊
根據研究,家庭單位是古埃及人的生活中心,也常出現在藝術作品中。逝者出現時,通常為家人環繞。而古埃及人的理想核心家庭,係由一位父親、一位母親與一位子女組成,這也反映在神祇世界常是三位一起出現,例如俄賽里斯、伊希絲及祂們的兒子荷魯斯。
當時,被製成木乃伊的孩童並不多。製作孩童木乃伊的習俗則從羅馬時期開始盛行,這具木乃伊原本被認為是女孩,但最近的電腦斷層掃描證實,他其實是男童的遺體。木乃伊容器面具塗金,且裝飾精美,顯見他出身貴族家庭。這具幼童木乃伊由不同部分的容器包覆,頭部覆蓋著精緻塗金面具,使他與諸神連結;手中則握著一束雅緻的玫瑰與桃金孃。
兒童木乃伊。
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
羅馬時期的埃及喪葬傳統,也在該展覽中被完整探討。當羅馬統治者於西元前30年佔領埃及時,製作木乃伊的習俗並未中斷,但許多與木乃伊相關的作法卻大幅改變,其結果是融合了埃及、希臘、羅馬的喪葬習俗。然而,在這段製作木乃伊的技術與風格產生演變的過程中一項主要的創新是繪以逝者形象的木板的「木乃伊肖像」。
這具年輕人的木乃伊,便是最早帶著這類肖像運達歐洲的木乃伊實例之一。肖像中的年輕人有著深色捲髮、濃眉與大眼。他並未蓄鬚,顯示他年紀尚輕。電腦斷層掃描確認他過世時的年紀約在17至20歲之間,分析資料中也顯示他體重過重,與畫中削瘦的面容恰恰相反。
羅馬時期男子木乃伊。
男子「木乃伊肖像」。
大英博物館,一直被公認是古埃及文明的寶殿聖地,大批遊客每年接踵赴倫敦品覽該館的重要藏品,這回故宮博物院在「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完滿結束之後,乘勝追擊,將再次推出重量級的展覽,值得民眾共襄盛舉,細細研究探索!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