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進窗內的光
老家有一條面對庭園、約莫四道隔間長(註:約七點二公尺)的走廊。
六歲以前的我一直在老家生活。那條走廊旁架著一座小小的溜滑梯,而我最喜歡的就是灑在走廊上的陽光。尤其是冬天,溫暖的陽光總是曬得我渾身暖洋洋的。我不太記得其他關於老家的事,對於橫躺在走廊上吃點心的往事卻記憶猶新。或許是因為懷念老家的向陽走廊,每每踏進餐廳便會豪不猶豫地走向偌大落地窗邊的座位,直到現在仍是如此。坐在面對玻璃窗的座位,在柔和陽光的懷抱中眺望庭中美景品茗或是讀書,總讓人由衷期望時間就此停駐。
我喜歡光線充足的地方,同樣也喜歡陽光受到小窗侷限而陰影深邃的房間。
前往巴黎的舊式公寓造訪友人時,我便有了如此的發現。
歐式公寓由於面對馬路的壁面空間有限,再加上石造建築構造的影響,因此窗戶多半不大,房間格局也較為縱深狹長。為了讓透過厚牆上的小窗射進來的陽光盡量照亮整個房間,所以室內的牆面全都漆成白色。我朋友的房間也不例外。小窗的採光從窗畔的亮調漸次轉變為屋內深處的暗調,在白色牆面上映出了層次豐富的黑白色階,如此光影的漸層實在美不勝收。
待在陰影深邃的房間時,總覺得自己內心的陰霾似乎也溶解在室內的幽暗之中。這樣的房間有如寂靜幽微的深池,彷彿能讓置身其中的人沉澱雜念,漸漸看清自己心靈的輪廓,意識也慢慢潛入思維的底層。
光線就像魔術師,能夠改變室內的氣氛。
向陽的房間能給人身體彷彿要融化般的舒適感,陰翳的房間則能給人沉澱思考的時間。
舒適自在的房間
舒適的手感或膚觸往往令人心情也隨之舒暢起來。
我身邊有許多以製作家具為業的朋友,每次前往拜訪時,都會發現他們家中也使用原木製的堅固桌椅,想來是受到工作的影響所致。儘管這些朋友大多住在未經特別翻修的老舊民宅,在其中享用咖啡閒話家常時卻覺得十分自在。
我試著思考那令人感到自在的因素究竟為何,答案似乎正是屋內的家具。雖然屋主的不拘小節也是主因之一,但精心製作的桌椅更與室內的舒適感息息相關。生理上的舒適感受總會為房間整體的舒適度大大加分。
日前去了一間酒吧,吧檯邊緣正好就有一塊類似扶手的設計,舒適的皮革材質摸起來感覺很好。這塊寬達十二公分的扶手和吧檯之間有些距離,無論是將手肘靠在上面托著腮,或是空著手扶在上面,都令人覺得恰到好處而心曠神怡。扶手的設計恰如其分地陪伴著客人度過在吧檯邊小酌的時光,也深深打動我的心──原來「手感」這種細微的觸覺竟能讓人在酒吧中感到如此自在。
座椅、寢具、門把或地板的觸感,或是衣物、餐具之類的膚觸。日常生活中與物品接觸的機會相當多,物品與身體距離越近,選擇時就越須慎重。
我在造訪的家中總會發現家人悉心呵護的痕跡,經過仔細擦拭的地板和家具散發出豔麗的色澤,這樣的情景實在賞心悅目。居住者對住宅付出越多感情、花費越多精力和時間來仔細保養,住宅也會越發美好而深具魅力。
無論製作得多麼堅固耐用,絲毫未經保養的家具裝潢也不可能歷經百年而不壞。桌椅腳可能破損斷裂,橫梁也可能因為卡榫磨蝕而鬆脫;必須在使用之餘隨時維護,才可能孕育出難以取代的陳年家具。這正是必須花時間、花功夫與物品相處的道理。而隨著相處時間的累積,一個人的生活型態也隨之自然成形。
收斂與解放的均衡對舒適度而言十分重要。整頓日常生活固然令人神氣爽,自由自在的閒適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夜裡有時難以成眠,只要單腳抬靠在低矮的窗框或牆壁便覺意外舒適,也能輕易進入夢鄉。雖然翹腳的模樣並不雅觀也見不得人,但如此稍微不正經的個人嗜好也正是感覺自在的重要元素。
舒適自在並沒有一定的法則,也許傾聽身體的聲音,自由地探尋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唯一一途吧!
從事木工製作設計、油畫、雕像創作、書籍插畫與裝幀設計(例如:伊坂幸太郎在新潮社所出版的多本日文版暢銷小說封面)、複合媒材藝術創作與展覽策畫……只要始於雙手的創作,皆會以傳達美好的謙卑心態來完成。
1952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1981年移居長野縣松本市開設工作室,提倡將木製器皿作為日常餐具,並經常舉辦個展。另有立體和平面作品問世。
自松本工藝展(CRAFTS FAIR MATSUMOTO)發起後便持續參與相關營運工作。