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這些藝術品你真的看懂了嗎?參觀藝博會要帶上的7把鑰匙!

這些藝術品你真的看懂了嗎?參觀藝博會要帶上的7把鑰匙!

《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藝術7鑰》是為了對於現代及當代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們而誕生的。我所描述的正是曾經走訪美術館、博物館,那個充滿好奇心的你。至於更為專業的人士,例如學習藝術史與美術的學生、甚至是專業的藝術家,本書或許也能夠助你一臂之力。

現代藝術的另一項指引

所謂的「現代藝術」天馬行空,有時候甚至令人生畏,《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這本書便是為了協助讀者瞭解何謂「現代藝術」而誕生,現代藝術的範疇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手法,驀然回首,舊有的傳統藝術已被拋諸腦後,遠在藝術家本身,甚至於我們所有人的舒適圈之外。身處當代,藝術家非常重視自我表現與推陳出新。他們恣意地挑戰底線,在創作上又顯得如此曖昧隱晦,以致於只有一小撮具備相關知識的菁英才能解讀。

針對這樣的藝術風格,書中所提出的指引著重於較為晦澀的視覺以及理論面向,希望在還原藝術家最初的動機與創作脈絡的同時,也能夠闡明作品與當代之間的關聯,以及作品之於當代的重要性。作品的存在、藝術家所表述的意圖、藝術史學家與評論家持續延展的論點,要兼顧上述因素已非易事,同時,不斷變化的文化觀點也必須列入考量,因為在我們解讀上述因素時,它將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目前市面上也有此類提供指引的書籍,不過《藝術7鑰》想要開闢的是一條不落窠臼的嶄新之道。

書名中的「鑰匙」與「鎖」互為隱喻,意指本書將聚焦於揭開作品背後的意涵。但是,在討論這些作品時,書中並非只是陳述了可供參考的資訊。反之,書中的七把鑰匙在揭密其主題時為讀者保留了彈性,與其說它是一本展現「觀看藝術品之道」的指南,不如說它是站在協助的角度與讀者一同欣賞作品。

七把鑰匙

1. 歷史之鑰 The Historical Key

作品本身與其所承襲的舊日風格及主題,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場持續延伸的對話,這便是這一把鑰匙的概念。比起全然的創新,新的作品往往會與舊有的作品有著幾分相似,因此,想要理解新的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拿來與過去的作品進行相互比較。相較於作為一件人造物(artefact)呈現的美學本質及表現性,在這個章節裡,我將藝術品視為一個整體脈絡之下的象徵或符號,這個脈絡即是作品誕生時廣泛多元的社會文化狀態,以及當時的風格範式。象徵性價值(symbolic value),是判定藝術品重要與否的依據。因此,時間的推移與延續性必須列入考量,在進行分析時,常存的規範標準與風格特徵也不可忽略。

2. 生平之鑰 The Biographical Key

「其作如其人」,這部分我們會將注意力放在藝術家生平,以作為理解其創作的最佳路徑。這把鑰匙採用兩種版本為討論進路,嚴謹的版本通常被稱為「感染力」的展現,嚴謹的說法認為觀者直接鑑賞藝術家的作品便可以領略作者的性格。較為寬鬆的說法認為舉凡藝術作品的原創性皆與某種性格以及作品誕生的環境密切相關,關聯的強度取決於塑造者的情緒與意識,藉由這些情緒與意識,我們可以一窺更為恢弘的社會及思想議題。

3. 美學之鑰 The Aesthetic Key

這個段落將聚焦於令我們產生情緒反應的線條、色彩、形狀及肌理,主要是從視覺的角度來解析藝術作品,其以特定的塑料製成或者具有某種特色,讓觀者在情緒或智性產生共鳴。透過這把鑰匙,我們知道,在認知及情感的反應程序方面,我們對於藝術作品的感知其實與看待一般事物、環境相同,但是在審美的心靈狀態方面,感知的對象,也就是藝術作品,將不再屬於一種實質的知識及標的。因此,美的體驗也必然包含著某種程度的抽離,以及自身的投射。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藝術作品,因為萬事萬物都能夠用審美來丈量。但是,在某一種文化之中,社會共識將決定何謂藝術作品,並且,如何評斷一件作品,最終可以歸結為—生物(理)、個人、文化等三個面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4. 感受之鑰 The Experiential Key

這把鑰匙主要著眼於作品如何跨越時間、地域及文化而產生交流,同時觸動基本的情感、感受與心理現實。這把鑰匙分為兩個面向,其一是主觀的、現象學的面向,側重於當觀者感受到作品的多重感官體驗刺激時如何直接地作出回應。第二個面向則是借助感知、想像力及創造力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理論,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來分析上述回應。我們對於藝術的反應大大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左右,它決定了我們如何去定義感受、大腦與肢體如何協調,以及我們將在何種情境之下與作品相遇,進而產生某種特定的體驗。

5. 理論之鑰 The Theoretical Key

相較於美學、感受或者表現的面向,這個章節偏重於藝術作品的語言導向(language-oriented)及知識層面。這把鑰匙並不把作品當成探訪藝術家心靈的門扉,亦不探討感情上的共鳴、觸動觀者的感官或情緒官能,它著眼於藝術作品啟發思考的可能性。上述可能性分為兩大類。其一,藝術家與評論家所借鑑的理論基礎,及其創作時所作出的陳述。在解析作品時,也必須對諸如:存有(existence)、因果(causality)及真理(truth)等抽象概念或非物質的主題進行探索。上述方法讓藝術與「檢視優先」以及「追根究柢」這兩種概念產生了連結,藝術作品被理解為存在於「生命的意義」—這樣一個超越時間、空間的深度提問之中。

第二種方法則認為需要針對未受檢驗的價值與意義假設,對藝術作品進行全面的檢視與分析。尤其是針對作品所處的體制框架,在社會層面上,作品如何被呈現、在政治層面上又帶有何種意涵,還有尋找出孕育該作品的社會帶有怎樣的歧視與偏見,這樣歧視與偏見往往在無意識的狀況下露出端倪。

6. 懷疑之鑰 The Spectical Key

這部分將著重於作品不應該受到忽略的文化內涵,同時以存疑的態度進行討論,而非全盤以約定俗成、達成共識的視角來看待,尤其是這些價值評準主要是以少數精英的意見為依據。雖然作品終究會被懸掛在博物館,接受專家們的讚賞,估算其在藝術市場的價值,但建設性的批評仍不應該就此噤聲。此外,在判定當代作品的價值時,依舊難以避免過於短視,殊不知唯有經歷時間洗禮才能催生出真實的判斷。流行趨勢影響評判的案例在歷史中屢見不鮮。因此,保持懷疑的態度有其意義。手持懷疑之鑰,鼓勵讀者來「找碴」(devil’s advocate),提出相左的意見,並且接納建設性的批評觀點。

7. 市場之鑰 The Market Key

藝術深深根植於複雜的權力關係網絡,之中涵納各式各樣的交流。藝術品的地位如同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商品,也彷如國家系統部署的政治象徵,本章節的討論將著眼於此開展。藝術作品在經濟體制裡運作,有助於制度的存續,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矛盾的是,藝術交易也會反過來積極批判並動搖市場經濟。

雖然這七把鑰匙檢視著不同的面向,它們最終將聚焦於相同主題:作品

這些鑰匙偶爾也會出現格格不入的情況,某個觀點在討論某件作品時雄辯滔滔,卻在討論另一件作品時全使不上力、產生矛盾甚或遭到揚棄。根據個別作品的特性,每一把鑰匙的受用程度時有差異,這一點反映在鑰匙的排列順序上。不過它們的排列順序是非常主觀的,其他的順序也並無不可。

歷史之鑰就彷彿一艘船的壓艙物,它基於一種象徵性的世界觀,為我們所討論的作品鋪陳了豐厚的文化背景,在這個背景之下還存在著諸多與其相似的作品。但是,它未能考慮到現今人們對於藝術的感受通常是相當因人而異並且多變的。美學之鑰讓我們針對眼前的藝術作品進行形而上的靜思,但是它也有可能帶領我們走入抽離的領域。生平之鑰以人的角度切入、市場之鑰提醒我們作品與經濟議題之間的聯繫,我們最終回到現實。

當然,我也可以加入更多的鑰匙。心理學之鑰就曾經被列入考量,因為佛洛伊德、榮格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大大地影響了藝術的詮釋方式。不過,這把鑰匙已經併入理論及感受兩把更為廣義的鑰匙之中。政治之鑰與女性主義之鑰也都各有效用,不過其所涵蓋的領域會與理論及懷疑兩把鑰匙多有重疊。技術之鑰也可以考慮加入,如此一來就可以針對創作作品的材料、技法進行討論。不過此類的實務面向在美學,及感受兩把鑰匙之中也能呈現。

七把鑰匙的用意在於體現出近來在解析藝術方面極為重大的兩項進展。其一是真正地囊括了全球的世界性藝術研究。這些研究讓我們瞭解到不同的文化與時代之間有著多大程度的相似,還有在特定地理、社會和宗教因素的影響下,彼此之間又有著哪些本質上的區別。此外,有賴神經及生物科學領域的進步,神經美學現在能夠深入地研究大腦。時至今日,我們對於人類演化的知識、對於演化影響認知的理解,還有神經系統與廣大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瞭解為何眼前的藝術作品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緒與感受。

每一把鑰匙既可以自成一格,也可以彼此依賴。如果賦予某一把鑰匙太高的獨立性,那麼彼此協作與呼應的機會便會減少,如果鑰匙與鑰匙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太高,則會失去其應有的彈性。因此,本書偏重於鑰匙之間的對等或互補的關係,而非二元、相對或者對立的關係。這會讓作品的討論處於一種中立的狀態,在思索的過程中,它可能走上截然不同的兩種道路,一種是相異的感知要素相互搭配,另一種則是設法保持其固有的獨立特性或狀態。

這些鑰匙同屬於一個程式網絡,在這個網絡之內,截然不同的概念針鋒相對卻又彼此相關,處於一種動態轉變的狀態之中。關於這樣的互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找到一種古老的符號:道家的陰陽。一方面是整體性、同一性、一致性與兼容性,另一方面則是複合性或複數的形態,陰陽思想就在這兩種概念之間游移。

《藝術7鑰》是以二十件藝術作品作為基石,並非以你我所熟知的藝術運動或各種「主義」為切角。這些作品選自時代、地域、背景迥異的創作者,跨度介於1911年至2000年代初期,呈現出極其豐富的媒材、風格、主題與創作意圖。誠然,作品選擇其實十分主觀,但絕對不是只基於我個人的喜好,出自大師之手或是公認的傑作也不構成入選的理由。

這些作品被羅列在書中,是因為它們共同體現出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多樣性,每件作品之間,與藝術家的其他作品之間,甚或廣袤的藝術世界都能夠有所連繫。也因此,特定主題會反覆貫穿本書—這些主題串連起了那些乍看之下截然不同的作品。

針對個別的藝術作品進行討論並不是前所未見的新方法,不過,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利用相同的七把鑰匙來探討作品。在詮釋作品方面,每件作品都沿襲了同一套的解析方式。在七把鑰匙出場之前,書中將會有一段簡短的介紹說明該件作品的重要性,然後七把鑰匙將按照適當的順序依序登場。最後在每位藝術家的章節尾聲添上「了解更多」(Further Viewing)及「延伸閱讀」(Further Reading),推介與其作品相關的典藏地、博物館與書目,希望有助於讀者延伸探索。


本文節錄書籍

《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

「七把鑰匙/七個關鍵」(seven keys)解釋作品的創作根源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交流。


西門.莫雷(Simon Morley)( 8篇 )

出生於英國,牛津大學現代史學士、金匠學院藝術碩士、南安普敦大學藝術史和跨文化研究博士學位。藝術家暨作家,目前定居南韓,在檀國大學(Dankook University)藝術學院擔任助理教授職位。曾於泰特美術館(Tate)、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以及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等地擔任講者;亦曾協助《第三文本》(Third Text)、《世界美術》(World Ar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伯靈頓雜誌》(The Burlington Magazine)、《藝術月刊》(Art Monthly)、《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及《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等刊物之撰述及出版事務。他研究的範圍包括現當代繪畫、崇高理論、東西方跨文化研究。其著作《藝術7鑰:從現代到當代,解密20位大師的經典之作!》、《簡單的真相:現代藝術中的單色畫》已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中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